原標題:百蔬園,挺好玩兒!
百蔬園田園庭院區風景如畫
景觀南瓜深受游客喜愛
小朋友品鑒綠色瓜果
蔬菜博物館門口沉浸式景觀吸引游客拍照
游客在蔬菜劇場內參加生態課堂活動
番茄樹和完全人工環境下的葉菜工廠
巨型“菜籃”前游客絡繹不絕 張保旗攝
2019北京世園會是一片百花爭妍的世界,但在園區西南角,進6號門向左200米,五顏六色的蔬菜們卻當起了主角。以“創藝農場·樂享家園”為主題的“百蔬園”就坐落在這裡。“百蔬園”名副其實,目前園內的蔬菜就有約兩百種,並且還將根據季節及時更新。在世園會的歷史上,這是蔬菜園藝第一次作為獨立展園出現。踏進“百蔬園”,就來到了一個蔬菜的世界,琳瑯滿目、目不暇接,整個園區佔地面積達到54畝,其中室外47.25畝、室內6.75畝。説到蔬菜,是不是立刻就想到了菜市場?在“百蔬園”裏,蔬菜可是有着好多副面孔。生長在大自然裏的它們堅韌,生長在田園裏的它們優雅,生長在城市裏的它們美艷。它們有着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時間和空間的交織中,你會發現蔬菜與人類之間居然還有這麼多的“小秘密”,而北京的蔬菜種植業早就超越了我們傳統的觀念,用上了我們想不到的“黑科技”。如此獨特的“百蔬園”到底應該怎麼玩呢?想怎麼玩都可以——你可以品味田園牧歌,體驗一下菜農的生活;也可以追古尋根,了解一下蔬菜的過去;還可以走進蔬菜課堂,學點“吃菜”知識;或者找找現代科技,發現蔬菜背後的故事;自然不能少了拍照,“百蔬園”裏有你意想不到的美景打卡地。
品味田園牧歌
游覽區域:田園庭院區、樂享家園中心
建議游覽時間:30分鐘
游覽路線:園區6號門——“百蔬園”主入口——田園庭院區——樂享家園中心
游覽內容:
從6號門入園,向左走200多米,就來到了世園會三大特色展園之一的“百蔬園”。走到“百蔬園”主入口,首先看到的是用木植箱搭建的主體結構入口景觀。在醒目的LOGO周圍,種植了不同品種、不同顏色的蔬菜,展現出“百蔬園”生機盎然和生態建園的理念。園藝本來就源於自然,“百蔬園”將蔬菜與科技、藝術和園藝進行巧妙融合,充分表達了“讓園藝融入自然、讓自然感動心靈”的世園理念。
走過主入口景觀,就要開啟一場神奇的蔬菜之旅了。眼前是由羽衣甘藍、彩色花椰菜、黃花等一些食用蔬菜打造出來的田園庭院區,游客置身其中,田園風光環繞,錯落有致、多姿多彩的蔬菜茂盛地生長着,打開了每一個人的田園牧歌情懷。
田園庭院區讓人有一種遠離都市喧囂、回歸田園和自然的舒適與愜意。蔬菜會根據季節變化進行更替,展示的全是時令蔬菜,所以你在不同時間段來到“百蔬園”的田園庭院區,看到的景觀也各有不同,這也是“百蔬園”最獨特的魅力之一。
品味着田園牧歌的風景,徑直向前走,就來到了樂享家園中心,這裡有樂享餐廳、蔬菜沙拉吧、蔬菜工藝坊,游客可以在這裡歇歇腳,品嘗健康輕食,還可以參與蔬菜插花、蔬菜品鑒等活動。
探尋植物魅力
游覽區域:植物館、百草園、“百蔬園”蔬菜演繹區
建議游覽時間:1.5小時
游覽路線:6號門——植物館——百草園——“百蔬園”蔬菜演繹區
游覽內容:
從6號門入園,一直往前走就能到達植物館,植物館的旁邊就是百草園。但是,游覽完植物館和百草園,關於植物中蔬菜的奧秘,你還沒有領略到,這就需要到“百蔬園”開開眼界了。
從文字定義上來講,蔬菜是指可以做菜吃的草本植物。蔬菜和家禽一樣,也是經過上萬年的演變,經過人類的長期馴化,才有了今天可口的食用百蔬。脫胎於植物,所以蔬菜本身就兼具食用和景觀雙重屬性。隨着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蔬菜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大部分人對於蔬菜的過去卻知之甚少。
蔬菜演繹區幫大家彌補了這份遺憾。蔬菜演繹區同樣位於室外,通過森林、沼澤、荒漠、草原這些典型地貌,演繹出人類從不同的環境發現和認知蔬菜的歷程。其中,森林與沼澤區位於園區的西北角,展出了森林及林下種植品種、水景及水生蔬菜種植。這裡要強烈推薦一處景觀——甘藍種植區,展示了甘藍的現代化生産方式——全程機械化生産模式,用於機械化生産的農機就立於甘藍種植區一角。
在園區的西南角,荒漠與草原組團安靜地坐落在這裡,等着游客前來觀賞。荒漠與草原地區重點展示了蘆薈、仙人掌等耐旱品種。
拍照打卡一條街
游覽區域:園區南路、百蔬園儲能罐
建議游覽時間:1小時
游覽路線:2號門——16區花壇景觀——“百蔬園”儲能罐
游覽內容:
從2號門入園,沿園區南路一路西行,就會看到北京16區根據各區特色搭建的花壇景觀,是游客拍照打卡的好地方。園區南路的盡頭,還有一處不能錯過的美景拍照打卡地,就是“百蔬園”!
在“百蔬園”內,有兩個十分醒目的巨型“菜籃”,這裡是“百蔬園”的網紅拍照打卡地,由兩個功能型的儲能罐組成。這兩個儲能罐高約11米,主要服務於溫室,原本只是毫無生機的灰色外觀,為了突出“百蔬園”主題,與園區景觀相映成趣,中央美院的藝術家團隊歷時3個月設計,十幾人純手繪完成了罐子上的圖案。藝術家團隊利用罐體的圓柱體特點,將儲能罐設計成了兩個巨型“菜籃”。
遠遠望去,“菜籃”中抽象地彩繪了很多常見的蔬菜,如白菜、南瓜、青椒、茄子等,運用色塊、色面等幾何圖形來處理,呈現出了一種3D立體菜籃的視覺效果,將蔬菜與藝術完美融合,將自然與園藝完美詮釋,連同園區內的數十處最佳拍照點一起,構成了非常亮眼的蔬菜藝術景觀。
體驗生態課堂
游覽區域:中國館、園藝小鎮、蔬菜博物館
建議游覽時間:2小時
游覽路線:1號門——中國館——園藝小鎮——蔬菜博物館
正對着園區1號門的就是中國館,中國館在建設之初融入了許多生態理念和綠色建築技術。從中國館出來,沿着道路西行,會經過園藝小鎮,在這裡能感受到最前沿的園藝理念。如果要了解我們離不開的蔬菜的生態故事,那就需要走進“百蔬園”的蔬菜博物館了。
蔬菜博物館從“傳播之路”、“利用之法”和“創新之道”三個視角,為游客講述了蔬菜的故事。
“傳播之路”講述了常見蔬菜的起源地和傳播路徑。起源於中國的蔬菜主要有白菜、芥菜、長豇豆、竹筍、山藥、蘿蔔、草石蠶、大頭菜、芋、蘑芋、荸薺、蓮藕、慈菇、茭白、蕹菜、蔥、薤、茄子、葫蘆、絲瓜、茼蒿、紫蘇、落葵等。傳播之路還集合了全球主要蔬菜的傳播歷程,例如常見的番茄,是印第安人最初將番茄傳到北美洲南部的墨西哥,在土地肥沃、溫暖濕潤的墨西哥灣,番茄經過自然演變和人工選擇後,産生了豐富多彩的變異。
“利用之法”告訴人們如何來吃蔬菜。歷史上的蔬食食譜揭秘了古代人是如何吃蔬菜的,“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這首詩聖杜甫的“槐葉冷淘”介紹了中國古時傳統的一種涼食——野菜涼麵,還有阿卡德人的“紅燒蕪菁”、法國貴族的“拌蘆筍”等。此外,還有24節氣蔬菜日曆,列舉了不同節氣適宜人們食用的主要蔬菜,例如立春要吃青筍,驚蟄宜食用薺菜、茴香、西葫蘆,芒種適合吃白菜、番茄、扁豆等等,將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精髓融入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百蔬園”也是現代農業科技的集中展示區。在這裡,能看到蔬菜水培技術、綠色防控技術以及蔬菜的工廠化生産等。
在綠色防控技術上,共展出了六大類:監測預警、物理防控、生物防治、消毒預防、生態調控、科學用藥。整個“百蔬園”內,也全部使用了綠色防控技術,其應用是北京市農作物多年綠色防控成果的縮影。另外還展示了三種工廠化生産方式,分別是葉菜——植物工廠、菌類——蘑菇世界以及果菜——番茄百科園。
葉菜——植物工廠是一條“觀光走廊”,隔着玻璃窗,就能看到完全人工環境下葉菜的工廠化多層立體栽培模式。
菌類、蘑菇的工廠化生産展示考慮到親子游玩,為了增加趣味性,在菌類——蘑菇世界的一角,專門設計了一處“蘑菇森林”,把科普和娛樂相結合,讓小朋友可以在蘑菇的世界裏自由徜徉。
果菜——番茄百科園裏要特別介紹一下兩棵番茄樹,都是無限生長型番茄品種,一個大型果、一個小型果。番茄樹以營養液水培模式進行栽培,整合施肥機、凈水機、空氣源冷熱水機組、高壓噴霧、補光燈、溫濕度環境監測儀等設備於一體,應用了水培育苗技術、營養液智慧管理技術、環境智慧調控技術、熊蜂授粉技術、留杈留果技術、植株調整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根據技術人員測算,2棵番茄樹冠幅已經達到80平方米,小果型單株坐果數預期達到1萬個以上,大果型單株坐果數預期達8000個以上。
為了與這個大“菜籃”遙相呼應,藝術家團隊還將這種視覺衝擊做了空間的平移,把一旁的溫室大門景觀,設計成了抽象幾何色塊拼接出來的蔬菜圖形。從美麗的“菜籃”到設計感強烈的“溫室”門口,既有前後呼應,又有空間錯落,引導着游客繼續參觀……(魏昕悅)
市委農工委、市農業農村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