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髮展與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第25次北京學學術年會”成功舉行

日期:2023-07-17 09:27    來源:北京聯合大學

分享:
字號:        

  2023年7月14日—15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聯合大學指導,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基地和應用文理學院主辦,首都博物館、《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編輯部、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北京史研究會、北京地理學會、《地方文化研究》編輯部協辦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髮展與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第25次北京學學術年會”在北京聯合大學學院路校區成功舉行。來自40多個單位的120多位領導和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本次會議採用了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大會開幕式、主題報告由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院長、北京學研究基地主任張寶秀教授主持。

image.png

  北京聯合大學黨委書記楚國清,北京市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兼秘書長、市社科規劃辦副主任、一級巡視員崔佔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築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汪科,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傑先後在開幕式上致辭。

  楚國清書記在致辭中首先對各位領導和專家學者多年來關心、支援和幫助北京聯合大學及北京學研究基地的成長表示衷心的感謝。他簡要回顧了北京學研究基地的發展歷程以及近些年來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域取得的成績,並對北京學研究基地進一步發揮平臺作用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目標。

  崔佔輝副主席在致辭中高度肯定了北京學研究基地多年來學術和資政方面的成績,在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建設中發揮了引領設示範作用,希望未來北京學基地再接再厲,産出更多高品質成果,在新型智庫建設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汪科副司長在致辭中回顧了中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的歷程和取得的成果,他對研究北京歷史文化、做好歷史文化傳承發展工作提出了三點倡議:一是要高點站位,進一步落實保護責任;二是要堅持系統觀念,進一步豐富保護維度;三是要問題導向,進一步做好保護“大文章”。

  陳名傑局長首先祝賀第25次北京學學術年會隆重召開。他充分肯定了北京學研究基地紮根京華大地深入調查研究的學術理念和取得的成果,同時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聚焦北京,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作為研究重點;二是聚焦需求,針對當前重要工作深入開展研究;三是聚焦傳播,化厚重為靈巧,化古老為時尚,化小眾為大眾;四是聚焦人才,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研究人才。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副院長、北京學研究基地副主任張景秋教授在開幕式階段發佈了《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報告及建設成效指數》,報告從凝聚薈萃、輻射帶動、創新引領、傳播交流和服務保障首都五大功能出發,構建了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評價指標體系,並形成了評價指數的“1521”框架——1個建設成效總評分、5個維度一級指標熵權值、政府和市民2個視角、聚焦百姓評價這1話題,經過科學測算,2018年—2022年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成效總評得分為85.6分。

  開幕式後,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顧問單霽翔作了《大運河漂來紫禁城》的主題報告。他首先回顧了推動大運河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再成為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髮展歷程,提出了大運河的景觀保護要素,包括自然、歷史、建築、工程、運輸、河道、街區、園林、宗教、商業、民居、民俗、生活、生産、藝術、城鎮等景觀。然後,講述了故宮的保護利用歷程和各種舉措,主要涉及故宮內部的空間清理、環境整治、古建築修繕、擴大開放、文物展覽、空間利用、對外合作等,用具體的案例和豐富的照片深入淺出地講了一堂活潑生動的文保課,贏得了與會人員一遍又一遍的熱烈掌聲。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顧問單霽翔作主題報告

  下午進行主旨發言,上半場由北京聯合大學原校長、北京學研究基地原首席專家張妙弟教授主持。北京史研究會會長、北京市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孫冬虎研究員舉例探討了北京史料中的“微言大義”,提出閱讀文獻要仔細斟酌,詳加考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岳升陽副教授對金中都的相關重要建築位置進行了考證,並繪製了新的金中都復原圖。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學研究基地副主任張勃研究員分析了北京中軸線表現出的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旅游與城鄉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湯利華副研究員論述了民國時期推行的“北平游覽區建設計劃”及其對當代的啟示作用。北京學研究所張艷副教授分析了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市民感知評價中的人群差異和地區差異。北京聯合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學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建平作了點評。

  下半場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洪波教授主持。北京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中心左志輝研究員通過記事碑記載分析了18世紀的京北商貿情況。北京建築大學王銳英研究員闡釋了盧溝橋的歷史意義、文化精神和時代價值,認為它是最具中華民族歷史深意和複雜情感的橋梁。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學院張旭講師分析了舊北京城外城崇文地區的傳統歷史文化建築群的分佈情況。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裴朝軍副教授論述了三山五園現存建築外檐彩畫紋飾的特徵。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李建英副教授通過明清筆記分析了北京元宵節節日公共空間與節日文化。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法律系張萬春副教授從國際法視角考察了“文化遺産”到“奧運遺産”的術語嬗變。北京建築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人文學院秦紅嶺教授作了點評。

  下午還進行了研究生論壇。上半場由北京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少華主持,陳旭穎、張晨、王子豪、周娉倩、張佳寧、崔若辰六位同學圍繞北京鄉村活力空間特徵、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公眾評價、大慈延福宮、頤和園保護、三山五園英文譯名、北京實體書店空間分佈等問題作了發言,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教授成志芬、應用文理學院副教授尹凌作了點評。下半場由北京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龔卉主持,王思楠、滕曉彤、張宇軒、孫葆琪、劉偉中、潘怡帆六位同學圍繞正陽門的觀音廟、明代延慶的碧霞元君信仰、北京建城傳説、北京中軸線融媒體傳播、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成效評價、21世紀海外北京學研究等問題作了發言,北京學研究所教授朱永傑、北方工業大學副教授胡燕作了點評。

  在閉幕式上,首先由尹凌副教授和龔卉助理研究員對研究生論壇作了總結;接着舉行了研究生優秀論文頒獎儀式,共有9位同學獲獎。然後,張勃研究員作大會總結。她講到,本次年會在大家的支援下圓滿成功,不但在會議形式上有新的變化,也取得了許多創新的學術成果,特別是發佈了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成效指數,標誌着北京學的研究步上新臺階。同時,北京學研究基地對學生的培養也有了令人可喜的收穫,很多研究生表現出了良好的科研能力。最後,她向一直關心北京學發展的各級領導、專家學者和本次會議的志願者們致以誠摯的謝意。

  7月14日下午,部分與會學者在張寶秀院長的帶領下考察了南水北調工程團城湖調節池、明渠、紀念廣場和金河、三山五園綠道、兩山公園等文化遺産。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