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貴史料還原旅歐支部紅色歷史
原標題:先進知識青年探尋“主義”之路 珍貴史料還原旅歐支部紅色歷史
4月6日上午,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和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中國現代文學館共同舉辦的“尋路法蘭西——中共旅歐支部史料展”開幕。展覽中,200余張歷史照片、歷史文獻檔案圖片及30余件文物及複製件,展示了中共旅歐支部的成立、發展過程、主要活動和在中國共産黨創建史上的重要作用。
辛亥革命後,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初興。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推進下,1919年至1920年形成熱潮,先後有20批次、1800餘人赴法勤工儉學,漂洋過海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他們做工、求學的足跡遍佈法國全境及比利時、德國等地,其中的先進分子在理論學習和鬥爭實踐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成立了中共旅歐支部,為黨的創建、發展、壯大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思想、組織和人才準備,是中國共産黨初創時期的一支“勁旅”。
展覽對這一段少為人知的紅色歷史進行了還原。保定育德中學發給賀果的畢業證書,上海法文協會的殘牌,鄧小平、李富春等在法學習、工作的檔案,中共旅歐支部成立的通告,旅歐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團員證等文物文獻,見證了先進知識青年探尋“主義”之路,最終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走上無産階級革命道路的思想歷程。
展覽第一部分,《平民》周報的創刊號和第2號附張並排陳列。“附張是首次對外公開展出。”展覽策展人之一田丹介紹,《平民》於1919年由北京高等法文專修館學生編輯,附張上刊載有趙世炎給平民周報社的來信,來信揭示了該周報外文翻譯調整的背後。“趙世炎信中表示,創刊號中將‘平民’二字翻譯為法文la bourgeois不夠妥當,因為法語的意思是‘資産階級’,他認為應該翻譯為people。事實上,在第2號中,確實已經將翻譯調整為了people。”與《平民》並排展出的還有1918年3月在上海創刊的中國第一份關注勞工問題的雜誌《勞動》、陳延年等主編的《進化》創刊號、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工學會出版的《工學》等。策展方表示,這些宣傳社會主義思潮的五四進步刊物為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勃然興起奠定了思想基礎,生動闡釋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共旅歐支部成立的關聯性。(牛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