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綠色世園 和諧共生
世園會園區制高點永寧閣航拍圖。
園區中保留下的毛白楊林。
天田山下的水榭庭院。
自然環境得以改善提升的園區吸引更多鳥類來此定居。
鳥瞰世園,媯水,宛如玉帶,串起一片綠洲。
沿着媯水,走入世園,媯汭青楊,鳥語花香。
蒼翠茂盛的樹木,碧波蕩漾的湖水,嬉戲花叢的蝴蝶,振翅高飛的燕雀……鳥鳴啾啾,綠草茵茵,生命的律動,不僅見證着北京世園會園區的從無到有,也生動詮釋着一個流傳千年的哲理——道法自然。
護樹新植成綠蔭
300余棵樹齡15年以上的毛白楊、旱柳、榆樹組成一條50余米長的林蔭大道,一端連着“世界園藝軸”,另一端連着園區2號門。
2號門,是游客進園的主要門區,兩旁就是一片楊樹林,高大的樹冠仿佛大傘,遮去陽光,留下陰涼。
“這一大片毛白楊林,原本就有,將門區設在這裡,可以利用樹蔭,遮陽蔽日,為游客營造更舒適的環境。”北京世園會總體規劃部部長董輝説,園區規劃之初,這裡是一片佔地約0.04平方公里的毛白楊林,樹齡基本在15年到20年之間,“如果全部砍伐,不僅是綠化資源的極大浪費,也將破壞地區原有的生態系統。”
最終,規劃部門留下了毛白楊林,並增種中華金葉榆,不僅高大的樹冠為游客撐起了傘,筆直的行道樹,還隔離出一條條入園通道。
因樹而建,不僅僅是2號門區。
“世園會的圍欄區面積5.03平方公里,其中一部分為媯河郊野公園,一部分是村莊搬遷,本着‘生態優先、師法自然’的規劃理念,生態效益最大化,我們把原公園區域內的44000余株大樹和原村莊區域內的5000余株大樹原地保留,結合這些樹木設計建築、景觀。”北京世園局副局長葉大華介紹。
俯瞰園區,東面,名為“田園集市”的生活體驗館被劃成了十幾個小方格,一條南北向的柳蔭大道貫穿其間。阡陌縱橫,也是因為原有樹木。
“這兩排旱柳樹高15米左右,原址上還有成排的楊樹、榆樹、槐樹,樹不能動,我們就把建築設計成了分體式,也正因為如此,樹木自然形成交錯街巷,讓整片區域靈動起來。”董輝説。
園區北部的環湖南路,也有一片毛白楊,景致很好。為保留樹木,設計師利用毛白楊林裏的空地,以及去掉病樹後的空間,重新設計了一條人行步道。原狀道路通行電瓶車,新的人行步道則供行人游覽通行。
因樹而建的同時,整個園區內還新種植了5萬餘株喬木和10萬餘株灌木,其中既有油松、側柏、雲杉、國槐、大葉白蠟、欒樹、杜仲、黃櫨、山桃、紫丁香等鄉土喬、灌木樹種,還包括藍粉雲杉、銀紅槭“秋艷”、挪威槭“綠柱”、白蠟“京綠”、歐洲丁香“瓷藍”、鬱李“杏花村”等70余種新優樹種。植下新樹前,對種植區域土地進行了篩除建築垃圾、摻入草木灰或緩釋複合肥、埋設透氣管等措施,改良土壤,保持肥力,確保新植樹木成活率高,長勢良好。
疊山理水連水澤
疊山理水,是中國造園的基本手法,講究在原有山水肌理的基礎上,隨形就勢,挖低墊高,引水成池,築土為山,使自然景觀和人工修建有機結合。園區中的媯汭湖和天田山,就來自這一手法。
波光瀲艷的媯汭湖南鄰中國館,北接演藝中心,天田山、國際館環繞周圍……站在湖邊,清風拂面,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一個廢棄的魚塘。
董輝介紹,施工時,對魚塘抽水清淤,再挖掘拓寬,就成了現在的媯汭湖。湖面面積約0.07平方公里,湖心偏西北方的位置有一座湖心島,名為“青楊洲”。“之所以取‘青楊’二字,也是因為這片區域原來有一大片楊樹,我們開挖湖面時避開了這一處土地,原址保留,作為湖心島,同時對島周圍的岸邊做了固坡處理。”
媯汭湖挖出的土方也沒有浪費,移至西側百餘米外堆出一座山,取名“天田山”。山高約25米,山頂建永寧閣,作為全園區的制高點和標誌性建築物,山東側則打造為梯田式景觀。
與傳統的人造湖泊不同,媯汭湖用中水取代天然水源,湖內中水來自延慶區一家再生水廠。媯汭湖蓄水前,再生水首先進入園區北部自然生態展示區旁的一處小型濕地湖泊凈化,之後經由地下管線引流,進入媯汭湖。
湖泊中,還人工投放了河蚌、蘿蔔螺、環棱螺、河蜆等底棲生物,以凈化水體,吸引魚類。
疊山理水的同時,媯水河沿岸也進行了生態治理。規劃建設人員根據河岸高差,打造自然駁岸,原水岸兩側陡坡駁岸結合護坡工程增加胡枝子、荊條等護坡植物,控制水土流失;緩坡駁岸則保留蘆葦、香蒲、藨草、鵝絨委陵菜等水生植物及地被植物;裸露駁岸補植蘆葦、香蒲、野青茅、狼尾花、水芹等水生及地被植物。
濕地林窗引飛鳥
是否“生態優先”?園區內的動植物“原住民”最有發言權。
2017年夏季,規劃設計團隊曾對世園會場地內物種進行調查,發現了46種植物、44種鳥類、14種蝶類和17種蜻蜓目。在保證這些“原住民”能一直在園區內生活下去的同時,規劃設計團隊還提出更高目標——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改善提升,吸引更多鳥類、昆蟲來此定居,讓園區內生態鏈更加豐富。
世園會的地理位置正好在鳥類南北遷徙的路線上,如今,這裡已成為鳥類遷徙的“轉机站”。因為這裡有足夠的食物,適合棲息的環境,長途跋涉的飛鳥也願意在這裡停留,稍作休整。
園區規劃建設初期,工作人員在媯水河南岸的一片林地裏發現了北椋鳥、喜鵲、金翅雀、褐柳鶯、煙腹毛腳燕、棕頭鴉雀等鳥類的蹤跡,但林地內樹木密集、樹形高瘦,既缺乏開闊空間供鳥類棲息,又難以讓鳥類築巢,而且,結種植物少,鳥類覓食也很困難。
規劃團隊想了個辦法,他們在自然生態展示區內的楊樹林地創設“林窗”,即採伐病樹或長勢不佳的楊樹,在林地裏開幾扇“小窗”,通過補植榆樹、白蠟、國槐等樹木,設置岩石、人工鳥巢,吸引鳥類覓食、棲息。
同時,升級自然生態展示區旁的濕地,加大清淤力度,提升景觀,增加凈化功能;在湖中島種植桑樹、構樹、榆樹等挂果植物以及金銀木等,吸引游禽覓食、築巢;在濕地區沿岸種植不同層次的濕生植物,如水蔥、香蒲、菖蒲等,不僅為游禽提供庇護,同時為昆蟲、底棲生物的食源,提供生長環境。
在園區北部臨近濕地區,還有一片被圍擋圍起來的草地。“我們在這兒發現了三葉黃絲蟌、長葉異痣蟌等對環境品質非常挑剔的類蜻蜓物種,所以特別將這片區域劃成了保護區。”董輝説,接下來,園區工作人員還會定期在水岸邊保留或種植層次豐富的水生植物,浮萍、紫萍等浮水植物,金魚藻、狐尾藻等沉水植物以及挺水植物,為蜻蜓幼蟲的發育提供庇護環境和良好的成長條件。
“我們期待,為這些挑剔的‘原住民’營造更好的生態環境,希望它們不搬家,一直生活在這裡,更希望來這裡生活的‘朋友’們越來越多。”董輝説。
世園會園區西北方向,是小海陀山,2022年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雪車雪橇等項目將在山中舉行。站在小海陀山上,能俯瞰到世園會園區,屆時,園區中的蒼松翠柏,將為這場冰雪盛會點綴上“綠色明珠”。
生態優先,師法自然。“北京世園會通過對‘綠色生活 美麗家園’主題的演繹、溝通與交流,讓人們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發展是美麗家園的物質基礎,激發人們轉變生活觀念,積極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北京世園局常務副局長周劍平説。
專家點評
像對待生命一樣保護生態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生態城市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曾宇
2019北京世園會的規劃和建造過程,充分尊重現有生態景觀環境,充分利用現狀山水林田肌理,在保護提升現有生態系統的同時,使森林、水系、濕地三大系統和諧共生,展現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唯美山水畫卷。
世園會全面貫徹了“生態優先、師法自然”的造園理念,在生態保留和提升上交出了優秀的答卷。
園區保留植被資源不被破壞,保護現狀大樹不被砍伐,完善植被生態系統,形成了穩定的植物群落,構建出綠色生態大本底;通過保護生態水域面積不減少、構建濕地緩衝區、土壤改良,提升了水質,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護並增加了園區土壤肥力。世園會還遵循低擾動開發策略,以近自然化改造的方式來豐富區域物種,提升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營造出多樣化的生物生境。
會後利用,往往是大型展會的難點,而世園會結合2022年北京冬奧會、北京花展、園藝交易等進行産業轉型,實現了優質資源有效地可持續利用。
世園會在建設過程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每一棵樹、每一個動物、每一片水域、每一寸土地進行精心呵護和科學改良,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為我們生動地展示了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是新時代的“生態文明示範區、美麗中國展示區”。(王天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