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秋分夕月
“少採當秋仲,禋宗重夜明。九經循白道,萬物荷西成。朔魄將臨望,虧輪本是盈。銀蟾與丹桂,齊語任閒評。”這是1748年乾隆皇帝禦題詩一首《八月朔日秋分夕月》,夕月就是祭月。明清兩朝,每至秋分,皇帝都要到夕月壇(月壇)舉行祭月儀式。
祭月是皇家“專利”
祭月是一種古老的祭祀儀典,在上古作為節令祭祀儀典被列入皇家祀典。《禮記·祭義》中記載:“日出於東,月出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視祭祀日月。日和月是天地之神,皇家稱月神為夜明之神,只有天子才能與其溝通,所以祭月就成為皇家的“專利”。
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史記·封禪書》記載:“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豬祭月。秦漢兩朝傳承了皇室祭月禮儀,並在各地建日月祠。史載,秦始皇祭日於成山,祭月於萊山。《史記·孝武本紀》:“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則揖。”記載的就是漢武帝行的朝日夕月之禮。
祭品、祭器、祭服皆為白色
北京的“月壇”是在明嘉靖九年(1530年)由明世宗朱厚熜修建,專供天子於秋分設壇在夜晚祭祀月神。據載:由於月光是銀色的,所以,不僅月壇拜壇的門、柱、臺階、瓦都是白色的,就連祭品、祭器、祭服也都是白色的,在眾壇中獨具一格。
《明史·樂一》載:“夕月,迎神易《凝和》,奠帛以下與朝日同,曲詞各異。”明人徐渭有《駕幸月壇群望西街》詩:“玉露清秋湛碧空,金輿夕月引群工。紅雲自結龍文上,彩仗如移桂影中。壁畔常儀端捧鬯,郊西新魄正垂弓。布衣久分華山侶,笑向歸驢墮晚風。”
清朝專門設立夕月壇祠祭署,專管祭祀之事,掌典守神庫,按時巡視,督役灑掃,並管修理墻宇、樹藝林木等。《清史稿·職官志》記載:祠祭署設置奉祀官一人,級別為從七品,設祀丞一人,從八品,另有執事生一人。《清史稿》説:“中祀十有二:春分朝日,秋分夕月。”
清朝秋分祭月很重視儀式,《清史稿·禮志》有具體詳細的記載:“夕月用秋分日酉刻,奉星辰配,凡醜、辰、未、戌年,帝親祭,余遣官。樂六奏,儀視日壇稍殺,親臨較少。升壇行禮,二跪六拜,初獻奠玉帛,讀祝,余如朝日儀。遣官則拜壇下。”《清史稿·樂志》載有《夕月六章》,是祭月時唱的祭歌,即迎神迎光一章、奠玉帛初獻升光二章、亞獻瑤光三章、終獻瑞光四章、徹饌涵光五章和送神保光六章。皇帝之所以如此隆重祭月,目的是“福我兆民”,祈求月神保祐天下蒼生,造福百姓。
由秋分祭月到中秋賞月
秋分之日,都是在農曆八月,但是具體日期每年不同,所以不一定能碰巧趕上圓月。若沒有趕上圓月自然遺憾,所以民間有在中秋賞月的習俗。
中秋賞月習俗自唐代始,其內容也融入了唐朝開放包容、自由浪漫的時代精神,演繹出很多傳奇故事,使中秋文化充滿瑰麗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太平廣記》裏記載唐玄宗中秋之夜宮中賞月,夢游月宮,受 啟發創作《霓裳羽衣曲》。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在宮中看過《霓裳羽衣》的演出,讚嘆道:“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此曲至今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到了宋代,民間賞月活動已形成規模。《東京夢華錄》對東京汴梁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翫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裏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宵。”
明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到清代時,北京民間中秋祭月習俗很盛行,《北京歲華記》記載説:“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除祭月習俗外,中秋節賞月、吃月餅已成為北京的一種普遍風俗,並且月餅製作技巧很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燕京歲時記》説:“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蠟兔之形。”
清人慧霖有《閏中秋玩月》詩曰:“禪邊風味客邊愁,饋我清光又滿樓。一月可曾閒幾日,百年難得閏中秋。菊花信待重陽久,桂子香聞上界留。遮莫圓明似前度,不知誰續廣寒游。”把一個百年難遇的閏中秋,描繪得情景交融,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