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地區首通“集王字”碑展出
原標題:北京地區首通“集王字”碑展出
5月17日,府學衚同小學內的“府學石學府”改陳升級後變身為“府學石刻博物館”,“古庠墨韻 魯壁重光”校藏明清碑刻展開幕,12通石碑為人們揭秘了該校前身順天府學的歷史。其中,重修名宦鄉賢碑的碑文是從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中集字後刻製而成,是目前北京地區所見的首通“集王字”碑,為研究中國書法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步入展廳,11通石碑按時間順序依次陳列,每通石碑旁都配有相應拓片,彌補了碑面文字模糊的遺憾。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重修名宦鄉賢碑,底座呈龜形。該校博物館項目負責人楊陽説,“名宦鄉賢”是“名宦祠”和“鄉賢祠”的簡稱,從展覽展出的《光緒順天府志》中的順天府學平面圖上可以看出,這兩個祠都是順天府學的建築。湊近看,碑文中可以看到“晉右將軍王羲之書”的字樣,説明碑文是從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中集字後刻製而成。“文物專家看到這通石刻都很激動,他們研究後認為,這是目前北京地區所見的唯一一通集王羲之字的石碑。”
另外一通聖旨碑因體量大而享受“特別”待遇,被移至大成殿西側,學校還新建了碑亭予以保護。“與其他的石碑一樣,聖旨碑也是1999年學校改建時從地下挖出來的。”楊陽説,該石碑的發現,將學校的建校史往前推了數百年。仰頭看,碑額上篆書“聖旨”二字依稀可見,碑身部分則刻寫了明太祖朱元璋頒佈於洪武二年(1369年)的聖旨。聖旨明令要設置禮、樂、射、書、數五科教學;並制定學規,激勵學生刻苦學習。“之前的校史資料記載,學校是1903年建校,而石碑的發現將建校的歷史前推到了元末明初。”楊陽説,聖旨碑也為後人研究明代教育制度提供了可靠的素材。(牛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