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湯家班來京奏響地道江南絲竹
在國人關於“江南”的文化想像裏,絲竹管弦是不可或缺的音樂底色。4月1日,上海湯家班江南絲竹樂團來到國家大劇院周末音樂會,一張長桌,數件樂器,清麗雅致的韻味撲面而來。
湯家班的江南絲竹音樂雛形最早可上溯至明末清初。湯家班成員原由9戶湯氏親屬組成,居住於上海康定路的湯家大宅門內,絲竹樂器在家族內部經歷了數百年的代代傳承,每逢傍晚,大家總是自發地匯集於大客堂或天井裏合樂。上世紀30年代,上海湯家班江南絲竹樂團開始演出絲竹、地方戲曲、民間小調等音樂會。當時,上海沒有由家族組成的樂團,湯家班的出現受到樂界矚目。至今,樂團已傳承至第八代,是碩果僅存的家族式江南絲竹樂團。參加本場音樂會的,除了有湯良興、湯良甫、湯秀娣、湯良忠4位湯家班第七代傳人,也有詹永明、翁鎮發、張高翔、徐紅、喬鶴5位傑出的民樂演奏家。
一首《行街》開啟了整場音樂會。著名琵琶演奏家湯良興於演奏間隙擔任導賞,將樂曲的淵源娓娓道來。比如,在《小霓裳》奏響前,湯良興告訴大家,這是一首流傳於杭州地區的名曲。“在崑曲、雜劇出現後,江南絲竹在發展中也融合了地方戲曲的元素。”湯良興介紹,《小霓裳》就是由曲牌《玉娥郎》演化而來,“非常文雅,低音渾厚,高音飄逸”;《歡樂歌》中,曲笛是相當重要的樂器,湯良興邀請笛簫名家詹永明充分展示、剖析了南曲笛、北梆笛的特色,前者文雅婉約,後者高亢清脆;《花三六》前有引子,後有尾曲。主旋律稱“合頭”,每段變化後都會回到合頭,最後接尾曲。湯良興驕傲而幽默地對觀眾説,“你們看,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有了‘主題變奏曲’。”
無論是原汁原味的絲竹演奏,還是細緻豐富的知識分享,一個多小時的演出乾貨滿滿。湯良興鄭重地為大家介紹了樂團成員,他們當中每一位都在各自領域頗有建樹。在他看來,江南絲竹的意義已經超越了音樂本身,它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也是一種精神。(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