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披荊斬棘 千年“豐山古道”露真容
斬荊棘,除雜草,清落石……在北京房山西南部的大山中,一條隱藏在崇山峻嶺間的千年古道露出真容。此道和《范陽豐山章慶禪院實錄》中記載的禮佛修行之路高度重合,後人稱之為“豐山古道”。古道悠悠,千年前是如何形成的?今人又是如何發現的?沿途有何景觀風貌?
古文記載與現實路徑慢慢重合
春末夏初,房山韓村河鎮聖水峪村,山中草木生機勃發,綠意盎然,細細凝望,可見一條若隱若現的蜿蜒山路。“那就是豐山古道,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是當地百姓偶爾穿行的山路,少有人知道豐山名字的由來,更不知古道久遠的歷史。”韓村河鎮聖水峪村支部書記臧海龍説。
《全遼文》中有一篇名為《范陽豐山章慶禪院實錄》的碑刻文章,成文於遼代乾統四年,作者為高僧文雄慧照了洙大師,這篇文章藏着豐山古道的“前世”。當地村鎮工作人員在房山文化學者楊義武、江濤的指導下多番探尋,古文裏的記載與現實中的路徑慢慢重合了起來。
“三峰疊秀,望之參差,嶰然不倚,狀如‘豐’字,因號曰‘豐山’。”了洙大師在上述文章中説,在朝廷的支援下,他在“豐山”之中重新修葺了章慶禪院,隱居修行。而章慶禪院還有一座“分院”:“一徑東指,旁無支岐,度石梯,下麻谷……西南趣柳谿,至玄心,則下寺也。”
文中的“一徑”就是今天的豐山古道,它西起章慶禪院,東至玄心寺,是串聯兩座寺院唯一的山路,也是一條禮佛修行之路。
2022年12月,臧海龍和長溝鎮西甘池村支部書記曹海濤等人多次深入大山,尋找古道起止,“起點章慶禪院位於今天的聖水峪村,終點玄心寺位於今天的西甘池村,我們雖然找到了這兩座古剎的位置和遺址,但遺憾的是它們都沒留下太多的建築遺存。”曹海濤説。
古道的起止地點已找到,但要想在茫茫大山中,尋找一條一千年前的“小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熟悉大山的人尋到古道
“我們可能是最熟悉房山大山的一群人。”房山藍天救援隊隊長陳海軍説,韓村河鎮黨委書記高運華尋求救援隊協助,希望借助藍天隊員豐富的登山經驗,在山中摸索並修整出古道。
因常年少人行走,古道上長滿了荊棘,密密麻麻,讓人很難分辨路在何方。2023年1月,藍天隊員開始了尋找古道的義務清理行動。從隆冬到夏初,4個月間,房山藍天救援隊累計出動隊員436人次、車輛322台次,硬是將湮沒無跡的豐山古道找了出來,全長約10.5千米。
“原來的古道斷斷續續,大部分路段僅有一腳之寬,修理之後,古道疏通,平坦處有兩三米寬,險峻處人力壘起來的古石梯也顯露出來。”陳海軍説,在古道一處崖壁下,隊員還發現了一處“休憩站”,疑似當時的禮佛信眾和游方僧人在途中遮風避雨的場所。
韓村河鎮將申請認定
豐山古道美在哪兒?《范陽豐山章慶禪院實錄》全文不足600字,除了記述章慶禪院的建造概況和作者的禪意心得,還用優美清麗的筆觸,動情地描寫了“豐山”一年四季的勝景。
一千年過去了,大師已經了然無蹤,然而他曾經稱讚過的景色、山石、林木依然還在。漫步在今天的豐山古道,極目遠眺,可觀壯美的巍峨群山,俯首細察,植被繁盛,崖壁縫隙之中,還生長着北京市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槭葉鐵線蓮,山泉邊,留下了野生動物的爪印。
據悉,韓村河鎮還發現了“華嚴古道”和“德威古道”,前者和豐山古道一樣,彰顯佛教文化,後者則有商賈往來、征戰會師的遺跡。目前,韓村河鎮正準備向文保部門提出申請,邀請專家學者,對古道的文物價值進行考察認定,深入挖掘古道的歷史與文化。(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