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mg_5771-1_副本_副本.jpg.jpg
一、紅旗CA72汽車
(中國,1959年)
紅旗汽車的歷史始於1958年,當年5月12日誕生於第一汽車製造廠的我國第一輛國産小汽車被命名為“東風”,生産編號為CA71,但並沒有真正投入生産。以此樣車為基礎,1958年8月,一汽第一台高級汽車試製成功並被命名為“紅旗”。1958年8月至1959年5月,經多次試驗後,紅旗汽車定型樣車被正式編號為CA72,這是我國有編號的第一輛真正的高級汽車,是我國汽車工業的標誌和里程碑。自1959年9月投産至1966年停産,紅旗CA72汽車陸續生産了202輛。該車搭載了我國自主生産的5.6升 V8發動機和變速箱,外形上極富中國的民族特色,通體黑色,莊重大方,車頭紅旗立標和扇形前格柵的設計更是成為歷代紅旗汽車的標誌,此外還採用了宮燈形尾燈,方向盤中央鑲嵌向日葵標誌等,體現了中國藝術之魂。1960年,紅旗CA72汽車亮相萊比錫國際博覽會,受到一致好評,並被編入《世界汽車年鑒》。自誕生之日起,紅旗汽車便成為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國車,享譽中外,成為了國家尊嚴與榮譽的象徵。本館展示的這輛車産於1959年,為本館一級藏品,曾為前國家副主席王震同志用車,入藏年度為2010年。
二、吉斯110汽車
(蘇聯,1949年)
吉斯110汽車是蘇聯史達林汽車製造廠生産的一款高級汽車,該廠前身是俄羅斯阿莫汽車廠。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來臨,而蘇聯卻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阿莫汽車廠被列為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項目,新建工廠佔地為500公頃,職工2.5萬人,年産能力擴大到2.5萬輛,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工廠之一。1931年10月1日,阿莫汽車廠被命名為史達林汽車廠,簡稱吉斯工廠,陸續生産出吉斯150載貨汽車、吉斯110汽車等眾多車型。吉斯110汽車是基於美國派克公司轉讓的超8系列180汽車車身製造而成,該車配備6.0升 8缸發動機,最高車速135公里/小時。吉斯110汽車在蘇聯為國家元首用車,數量極為稀少,自1945年6月問世到1958年停産,14年中僅生産了2083輛。新中國成立後,史達林曾贈送給毛澤東同志兩輛吉斯汽車。此後又有十多輛陸續進入中國,其中包括5輛吉斯115防彈汽車。本館展示的這輛車産於1949年,曾是前國家主席劉少奇同志用車,為本館一級藏品,入藏年度為2010年。
三、杜瑞亞L型汽車
(美國,1903年)
杜瑞亞汽車公司是美國創建最早的汽車公司之一。其創始人杜瑞亞兄弟於1893年製造出了美國第一輛以汽油為動力的汽車,並在1896年成立了杜瑞亞汽車公司。隨着公司的經營,兄弟二人對公司發展産生了分歧,杜瑞亞汽車公司於1898年宣佈倒閉。隨後,弟弟與他人合作,成立了J.史蒂文斯武器和工具公司,繼續生産史蒂文·杜瑞亞汽車,並一直持續至1927年。據《頤和園志》記載,清光緒年間,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曾獻給慈禧太后一輛外國進口的汽車作為壽禮。多位研究人員考證認為其正是美國杜瑞亞牌汽車,也是最早進入我國的汽車之一。該車目前收藏於頤和園內,是我國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汽車。本館展示的這輛杜瑞亞L型汽車産於1903年,車身為木質結構,並設置了雙排座椅,前排座椅可進行折疊,為本館一級藏品,入藏年度為2010年。該車在1962年修復後被美國古董汽車俱樂部(AACA)授予First Junior獎, 2006年獲得Senior獎。
四、上海SH760汽車(第一代)
(中國,1960年)
1958年9月28日“鳳凰”牌汽車誕生,經幾輪樣車試製,於1964年正式更名為“上海”牌並投入少量生産。上海汽車第一代SH760的車身結構、發動機和底盤均倣自1956年款賓士220S。裝備直列6缸2.2升發動機,懷擋設計,最高時速130公里/小時。在隨後長達30年的時間裏,上海牌汽車是我國重要的國産公務用車之一,也是中國當時産銷量最大的汽車。20世紀70年代末期,曾有日本記者在文章中寫道:“短途乘坐上海牌,甚至比豐田還舒適。”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上海牌汽車擁有的良好性能。至1991年11月25日最後一輛車下線,上海牌汽車的生産總量近8萬輛。本館展示的這輛上海SH760(第一代)産於1960年,為本館二級藏品,入藏年度為2010年。
五、奧茲莫比爾R型汽車
(美國,1902年)
奧茲莫比爾公司創始於1897年,是美國最早的汽車製造商之一。雖然2000年奧茲莫比爾品牌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但這家公司對世界汽車工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是世界上第一家批量生産汽油動力汽車的廠家,也是最早給汽車裝上車速表和使用鍍鉻裝飾,並大批量生産自動變速箱的汽車品牌之一。1901年,奧茲莫比爾生産出其首款車型——前部彎曲擋板車,這款“不用馬的馬車”使用木質結構車身,擁有與平底雪橇相似的優雅前端,以其多功能性、實用性和可靠性改變了美國人的交通觀念,成為當時美國最流行的車型。美國郵政局特選這款車作為第一輛郵政“機動車”。截止到1902年,該款車型共生産了2500輛。本館展示的這輛車産於1902年,為我館二級藏品,入藏年度為2010年。該車在1987年獲得加拿大古董汽車協會獎,還曾參加過早期從英國倫敦到伯明翰的汽車拉力賽,目前仍能行駛。
六、福特T型汽車
(美國,1927年)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成立於1903年,亨利·福特是其創始人之一。該公司於1908年10月1日推出福特T型車,因其輕便簡約的結構、大馬力的動力輸出與低廉的價格而極具吸引力。但在1913年之前,福特T型車一直是以傳統手工方式生産的,最初的售價為850美元。直到1913年,亨利·福特及其團隊受到屠宰場生産流程的 啟發,將生産流水線模式引入到汽車生産之中,從而改變了手工作坊效率低下的生産模式,實現了批量生産,為美國甚至是世界汽車工業帶來了革命性的發展。福特T型車作為第一款由流水裝配線生産出來的汽車,産量大增、價格猛降,最終降到265美元,就算加裝頂篷等配件也只需400美元,而同期其他汽車要賣到2000-3000美元。T型車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款真正屬於普通百姓的汽車。本館展示的這輛福特T型車産於1927年,為本館二級藏品,入藏年度為2010年。車漆和各個配件均為原廠配件,是至今保留比較完整的T型車之一,目前仍能行駛。
七、雪鐵龍2CV汽車
(法國,1960年)
19世紀20年代,雪鐵龍汽車公司放棄了原有的經濟型汽車産品線,專心生産利潤率更高的豪華汽車。但有限的需求卻使得雪鐵龍在1934年破産,被米其林公司收購。當時米其林的掌門人皮埃爾·米其林認為,放棄經濟型轎車市場正是雪鐵龍失敗的原因,於是便組織進行了市場調查,認為當時農村人口仍佔多數的法國最需要的是一款經濟型車,讓更多的工人和農民擁有自己的汽車進行勞動生産。在這樣的背景下,1948年雪鐵龍2CV汽車誕生了,它應用了前輪驅動、柔性懸挂、水準對置發動機以及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全景天窗”等一系列設計,能同時承載兩個農民和50公斤馬鈴薯及10斤雞蛋的重量,在法國農村最凹凸不平的道路上行駛140公里僅需3升汽油,是當時性價比非常出色的小型汽車。此外,正是這款車型使前輪驅動的方式得到了普及。2CV從1948年到1990年最終停産,製造並銷售了510多萬輛。本館展示的這輛雪鐵龍2CV産於1960年,為本館三級藏品,入藏年度為2010年。該車里程錶記載的行駛里程為73356公里,全部內飾均為原廠原裝且保存良好,內部機械沒有進行過任何翻修。
八、勞斯萊斯銀魅汽車
(英國,1926年)
勞斯萊斯的創立源於一次平民與貴族的邂逅。1904年,出身貴族的查爾斯·羅爾斯與出身平民的亨利·羅伊斯因汽車而相識,二人於1906年創立勞斯萊斯公司。勞斯萊斯汽車的兩個“R”重疊一起的標誌體現了緊密合作、相互支援的團結精神。勞斯萊斯的品牌價值體現在其“勝利女神”標誌象徵的尊貴身份、限量銷售的行銷模式、別具匠心的設計和個性化的細節。為了使這些品質成為現實,勞斯萊斯大量使用手工製造,這也是它與其他豪華車相比最為與眾不同之處。幾經易主後的勞斯萊斯,將當今世界最新的技術方案與其傳統的精巧手工藝結合在一起,不斷追求極致。始於1907年的勞斯萊斯銀魅,因其行駛時如鬼魅般無聲無息而得名,至1926年停産共手工製造7874輛,是世界上第一輛採用品質控制生産的汽車。本館展示的這輛銀魅為100%原裝車,産於1926年,為本館的二級藏品,入藏年度為2010年。該車代表了銀魅的最高水準,曾多次參加勞斯萊斯古董車巡迴展並被美國經典汽車俱樂部(CCCA)授予Full Classic認證,目前仍能行駛。
九、威利斯MB型越野汽車
(美國,1943年)
1940年6月,美國陸軍要求生産一種能夠滿足戰爭需要的四輪驅動“輕型偵察車”,當時包括威利斯在內的三家汽車公司的設計脫穎而出。其中,威利斯公司的MA型測試車在測試中表現出色,且擁有較強的動力和更低成本,因而獲得了最終的生産權。隨後,威利斯MA型汽車經改進後成為大規模生産並裝配美國軍隊的MB型汽車,“JEEP”一詞也從這時開始出現。在當時的美國俚語中,“JEEP”用來形容某種非凡的、可以應付各種情況的東西,就像威利斯推出的越野車能適應盟軍各種軍事需求一樣,深受人們喜愛。1950年,威利斯公司正式註冊JEEP商標,JEEP也逐漸成為了越野車的代名詞。而威利斯MB型越野汽車更可謂是現代越野車的鼻祖,對日後越野車的發展産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本館展示的這輛威利斯MB型越野汽車産於1943年,為本館的二級藏品,入藏年度為2010年。該車保留了所有的原裝配件,曾是二戰中的美國軍用吉普車,目前仍能行駛。
十、迪迪昂巴頓汽車
(法國,1906年)
迪迪昂巴頓汽車公司是世界最早的汽車公司之一,早在1889年就製造出了以往複式蒸汽機為動力的蒸汽車。隨後該公司意識到內燃機的潛力,於是開始進行現代汽車的設計工作。1904年,該公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公司之一。該車搭載了一台最大功率為6千瓦的2缸發動機,採用前置後驅的底盤設計;它的懷擋手柄式換擋方式成為後來換擋操作方式的主流。更重要的是,後懸架設計採用了一種全新的半獨立懸架系統,如今SUV車型依然沿用這一設計,是當時手工生産的經典之作。本館展示的迪迪昂巴頓汽車産於1906年,為本館二級藏品,入藏年度為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