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世園 智慧賦能

日期:2019-04-28 09:4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科技世園 智慧賦能

  

  媯汭劇場的“蝴蝶展翅”造型艷驚四座。

  

  聲光電技術為游客創造紅樹林水下世界的沉浸式互動體驗。

  

  5G通信成為世園會的“神經中樞”。

  

  國際館94把“鋼鐵花傘”的吊裝過程猶如鋼絲上跳芭蕾。

  走進自然生態展示區,從《山海經》中脫胎的“光影森林”帶來全景式的游覽體驗;移步植物館,與國際知名藝術團體合作打造的數字展廳,讓人猶如置身於紅樹林水下世界;游覽間隙,無人駕駛車輛來回穿梭,提供安保、航拍等服務;機器人咖啡師兩分鐘就能衝好一杯香醇的咖啡,免去排隊煩惱……

  在今晚開幕的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上,從場館建設到園區運營,從觀眾體驗到服務引導,處處都有高科技的滲透。以5G為“神經中樞”、人工智慧為“大腦”,北京世園會將傳統的園林文化盛宴變成科技與自然交相輝映的大舞臺,向世界展示我國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

  奇幻光影 全景體驗

  白天欣賞秀麗園林風景,夜晚感受奇幻光影森林。在北京世園會中,最值得期待的科技感是從《山海經》中走出來的“奇幻光影森林”。

  這是面向科技文化旅游領域的一次複雜技術的創新整合,通過虛擬立體視覺、AR、人機交互、移動流媒體等新技術應用,讓游客既能游覽觀看,又能通過設計場景進行沉浸式交互體驗。

  自然生態展示區“奇幻光影森林”以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山海經》為創作靈感來源。《山海經》的奇花異草、珍禽異獸等角色,與聲、光、電、影的手段相結合,在自然園林環境中搭建成全景舞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當夜幕降臨,園區景色與燈光融為一體,游客在此仿佛經歷時空穿梭,進入《山海經》中與自然發生奇妙的溝通。

  在植物館園區,設計團隊則圍繞“植物:不可思議的智慧”主題打造出一個生動故事背景下的樂園,使植物館成為集溫室、科技服務、科普教育、國際交流、游覽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植物世界。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的潮灘濕地生物。它們盤根錯節的發達根系宛如一道道綠色長城,抵禦風浪侵襲,捍衛堤岸安全。在北京世園會上,植物館首次在北方溫室內營造紅樹林,再現紅樹林適應海潮漲落演化出的胎生、支柱根、泌鹽等特徵,展示紅樹林作為海岸衛士和地球之肺的生態功能。

  植物館還與國際知名藝術團體合作打造一層數字展廳,通過聲光電技術和藝術手段,為游客創造猶如置身於紅樹林水下世界的沉浸式互動體驗。

  1130平方米的中國園藝高新科技成果展區,主要面向與園藝相關的國內高校、科研院所。這裡將匯集代表國際領先水準、中國原創的園藝産業科技成果,展示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綠色發展技術成果,在倡導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時,促進園藝産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5G覆蓋 一塔多用

  從5G傳輸的8K高清視頻,到5G手機通信與游戲體驗,再到5G燈光秀、5G遠端診療……作為世園會的“神經中樞”,新一代5G通信技術將讓北京世園會成為科技生活發展新生態的展示舞臺。

  北京世園局信息化部副部長郭子亮為我們描繪出一幅豐富多彩的藍圖。觀眾可以在園區內的5G展廳中,體驗無人機、無人駕駛、8K高清視頻、自動售賣等最先進的應用場景。展廳中展示的5G手機終端,供觀眾體驗5G技術高速下載和低延時的特點。

  園區的主要場館將配備機器人講解員、機器人咖啡師和機器人保潔。“機器人將為我們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務,兩分鐘就能衝好一杯咖啡,免去了排隊的煩惱。”郭子亮説。

  世園會行動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園區內外12個大型基站,以及74個微型基站、114根智慧燈桿,對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的11座展館實現了5G信號的全覆蓋。

  “預計在客流最高峰時,世園會每天將迎來24萬名游客,人群過於聚集時,常出現手機信號擁堵的問題,而5G具有大容量接入的能力,恰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郭子亮説,5G室內微基站與園區內建築物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交付,既保障了良好的網路品質,又確保建築物美觀與環境協調。

  在世園園區,通信塔將變身共用塔,最大化實現一塔多用。國際館外的一處大型基站,上下排列着四層設備,同時承載了三大運營商和政通、首信的11套通信系統,以及智慧世園高點安防監控及控制景觀照明的無線網橋設備服務。

  路邊的燈桿同樣隱藏着高科技。一根15米高的燈桿上,分佈着傳輸信號、LED燈、視頻監控、螢幕四大功能。在園區內,這樣的智慧燈桿多達74根。而在園區外的13條道路上,這樣的智慧燈桿還有112根。

  鋼鐵花海 蝴蝶展翅

  “花海簇擁到一起,恰好寓意着各個參展國家、地區和園藝組織匯聚在此。”與中國館遙相呼應,“鋼鐵花海”般的國際館,完美寓意了“以植物和園藝,會八方之友”。

  世園會期間,國際館將作為國際範圍內參展的國家、地區和園藝組織的室內展場地。國際館分為地上二層,地下一層,總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撐起這2.2萬平方米的,其實是94把由鋼柱和懸挑鋼梁構成的“花傘”,“花傘”頂部綻放花瓣,花瓣之間相互連接,既對建築起到支撐作用,又構成了如同“花海”般的屋頂,融入周圍的綠水青山。

  對於施工方北京建工集團世園會國際館項目部現場施工負責人高凡來説,提起“花傘”,第一印象不是“美麗”,而是“壓力”。國際館是園區內用鋼量最大的工程,“花傘”加展廳主體結構的總用鋼量達7600噸,其中94把“花傘”平均每把重30噸,最重的一把達33.7噸。

  隨着土建結構的建設,起支撐作用的“花傘”也在“長高”。一把完整的“花傘”被分成四節,逐一進行吊裝、焊接。“場地太小,吊距不到50米,就得用超大型吊車,這過程猶如鋼絲上跳芭蕾。”一年以後再回憶,高凡對吊裝過程的每一步還印象深刻。

  工程選用160噸易焊接、抗震、抗低溫衝擊、可用作樓板的高建鋼等高強度鋼材。鋼柱部分採用下寬上窄的錐形漸變鋼管柱,鋼管柱內部需灌注自密實混凝土。國際館工程鋼結構焊接的焊縫總長度達2萬米以上,連在一起可以環繞世園會園區兩圈。

  更艱難的是,要讓這“花海”變得生機勃勃、錯落有致。為此,技術團隊要將“花傘”精確吊裝到不同標高的位置。據統計,整個工程不同點段的細部標高加在一起多達5000多個。

  媯汭湖畔,作為演藝廣場的媯汭劇場,“蝴蝶展翅”造型艷驚四座。從空中俯瞰,絢麗多彩的屋面如同穿花而過、舞動翩躚的彩蝶。施工方北京建工集團世園會媯汭劇場項目負責人劉長寶介紹,媯汭劇場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安裝總用鋼量1182噸,鋼結構屋面由26榀傘狀排布的懸挑鋼桁架支撐,在拉索鋼絞線的張拉下呈現出“蝴蝶展翅”的造型。

  繽紛絢爛的蝴蝶翅膀如何實現?施工方選擇使用了鳥巢、水立方都曾使用過的“ETFE膜”。這是一種厚度小於0.22毫米、呈透明形態的超薄膜結構,透光率在20%至40%之間,可以起到“透光不透視”的效果。

  為了讓膜結構可以精準安裝,屋面特意使用索網分成32個膜單元。採用鋁合金絲勾花網吊頂,通過不同的開孔率呈現蝴蝶羽翼下的複雜脈絡,讓整個建築既有鋼結構骨架,又有膜結構的絢麗外衣,還有勾花網的細節脈絡勾畫,最終塑造出全國首個多彩色拼圖“ETFE膜”結構建築。

  當園藝與科技在世園會邂逅,碰撞出的火花令人驚喜。北京世園會將同時展示出智慧城市建設的典範,為北京新一輪城市空間拓展、城市綜合功能提升、産業結構升級提供重要助力。

  延伸採訪

  科技服務點亮智慧世園

  2019北京世園會在長城腳下盛大開幕,也為延慶旅游産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延慶區文化和旅游局鄭愛娟介紹,為了讓四海賓朋“進得來、出得去、吃得好、住得下、玩得愉悅”,延慶區也推出了全域旅游智慧服務系統,為游客提供手機APP和小程式相結合的“吃住行游購娛”全套智慧化服務,實現“一部手機游延慶”。

  游客前往世園會園區前,在手機端就可以查詢交通、天氣、門票等資訊,特別是找廁所、找車位等服務能夠提升游客體驗,便於合理規劃出行;在游覽園區的過程中,可通過系統提供的“識花君”小程式,識別奇花異草;在游覽結束後,還可通過自助導覽、餐飲住宿預訂、路線推薦等功能,繼續深入體驗延慶獨特自然風光、民宿客棧、特色美食、賓館飯店、生態和文化等。

  智慧旅游系統還可以進行實時客流量監控,繪製熱力圖、游客畫像,進行客流預測等,便於行業管理者提前發佈出行提示,合理引流分流游客。

  在數據後臺,延慶區全域旅游智慧服務系統實現了與北京世園局“智慧世園”平臺的數據對接,實時掌握世園會園區客流量及分佈區域、周邊停車場空位、世園交通狀況等,並向“智慧世園”平臺提供延慶區景區實時客流量等游客情況,以及全區公共停車場、衛生間、醫院、銀行等公共服務場所位置資訊。多種多樣的智慧服務將借助科技的力量,讓游客享受舒適愉悅的世園之旅。(陳雪檸 曹政 趙鵬)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