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話劇:傳承還是創新 關鍵要抵達人心

日期:2023-05-23 09:4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京味話劇:傳承還是創新 關鍵要抵達人心
  • 京味話劇:傳承還是創新 關鍵要抵達人心

  原標題:京味話劇:傳承還是創新,關鍵要抵達人心

  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北京五十六號戲劇工作室等出品、改編自劉連書同名中篇小説的話劇《半個月亮掉下來》近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圍繞這部作品的三個關鍵詞:京味話劇、懸疑和喜劇,給觀眾營造出一種既傳統又當代的預期。論及傳統,是因為以老舍為代表的京味話劇,在戲劇史上天然帶有地域文化傳承的內涵,同時又不斷面臨舞臺創新的挑戰;談到當代,是因為喜劇、懸疑作為類型修飾語,近年來有太多技巧運用嫺熟與形式花樣百齣的影視劇作品。對於一個通過移動端螢幕就能看到這些作品的時代,如何在劇場裏吸引觀眾、演完後還能給觀眾留下思考,是創作者始終需要回應的問題。“半個月亮”並非意在創新,卻以立足細節、回歸人性的方式,給出了一種京味話劇抵達人心的思路。

《半個月亮掉下來》劇照

《半個月亮掉下來》劇照

  從小説到劇作:

  改什麼和為什麼改

  《半個月亮掉下來》的編劇和原作小説作者是同一人——作家劉連書。討論改編作品最簡單也最根本的標準就是:改什麼像什麼。從小説到戲劇,對於鏡框式劇場來説,其效果如何,最終都會落在舞臺上下的觀演關係上。提到將小説作為改編對象的創作,即使不説京味,也要提老舍。因為就改編對象來説,老捨得小説出現頻率高、數量大,舒乙曾總結老舍短篇小説的六個特點,其中有三點直接與我們對“半個月亮”的討論有關:一是有頭有尾具有傳奇性,一是人物都是小人物,再有就是批判性。這是老舍小説親近讀者的關鍵,也是後世影視、舞臺劇改編偏愛選擇老舍小説的重要原因。

  “半個月亮”也是這麼一部以小人物為主角、有傳奇色彩的作品。故事並不複雜,結合了北京城的歷史和民間傳説,講的是一座面臨拆遷的四合院,住戶王一斗偶然發現自家院子的一口井裏可能埋着一批寶藏,正是清末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倉皇西逃、將宮中金銀珠寶都藏在了太監暗宅裏的那筆。於是圍繞着如何偷偷挖出這筆寶藏,王一斗一家做出了很多荒唐的行為。

  編劇面對自己的小説,很舍得下手。相較於原作的雙時空敘事、蛇皮與貓叫營造的傳奇色彩,劇作版的故事更顯克制。作者做了不少情節上的裁剪、人物關係的調整,為的是最終將故事集中在北京的這處四合院裏,人物命運線索則聚焦於王一斗為了挖出井下寶藏種種行為的遞進。這裡就要提到這部作品的懸疑色彩。與其説是懸疑,不如説是作者用好了懸念,每一個吸引觀眾看下去的細節設計和緊接而來的情節翻轉,都落在了對於王一斗貪慾遞進的推動上:從夜裏偷偷挖井,把自己家挖成了釘子戶,直至最後發現竹籃打水一場空,為着自己的貪慾而中了風。王一斗這個角色的命運荒誕又悲涼,但歸根結底,又都是因為自己被貪慾所裹挾,技巧、角色,都指向了一種對人性的批判。而當唯一挖出的一顆珍珠最後被不明就裏的妻子砸成粉當了偏方時,中風了的王一斗喊不出他的口頭禪,兒子王滿囤則脫口而出“後悔呦,後悔死嘍”——父子間“後悔症”的傳遞,也將作品的思考又往深遠推了一步。

  夏五爺的意義:

  哲思與批判的可能空間

  一部藝術作品要傳遞對人性的反思甚至批判,還要説到觀眾心裏——願意接受,並不容易。《半個月亮掉下來》除了完成從小説到劇作情節上的用心,在如何尊重舞臺規律上,也用了不少心思。比如小説中渲染傳奇色彩的細節不易呈現,創作者就安排了一名幾乎沒有臺詞的黑衣婦人形象,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四合院裏怪異的氣氛。“半個月亮”能在沒有中場休息的兩個多小時演出中,時而從觀眾席中聽到笑聲,或是基於情節的接下茬兒,説明觀眾看進去了,有的臺詞也説進了觀眾的心裏。

  喜劇是笑的藝術,也是技巧的藝術。觀眾笑的原因在於自身的預期不斷被打破,“半個月亮”本質上是個有些荒誕色彩的悲劇,但在臺詞、動作上設置了諸多細節笑點。除了發揮北京方言的優勢,更主要的在於調節了觀眾在理解王一斗命運過程中的情緒和心態,這就是焦菊隱導演總説的“戲是演給觀眾看的”。有技巧並不意味着戲就一定好笑或是好看,我們看過不少技巧招式很用力但觀眾很冷靜,或是笑點包袱很密集觀眾反而笑不出的作品。技巧用得好不好,在於節奏把握對不對,更在於技巧在推進人物命運中的作用。

  夏五爺無疑也是這部作品重要的角色之一,不僅在於他的命運承擔着故事的多元主題之一。如果説王一斗代表着人被貪慾牽着走,那麼夏五爺則更像是個癡人,緊守一輩子的秘密,最後卻換來了無盡的徒勞。無論是戲曲在近代以來嘗試的變革,還是話劇對於外國戲劇的積極學習,其中試圖解決的問題都在於,如何提升戲劇藝術的哲理性。“半個月亮”在這方面其實有一些很寶貴的嘗試意識。作品似乎並不滿足於只是讓觀眾通過對王一斗命運的共情,思考貪慾的主題——這主要寄託在了對夏五爺角色的塑造上;而夏五爺的徒勞,則能引發我們更深的思索。

  從大部分時間在臺上的觀察視角設計,到臺詞抽象又盡可能傳遞出寓意,創作者試圖通過夏五爺引導觀眾對王一斗的命運、對故事的主題,形成一種帶有距離的思考。但在話劇舞臺上,這樣的思考,如果只是通過臺詞的強調,就極易給觀眾留下説教的印象。北京京劇院3月份上演了小劇場京劇《吝嗇鬼》,用京劇手法演繹莫裏哀這部講述金錢異化人性主題的劇作,丑角飾演的阿巴貢,以本土化西方經典的方式,展示出了丑角行當在講述小人物悲喜上的無限可能與表達批判反思態度上的靈動效果,這就讓人不得不感慨:如果用這樣的手法講本土的故事,或許正是話劇融合戲曲手法而事半功倍的可能所在。

  從北京人藝推出的新京味話劇,黃盈導演的系列探索,到最近與觀眾見面的小劇場沉浸式懸疑劇《大真探趙趕鵝》,“京味”一直以其獨特的地域色彩,不斷探索新故事新形式新講法,《半個月亮掉下來》意不在新,而更像是一種對京味傳統的回歸。這也提示了我們,創新固然可貴,然而回歸人性,抵達人心,才是一切作品最終得以植根心靈的土壤所在。(賴荼)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