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琴師王鵬揭秘千古名琴

日期:2023-04-25 09:2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斫琴師王鵬揭秘千古名琴
  • 斫琴師王鵬揭秘千古名琴

  原標題:“九霄環佩”奏《高山流水》震撼世界各地觀眾 斫琴師王鵬揭秘千古名琴

  不久前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時,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非正式會晤中邀請他在廣州市松園聆聽中國千古名琴“九霄環佩”奏響名曲《高山流水》。世界各地觀眾在看到這條新聞視頻時,都被千古名琴的動聽悅耳所震撼。而“九霄環佩”動聽的秘密,恐怕沒有人比王鵬更清楚。因為他正是20年前親手修復了這張千古名琴的斫琴師。

王鵬在鈞天坊內彈奏宋代古琴“濂泉”。

王鵬在鈞天坊內彈奏宋代古琴“濂泉”。(王雅嫻 攝)

  本世紀,“九霄環佩”首次出現在世人眼中是在2003年中國嘉德春拍會上。當時它以346萬元成交價,開啟了中國古琴拍賣過百萬元的時代。這也是存世的四張“九霄環佩”中唯一存留於民間的。當年它由何作如競得,並很快被送到王鵬的鈞天坊,修復其蛇腹紋漆面上的多處小開裂和一側折斷的護枕。

  “‘九霄環佩’很美,很精巧,也很獨特。”王鵬依然記得這張名琴帶給他的震撼與撫慰。最近,全世界都通過網路視頻得知這張琴的背面有唐代政治家、軍事家郭子儀以及宋代大詩人蘇軾的收藏鈐印,然而王鵬對它的欣賞則是從斫琴的角度出發,因為他知道這張琴悅耳動聽的秘密。

  “這是唐代雷氏家族所制的琴,其特色是高音區比低音區更易産生振動,這與常理不符。”王鵬説,古人製作古琴的通用選材搭配是“面杉底梓”或“面桐底梓”。也就是面板用杉木或桐木,因為它們的質地較軟且松透,利於琴弦的振動。底板用梓木,因為它質地偏硬,但又能參與聲音的振動,促成聲音的縱向擺動,讓琴聲在悠揚之外,還能産生下沉的感覺,不漂浮,直抵人心。

  “九霄環佩”就採用了“面杉底梓”的組合。“表面看是面杉底梓,但雷氏家族斫琴的秘訣,是在琴身最厚的地方將杉木挖出方槽,再把桐木鑲嵌進去,使音色更加松透,改善高音區的共鳴。”王鵬介紹,古琴的高音區既考驗斫琴水準也很考驗彈奏者。雷氏家族獨特的設計並非一般彈奏者能夠勝任,彈不好反而會感覺遲滯甚至失準。這也是當代“九霄環佩”經歷過多位彈奏者都沒能發揮出最佳狀態,直到遇見演奏家李祥霆才再次實現了人琴合一的原因。而人與琴互覓知音的美好,也正是中華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投射。

  從一張琴解讀“中正平和”

  當然,古琴之美並非聲音越大越好,而在於“中正平和”。王鵬説,以“九霄環佩”為例,做好木胎,是為了讓琴振動,木胎外面加灰胎(漆灰),卻是為了抑制琴的振動。所謂“琴者,禁也。禁邪歸正,以和人心”,古人追求的中庸之音,正體現在其中。

  多年斫琴讓王鵬對“在傳承中創新”深有體會。比如古琴要始終保持形制上的對稱,這是中國人“中庸”理想的一種物化表達。此外,古琴面板呈弧形,底板平直,象徵着天圓地方;古琴一端較高,代表高山,中間用長長的琴弦,象徵流水,宋朝《碧落子斫琴法》中就講過,這是“山高水亦長”的自然大美境界,也是中國人“見山立志,遇水生情”的審美境界。這些基本設計,融合了幾千年中國人崇尚自然、融入自然的審美追求,如果改變,會有損於古琴文化的完整。

  再者,古琴底板內隱藏着龍池、鳳沼兩個共鳴箱,它們之間的連接處呈一對C形。“這與小提琴C形腰的功用類似。但東方人喜歡將其隱藏在中庸的琴身之內,更加內斂,西方人則更願意將這種形制展現在外,一眼可見。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異。”

  古琴是人與自然對話的藝術,也是人與時間對話的藝術。在王鵬修復過的古琴中,最具戲劇感的當屬明代“潞王琴”。古人有語“潞王無好琴”。潞王一生制琴600余張,他對中庸的極致追求導致斫出的琴在傳統仲尼式基礎上進一步削弱棱角,外形圓渾,木料厚重難彈奏,難以取悅當時的琴師。然而時隔三百多年,如今潞王琴的木料已徹底松透,琴音空靈悅耳。“這跨越三百年才能實現的絕妙琴音,不正是古人不為外物所累,只追求內心平和、天地人和的體現嗎?”

  從一張琴解讀“互鑒傳承”

  最近十多年來,古琴在國際文化藝術交往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漁樵問答》《平沙落雁》等名曲屢屢在東西方藝術的對話中奏響。2018年,中國與澳大利亞的古琴藝術家、現代舞藝術家聯合創制首部古琴音樂舞劇《初無垠》。舞劇在澳大利亞上演時,現場上百位觀眾隨着琴音一同在座位上舞動,成就一段跨越國界的藝術佳話。5月1日,王鵬將再次與他的鈞天雲和樂團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出訪歐盟總部所在地——比利時布魯塞爾,繼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鑒。

  國際影響力提高吸引了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習琴者。王鵬也心急於斫琴技藝的傳承。“此次出訪我計劃帶上親手斫造的一對琴——蒼璧或玉琮中的一張,這對琴是我的代表作。”王鵬介紹,當世所存古人遺留下的琴共有51種樣式,而他經過數年鑽研已創制130余種全新樣式。“由於原料、琴身設計和製作手法的差異,它們的音色各美其美,又都尊重歷史傳承,共同體現出中華審美。”而這些傳承與創新的經驗卻還在尋覓合適的繼承者。

  20世紀初,我國斫琴師不足10人。上世紀90年代初畢業於瀋陽音樂學院樂器工藝係古琴製作專業的王鵬,仍是當下唯一科班出身的斫琴師,因為師弟師妹們早都轉行了。修復和製作古琴,需要斫琴師具備聲學、材料學、造型、美學、物理、音樂等許多領域的綜合知識和豐富的動手實操經驗。“年輕時的興趣已變成如今的使命和責任。”王鵬説,眼下自己親手帶的斫琴學生有十幾位,帶出的彈奏學生幾十位,在高校裏還先後為上百學生授課,“但我還沒有找到我的徒弟。”王鵬期待着有一天他和他的斫琴技藝能遇到人品、智慧、天分、修養俱佳的傳承者。(李洋)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