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説“月壇”

日期:2018-09-11 20:22    來源:北京科普之窗

分享:
字號:        

  月壇是北京“四壇”(即:天壇、地壇、日壇、月壇)之一。在這四壇之中,月壇最小,它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

  月壇,又稱夕月壇,是清明兩代祭祀“月明之神”(月亮)、二十八宿神、金木水火土五星之神和周天星辰之神的場所。據有關資料載:由於月光是銀色的,所以,不僅月壇拜壇的門、柱、臺階、瓦都是白色的,就連祭品、祭器、祭服也都是白色的,在眾壇中是獨具一格的。乾隆對祭月比別的皇帝都重視,對祭品、祭器、祭服、祭禮親加審定,而且還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禦題了一首《八月朔日秋分夕月》詩:“少採當秋仲,禋宗重夜明。九經循白道,萬物荷西成。朔魄將臨望,虧輪本是盈。銀蟾與丹桂,齊語任閒評。”

鈡樓

  解放後,政府加強了對月壇的保護與建設,1955年,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將月壇辟為月壇公園,正式對市民開放,以供人們休息娛樂。2004年,為提高公園建設水準,彰顯月壇文化內涵,更好地服務於廣大市民,由市、區政府出資,對公園進行整體改建,歷時三年,復建壇墻、神路、暨飭古跡、遍植翠柏、疏理園林,使月壇公園以全新的面貌重現於世。整個公園分為南北兩部分:

  一,北園以紅磚綠瓦的古建和規則式的道路為特徵,這裡就是明清時期的月壇。這裡現下能看到的古建有:

  (1)“鐘樓”,鐘樓兩層,綠琉璃筒瓦歇山頂,檐下彩繪旋子彩畫,通過內部的券門可登上二層,二層原有一尊鑄造於明代的黃銅大鐘,高3米,重2噸多,後來移至的鐘寺保存。現在鐘樓內的大鐘是按照原來大鐘的形狀而複製的。

  (2)“天門”,北天門為三券門式,通面闊22米,進深4.5米。朱紅墻壁,歇山調大脊,單檐綠琉璃筒瓦,檐下彩繪旋子彩畫,磚砌撥券門,木門飾九橫九縱門釘。

  (3)“壇墻”,據網上百度百科資料載:月壇的內壇墻在清乾隆年間,曾進行過全面的修繕和改建,達到“周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二面磚砌,二進、青瓦、綠緣”的規模。後來東、南、北側的壇墻都被拆毀,西側也因為單位及居民佔用而遭破壞。月壇公園一直以鐵柵欄作為圍墻。2004年開始的改造,重建了壇墻的絕大部分,重建的壇墻高5米,全長達580米,總共由15萬塊用傳統工藝製成的二重樣城磚槽實砌而成。

  (4)“具服殿”,據網上資料稱,具服殿是皇帝祭月更衣、休息的場所。正殿三間,坐北朝南,綠琉璃筒瓦歇山頂,檐下鬥拱,梁枋施金鳳和璽彩繪,正中懸“具服殿”匾;殿內有清高宗“典崇郊坎”禦額,且有對聯曰:“西兌齋心陳白琥,大田發咏慶黃雲”。左右配殿各三間,殿頂覆黑琉璃瓦綠剪邊,梁枋施旋子彩畫,外設宮墻,形成院落,南開三座宮門。2006年開始修繕,至今尚未對外開放。

  二,南園是新辟的游覽區,以山石水池、迂迴曲折的園路,組成一個自然山水園。其設計建造以“月”為主題,園之名也取為“邀月園”,此園中部有一組小院,取“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之意而名“天香院”。

邀月亭

  據有關資料載:上世紀六十年代,祭壇被拆除,並於1966年建起央視發射塔臺,發射塔高180米,為央視備用發射塔,至今仍然佔據壇址。

  近幾年,每年在月壇舉辦祭月活動中,因為原有的祭月拜臺被拆除(地方被佔用),那麼只好用白布和木材搭起臨時拜臺,這是多大的諷刺啊!另外,月壇的具服殿早已在六、七年以前就已修繕完畢,按道理來説,文物古建的修繕,就是為了及早能向社會公眾開放,而月壇具服殿雖已在六、七年前就修繕完畢,但至今仍是“閉門謝客”,不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究竟是何原因?不得而知,實在令人不解。

月華池

  在我對月壇戀戀不捨之際,我還有一些期盼和遐想,就是希望月壇能早日解決肢體“殘缺不全”的問題,早日為中外游客和北京人提供更好、更全的游玩、欣賞的場地。月壇內的那座高聳雲霄的央視發射塔,有人戲説這是月壇一景,這那叫一景啊!純粹是大煞風景啊!月壇西面至今依然還在挂着“中央電視發射臺”的牌子。人們看到那肢體“殘缺不全”的月壇後,無不為之心酸。那可望而不可及的建築,諸如那方形的,長寬均為14米、高為1.5米,表面鋪着“金磚”,四週各有一座欞星門,門外是6級漢白玉石階的拜壇;那南星欞門外偏西的神廚、神庫、宰牲亭、井亭;那北欞星門外的遣官房、燎爐;那南邊的的祭器庫、樂器庫……等等建築,只能從有關資料上得知了,怎麼不是一個極大的缺憾。如果這些建築能恢復原貌,並向中外世人提供一個完整的月壇,該有多好啊!(石炳坤)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