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世園 移天縮地

日期:2019-04-28 09:4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創意世園 移天縮地

  

  國際館在燈光映襯下如夢如幻。

  

  “高臺閣院”式的永寧閣是園區內的標誌性建築。

  

  “新絲綢之路”花園採用林地包圍草原的形式。

  

  “奇幻光影森林”用光影科技賦予植物新的生命。

  “山河扶繡戶,日月近雕梁。”園林的妙處,在於“借景”山河,把日月盈昃、辰宿列張納入其中。

  2019北京世園會被譽為“長城腳下的世園會”。5.03平方公里園林景觀,因地制宜,借景氣勢磅礡的八達嶺長城和蜿蜒綿亙的媯水河。暮色蒼茫時分,一抹青山,映襯春水綠波,花香暗度,鶯聲初囀,無形之景與有形之景交響成曲,怕是此前歷屆世界園藝博覽會不曾有過的創意。

  北京世園會既有“移天縮地”之妙,也有玲瓏精巧之美。

  步入園中,衚同裏的老北京四合院、白墻黛瓦的徽派建築、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各具特色的園林,呈現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博大精深。“新絲綢之路”花園,則用穿越在“一帶一路”的植物,譜寫中西文化交流的古與今。

  古用“虛景”點園林,今憑光影呈幻境。

  在北京世園會中國館,游客可看到用紗幔、光影、數字影像等虛擬現實手段,呈現甲骨文、《詩經》中的植物,營造“風拂花開,崇尚自然”的意境。風靡全球的teamLab,利用數字技術,以光為顏料,描繪與人融為一體的自然奇景。

  無論是構園、布景,還是新技術的創新與應用,2019北京世園會可謂俯拾皆妙趣,無處不創意。

  巧借山水成詩畫

  營造園林,首在選址,需得山川之勝,輔之以人工,才能使建築、山水、花木,富有詩情畫意。

  譬如馳名中外的頤和園,萬壽山聳翠園北,昆明湖瀰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山色塔影,移入欄前,風景洵美。

  2019北京世園會園區,選址距離市區78公里的延慶。北依八達嶺長城、海陀山,橫跨媯水河兩岸。深得古典園林之妙諦,因地制宜,巧借山水為屏,如詩如畫。

  “園林巧於因借,精在體宜。”北京世園局副局長葉大華説,“北京世園會的規劃者和建設者們,從古人的生態思想中汲取營養,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借八達嶺長城之磅礡。

  北京世園會園區,距離八達嶺長城僅10公里。從園區北望,巍峨險峻、秀麗逶迤的長城盡收眼底,仿佛長城在園中。

  借海陀山之蒼翠。

  園區以冠帽山、海陀山為對景,引山水入園,形成正南北向的山水園藝軸和近東西向的世界園藝軸,由此鋪開萬花之園的盛景。

  借媯水河之秀美。

  世園會園區橫跨媯水河兩岸,規劃面積9.6平方公里。2014年,當園區規劃團隊走到媯水河的拐彎處時,往北看到了最為寬闊的水面,而水面之上是冠帽山、小海陀山。他們以此為“自然感動點”,規劃設計了“一心、兩軸、三帶、多片區”的整體格局。

  借永寧閣之典雅。

  北京世園會利用“挖湖堆山、山林入城”的造園手法,堆築了一座天田山,山頂上聳立一座永寧閣,海拔514.35米,是整個園區的制高點和標誌性建築。

  “高臺閣院”式的永寧閣,吸收遼金時代建築特徵,為世園會的山河底色平添幾分北國風光。“這一選擇不光是因為北京建都始於遼金,還有一個原因是遼金所處的中古時代,恰好是中國建築史的頂峰階段。”永寧閣主創設計師董璁教授説。

  登閣憑欄,既可俯瞰全園景色,更可南瞻長城,北望海陀。在董璁教授看來,“它類似於萬壽山佛香閣的存在,代表着一座園林的文化精神。”

  穿越時空“新絲路”

  在空間上,山水園藝軸和世界園藝軸連起園內的各個展園;而在時間上,古絲綢之路與新絲綢之路聯動了世界各國文化。

  漢武帝時期,張騫“鑿空”西域,絲綢輸往波斯和羅馬,西方的奇珍異草也隨之帶回中國,中西文化的交流由此開始。

  沿着綿長的絲綢之路,植物、香料、水果在西域、中亞、地中海西岸、歐洲、北非之間,源源不斷地交流。從廣州、杭州、泉州等地經南洋抵達印度、阿拉伯海和非洲東海岸的“海上絲綢之路”也相繼開通。從此之後,世界上所有文明也都因此而連接在了一起。

  作為古絲綢之路起點的陜西,在本屆世園會,用來自中亞、西亞的葡萄、石榴、蘋果等元素塑造了一條飄逸的絲綢之路景觀帶,演繹“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的延續發展。

  在“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給英國生態景觀設計師詹姆斯·希契莫夫和湯姆·斯圖爾特·史密斯帶來了設計靈感。他們聯袂設計了北京世園會的創意展園——“新絲綢之路”花園。花園整體佈局採用林地包圍草原的形式,創造一個穿越時空的花園旅程。

  游客由外入內,經過樹木構成的小森林,絲綢之路景觀帶沿線的植物漸次鋪開,最終進入花園內部核心。“這樣的體驗過程,會給內部花園一個更強的存在感和抵達感。”設計師説。

  “新絲綢之路”花園以北京的鄉土植物為基底,引入歐洲、中亞、土耳其和北美的植物,寓意從“北京到西方”的花園旅程。

  園路由一對交錯的環路構成,象徵了古代兩條絲綢之路的不同分支。穿過林地,橫貫心形花園的彎曲路徑,則象徵着以鐵路為依託的新絲綢之路。

  整個花園寓意中國將會通過新的貿易路線、交通運輸方式和各類文化交流,拉近與世界各國的距離。

  奇幻光影話植物

  古絲綢之路訴説着中國源遠流長的植物文化,而在此之前,植物就被我們用來言之於情,形之於詩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彼黍離離,彼稷之苗”……這些《詩經》中流傳千古的詩句,無一不體現中國人與植物的戀戀風塵。

  而久在城市樊籠中的都市人,與詩詞中的田園生活已漸行漸遠。為此,本屆以園藝為載體,用光影科技賦予植物新的詩意。

  在世園會中國生態文化展區,科技與設計攜手,生態與創意相遇,圍繞“天地人和”“惠風和暢”“山水和鳴”“祥和逸居”“和而共生”,依次佈局創造世界園藝的新境界。

  “天地人和”展項,甲骨文、《詩經》中的植物,被賦予新的“靈魂”,從遠古時代躍入我們眼簾。“祥和逸居”展項,通過紗幔、光影、數字影像與實物相結合的形式,營造“風拂花開,崇尚自然”的山水田園風光。

  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山海經》中,像韭菜卻開着青色花朵的祝余草、人佩戴在身上就不會迷路的迷穀樹、用來治療耳聾的文莖樹……各種奇珍異草、珍禽異獸,將在夜幕降臨上演的“奇幻光影森林”中呈現。

  除此之外,風靡全球的teamLab,也在本屆世園會上帶給游客奇妙的體驗。

  “科學能改變人類對世界的看法,藝術也能。”2001年,以東京大學研究所學生為中心的藝術團隊,創造了沉浸式數字藝術互動裝置teamLab。他們當中,有藝術家、程式員、工程師、動畫師、數學家、建築師等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其作品也打破了藝術、科學以及技術之間的界限。

  teamLab團隊想通過藝術,探索人類與自然,自身與世界的新關係,被稱之為“以光為顏料”的藝術團隊。他們曾花了半年時間研究和了解紅樹林群落,數次飛往中國深圳和東南亞尋覓、觀察真實紅樹林群落生存環境,由此創作了瑰麗絢爛的“紅樹林”。

  本屆世園會的植物館內,teamLab團隊用實際尺寸大小的紅樹林世界,將游客帶入紅樹林植物群落的生境“潮間帶”。置身其中,一個由紅樹植物的根、種子、葉片、候鳥以及水生動植物組成的奇幻光影世界,將會生動形象地展現在游客眼前。

  作為全新的沉浸式體驗,人與水下動植物的充分互動,紅樹林世界的生物會受到參與者的影響,不斷交互改變自己的行為,給參觀者帶來即時互動的獨特體驗。

  山水構園,植物傳情。北京世園會既有竹影參差、花香暗度,也有綠蔭滿園、奇幻光影,移步換景,創意無限。

  專家點評

  古典與現代交織融合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景觀專業副教授 侯曉蕾

  2019北京世園會的主題是“綠色生活、美麗家園”。 以園藝為媒介,引領人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融入自然;詩意地棲居,是人類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

  作為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之一的中國古典園林,以雅致深邃之美著稱於世,“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正如近代園林大師陳從周先生説:“中國園林應該説是‘文人園’,其主導思想是文人思想,其特徵就是詩情畫意,所追求的就是避去煩囂,寄情山水,以城市山林化”。

  北京世園會用建築寄情山水,其設計理念集中反映了中國古典園林思想的精髓,其創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在選址和規劃設計上,北京世園會汲取古典園林之真諦,選址別具匠心,有虛有實,有借景,有對景,有靜觀,有山脈,有水源。同時又結合現實的條件和需求,這種整體觀和生態自然理念是其規劃設計的基本思想和出發點。

  在景觀與生活的關係上,“接地氣”是設計的出發點。例如,北京世園設置了佔地3.6萬平方米的百蔬園,並以“創意農場、樂享家園”為主題,結合講座和工作坊等多樣化的活動,體現園林源於生活。

  在技術層面上,創意點在於新技術在風景園林的實際探索性運用。對世界範圍內的世園會也用新技術、新理念、新方式,呈現當今世界各地的園藝新生活、新創意,包羅萬象,也是未來園藝生活的一種新探索。

  北京世園會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傳承與創新。無論是設計,還是景觀呈現,都用別具一格的匠心,展現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遞園林即是新的生活方式。(張小英)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