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發佈

日期:2023-06-02 07:5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發佈
  • 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發佈

  原標題:513處街巷衚同和天安門廣場等46處片狀地名入選 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發佈

  6月1日從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獲悉,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近日獲市政府批准,由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對社會公佈,國興衚同、北京站街等513處街巷衚同,以及天安門廣場、東四等46處片狀地名被列入保護名錄之中。

  應保盡保

  賡續都城歷史文脈

  2022年,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組織篩選並公佈了《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街巷衚同 第一批)》,收錄了598處歷史傳承穩定、文化底蘊深厚的街巷衚同類傳統地名。2023年,在對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進一步評估後,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又會同東、西城區,篩選出513處街巷衚同和46處片狀地名,列入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

  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列入保護名錄的513處街巷衚同空間分佈廣泛、層次清晰。核心區32個街道辦事處轄區中,什剎海街道、大柵欄街道、景山街道、東華門街道、西長安街街道等傳統地名分佈密集。中軸線與長安街沿線,不少傳統地名增補入保護名錄,包括地安門東大街、地安門西大街、鐘庫衚同等50處中軸線沿線地名,以及鐘聲衚同、成方街、北京站街等21處長安街沿線地名。“可以説,這些地名不僅是北京城市佈局嚴謹方正的重要體現,也烘托着綱維有序的莊重氛圍。”該負責人表示。

  此次入選的街巷衚同地名類型豐富多樣,體現了北京大國都城、海納百川的文化特點。例如,以都城衙署機構命名的有鐘鼓衚同,以明代鐘鼓司設在此處得名,中軸線重要節點鐘鼓樓正是由鐘鼓司派人值守;老錢局衚同,因明清時期鑄造錢幣的機構設此得名。體現老城棋盤式道路網結構特點的地名,有炮局頭條至四條、北池子頭條至三條等;三廟街、護國寺東西巷、白塔寺東西夾道等,體現了北京多元文化交融的特點;豆角衚同、錐把衚同、燒酒衚同等記錄了尋常百姓生活;四道灣、毛家灣、前門西後河沿、崇文門西河沿等體現了歷史時期北京“八水繞京華”的環境特點。

  兼顧古今

  體現新中國建設成就

  與2022年公佈的首批街巷衚同名錄相比,此次入選保護名錄的街巷衚同地名體現了尊重歷史,兼顧古今的特點,地名出現年代包括了明清民國直至上世紀70年代,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命名的比例大增,側面展現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

  “這類地名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地標性建築衍生命名,比如北京站街、體育館路、展覽館路、美術館東街等。”相關負責人介紹,第二部分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形成的街巷道路名稱及老城原有街巷地名的規範調整。前者如龍潭街道的幸福大街、光明中街、福光路等,主要集中於南城地區。1949年以前,這些區域荒草叢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此相繼建成居民住宅樓區,梳理水系、改善環境、興建道路;後者如安定門街道國興衚同、北新橋街道育樹衚同等。

  街巷道路名稱背後,是時代精神與居住環境的變化。

  據介紹,對於一些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有過調整的地名,此次保護名錄本着“相容並包”的精神,在現用傳統地名後面括注原名,更完整傳承歷史文化。例如,惜薪衚同由惜薪司衚同簡化而來。惜薪司是明代內廷四司八局之一,負責內廷所需柴炭的採辦、轉運與儲備。1965年這條衚同被簡稱為惜薪衚同。保護名錄將新舊地名均予以列出,形式為惜薪衚同(惜薪司衚同)。其他如福祥衚同(福祥寺衚同)、正覺衚同(正覺寺衚同)情形與之類似。

  探索創新

  保護類型新增“片狀地名”

  天安門廣場、東四、西四等片狀地名是北京傳統地名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較強的空間指位功能,也承載了重要歷史文化意義。為此,編制團隊結合片狀地名産生時代、影響範圍大小、歷史文化豐富程度等因素,初步篩選出46處片狀地名列入保護名錄。

  從時代上看,46處列入保護名錄的片狀地名形成時間跨越元明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數百年時間,其中元代1處(白紙坊)、明代25處、清代11處、民國5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形成的有4處。46處片狀地名的影響範圍基本涵蓋整個首都功能核心區。從片狀地名核心位置看,大部分列入保護名錄的片狀地名位於中軸線上或沿中軸線對稱分佈。位於中軸線上的,包括永定門、前門、天安門、地安門、鼓樓等;沿中軸線對稱分佈的如左安門對右安門、廣安門對廣渠門、建國門對復興門、東單對西單、東四對西四、東直門對西直門等。

  將傳統地名納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一項重要探索,在國內外均具有創新意義。

  據悉,目前首都功能核心區已有1157處傳統地名納入保護名錄,包括1111處街巷衚同名稱、46處片狀地名,基本實現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提出的保護1000余條衚同名稱的要求。按照《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規定,今後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向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申報、推薦保護對象,依規定流程進行批准、公佈,實現傳統地名動態評估和名錄有序調整。(陳雪檸)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