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低碳世園:向世界傳達綠色發展理念
“綠色、低碳、節儉、永續”是北京世園會的規劃原則之一,也是中國要向世界傳達的綠色發展理念。園區場館內外,隨處可見低碳、節能的理念和細節。
世園會的標誌性建築——中國館坐落在人工設計製造的梯田間,被譽為“有生命”“會呼吸”的場館。
據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院院長景泉介紹,中國館的大部分展館置於人工營造的梯田之下,利用大型覆土建築結構的保濕隔熱性能,降低了建築物的採暖降溫能耗;屋頂設置了雨水收集系統,地下設雨水調蓄池,經回收處理後的雨水將用於梯田灌溉;場館還利用外部風道和內部自然通風系統,實現空氣的夏季預冷、冬季預熱,有效降低空調系統能耗。此外,場館的鋼結構屋蓋還安裝有1024塊光伏玻璃,提高了光能吸收效率。
在國際馬鈴薯中心展園,在園藝工人的手中,3500隻廢舊輪胎被再生利用,搖身一變成為南美文化遺産“莫瑞梯田”的模型。工作人員把挖出來的土填在輪胎裏,等臨近開幕時,他們將在裏面種植馬鈴薯等各種薯類作物。值得一提的是,這3500隻輪胎全部由設計團隊在北京本地蒐集而來,這也與本次世園會綠色、低碳的理念相契合。
在全球環境危機和森林資源匱乏的大背景下,竹和藤是實施可持續發展和優化生態環境的兩種重要非木質資源。在國際竹藤園中,園中使用大量的環保竹藤材料,從花園土壤中拔地而起的建築結構由圓竹和工程竹材構成,竹子結構的鏤空設計使室內和室外的空間相互流動交錯,同時,園中儘量引入自然光線,安裝可利用太陽能光伏玻璃房頂,並營造自然通風系統,減少人造光源和空調的使用,以達到節能的目的。
據了解,為了最大限度實現雨水在園區的自然積存、滲透和凈化,園區積極建設“海綿園區”,雨水通過草溝、旱溪、礫石溝等不同方式匯入水體。比如浙江展園就利用園路、鋪裝旁的雨水道,合理設置場地排水坡度,在保證造型古樸的前提下收集雨水,在水池邊、園路旁設置植被緩衝帶,通過植物攔截及土壤下滲作用有效減緩地表徑流流速,去除徑流中的部分污染物,並應用生態駁岸,利用水生植物進行雨水凈化,提高綠地雨水下滲量。
為了加強整個世園會的園區雨水回收利用,組委會專門建設了一條長約20公里的生態草溝,下凹綠地雨水收集率不小於60%,道路廣場鋪裝透水率不小於70%。為保障水體水質,還設置了沉砂池等過濾雨水。
“世園會應該成為綠色、低碳、生態的典範。”北京世園局副局長葉大華表示,世園會將使人們體會到,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發展是美麗家園的物質基礎,從而激發人們轉變生活理念,積極踐行綠色的生活方式。(楊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