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京劇院小劇場京劇《吝嗇鬼》首演圓滿成功
3月25日,北京京劇院小劇場京劇《吝嗇鬼》在吉祥大戲院隆重首演。中國戲劇教育家、話劇導演藝術家、教授、中央戲劇學院名譽院長徐曉鐘,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中國戲曲學院黨委書記李必友、院長尹曉東,山東省京劇院黨委書記、院長蔣慶鵬,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教授、國家一級演員趙群,西城區文化顧問、西城區總工會原主席、北京國粹藝術傳承促進會名譽會長許立仁到場觀演,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副院長朱甲、遲小秋陪同觀演。
小劇場京劇《吝嗇鬼》根據法國劇作家莫裏哀同名喜劇改編。作為北京京劇院年度重點小劇場京劇創排項目,該劇特邀中國戲曲學院表演係、導演係系主任、國家一級導演王紹軍擔任改編指導、導演,北京京劇院青年編劇郜慶龍任改編,青年作曲劉洋任唱腔設計、作曲。國家一級演員、北京京劇院丑角名家梅慶羊,北京京劇院優秀青年演員孫世民分飾該劇主演"貢老爺",同時匯集文醜、武醜、花旦、花衫、小生等各行當優秀演員。在醜行挑梁的新創劇目稀缺現狀下,小劇場京劇《吝嗇鬼》應運而生,從人物形象、劇本結構等多維度進行了本土化與京劇化處理。
創作設計為西方經典名著融入中國傳統國粹韻味
小劇場京劇《吝嗇鬼》用傳統戲曲語言搬演西方故事、推動中國戲曲藝術走向世界,使域外觀眾更易感知京劇之美,極具時代意義。
王紹軍表示,希望這部戲能讓中國的觀眾感受西方經典劇作的思想內涵,讓西方的觀眾感受京劇藝術獨有的呈現方式和藝術魅力。
京劇中的醜行表演多以念、做為主,唱段一般較少。此次小劇場京劇《吝嗇鬼》為主角"貢老爺"設計了大量唱腔和核心唱段。為了發揮"貢老爺"幽默、獨特的性格和醜行特點,在唱腔設計上運用了挑滑音,唱念穿插,同時結合曲藝的説唱藝術,全面展現醜行表演特色。此外,全劇以一首京劇傳統曲調《漁歌》貫穿始終,並結合圓舞曲、女聲小合唱及器樂曲等多種形式,使得該劇既遵循京劇聲腔規律,又顯得新穎獨特。
服裝方面則追求中國傳統戲曲服飾之美,通過寫意性、程式性、誇張性、裝飾性和可舞性的基本特徵來表達人物性格和身份,傳達人物情感和內心。在服飾色彩和製版等方面加入了歷史元素和西方元素,如劇中"馬小姐"和"貢小姐"的服裝,整體採用京劇褶子和襖裙的大體款式,但在領子的設計上採用了西方露肩禮服的元素,力求"潤物細無聲"地自然融合進戲曲服飾當中,給人以新奇之感。
舞美延續中國傳統戲曲"一桌二椅"的舞臺美學,簡潔、靈動。以紅、黑兩色為主色調,舞臺上一抹中國紅色彩艷麗、跳躍,紅色在西方文化中也象徵生命力,在這部戲中更抽象化地闡釋着人性。同時設置由圓形梳粧鏡演化而來的裝置,時而有戴着各式面具的演員從中穿行,代表着世間的人生百態;時而又作為轉場設置象徵閨房。另一個由古代窗棱演化而來,上附貔貅的傳統戲曲雲紋的門框形裝置,暗寓着"貢老爺"的極致吝嗇。
舞臺表演結合多種藝術形式,打破藝術圈層
該劇開場融合借鑒西方假面戲劇和中國傳統大頭娃娃的表演形式,演員頭戴面具通過詼諧幽默的舞蹈拉開整場演出序幕。在"貢老爺"父子二人討價還價時,以意象化的"算盤舞"展現主人公"貢老爺"精打細算、吝嗇至極的人物形象。而在"貢老爺"設宴一折中的"做飯舞",則是借鑒了南韓音樂劇《亂打》的藝術形式,用戲曲的打擊樂演奏出搖滾樂的樂感,伴隨着輕快的音樂節奏,舞蹈動作編排與生動有趣的情節、幽默詼諧的演出風格相呼應,為該劇增色不少。這些舞蹈的編排也體現出了該劇對西方戲劇、西方文化進行本土化移植的特點。
運用意象化的手法,將"貢老爺"視為生命的金錢擬人化,創造出一個新穎的角色--"金錢人"。尤其在"貢老爺"與他熱愛的"金錢人"相擁起舞時,更令人忍俊不禁。不僅巧妙展現出主人公"貢老爺"對金錢如情人般的熱愛與呵護,更讓觀眾在愉悅觀演的同時深刻感受到人物性格,引發對於當下"金錢觀"的思考,這也是創排小劇場京劇《吝嗇鬼》的社會價值與現實意義所在。
演出開始前,北京京劇院副院長朱甲、遲小秋對劇組全體演職員進行動員。朱甲副院長表示:劇組要在兩天時間裏在吉祥大戲院完成A、B兩組演員的綵排和首演,非常辛苦。但大家的精神狀態非常飽滿,希望全體演職員認真努力、各負其責,高品質完成演出。副院長遲小秋則從演員表演、樂隊演奏與演員的配合、舞美呈現等方面提出了要求,鼓勵全體演職員不斷增強戰鬥力和凝聚力,在吉祥大劇院的舞臺上精彩亮相。
整場演出精緻緊湊、亮點紛呈,幽默詼諧的風格和跌宕起伏的喜劇情節,使得現場觀眾笑聲連連。全劇尾聲時,莫裏哀巨幅畫像展現在觀眾眼前,演員們集體鞠躬致敬,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演出結束後,領導及專家上臺看望演職員。九十五歲高齡的徐曉鐘教授發表感言,他説:"北京京劇院是中國京劇的一隻領航船,我多年來從事話劇,但從北京京劇團到北京京劇院的戲,我看過許多。我從小是學京胡長大的,並且進入了京劇的業餘劇社,年輕時我們一些學生在漢口的維多利亞電影院演《空城計》,我拉京胡,因此今天也感到特別的親切。同時看到大家的演出感到很興奮,諸位用國粹藝術的唱、念、做、打等程式將法國作家莫裏哀的經典劇作《慳吝人》在京劇舞臺上呈現出來,我非常感動。通過演員的表演,音樂、舞美、服裝等方面的配合,將中國傳統藝術的美學精神與西方經典劇作相結合,用多年來對京劇藝術的文化和精神內涵的理解和掌握,講述這樣一個故事,從形式到內容有機結合,難能可貴,也令我十分敬佩。"
尹曉東院長表示:"我首先代表中國戲曲學院李必友書記祝賀北京京劇院小劇場京劇《吝嗇鬼》首演成功,中國戲曲學院作為這部戲的創排支援單位,由王紹軍老師帶領多位學生加入創作工作中,也非常感謝北京京劇院的信任和支援。徐曉鐘教授對這部戲的評價和觀眾的掌聲足以證明這部戲的創作的價值和意義。京劇藝術之所以稱之為國粹,如此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就在於它包容開放、兼收並蓄。北京京劇院能夠把400多年前莫裏哀的這部戲搬上京劇舞臺,用我們獨有的藝術形式錶現西方經典劇作,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廣泛吸納不同文化,不斷豐富自己,發展自己的特質。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希望這部戲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
劉侗院長對專家和領導的點評表示衷心感謝,他説:"我從20多歲就開始學習徐教授的作品,現在近60歲了,多年來一直堅守在戲曲藝術創作的道路上,徐教授對戲劇戲曲藝術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是我成長的動力。徐教授能夠出席今天的首演並給予點評,指引我們創作的方向,我表示衷心的感謝,並代表全體演職員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您的諄諄教誨將鼓勵我們繼續前行。這部戲的主創和演員團隊成員,絕大多數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分別來自京劇表演、戲文、導演、音樂等不同專業,在此感謝中國戲曲學院為當代戲曲傳承發展,特別是人才培養做出的堅持和貢獻。小劇場京劇《吝嗇鬼》是劇院繼2000年推出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之後創排的唯一一部取材於國外名著的作品,這是我們在小劇場京劇創作探索道路上的一個全新嘗試,這部戲創作的初衷就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讓全世界各族人民、各國人民美美與共,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京劇藝術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是滋養全民族健康成長的重要源頭之一。中國戲曲戲劇藝術相伴而生,互相交流、互相促進、互相成長。在中西文化互鑒交流的大背景下,在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大背景下,我們還有很多的路要走,還有很多的事要做。"
許多戲迷觀眾朋友,特別是年輕的朋友們也表達了對這部戲的喜愛之情,一位熱情的女戲迷説:"剛才演員們向法國的作家致敬的時候,特別激動。演出結束我沒有走,聽到大家分享這部戲的創作過程,我最大的感受只要走進劇場,就會被京劇藝術的魅力吸引,不自覺的喜歡它、愛它。我是出差到北京,特意來看京劇,一起來的朋友更是第一次看京劇,剛開場不一會兒我問他感覺怎麼樣,他説沒想到京劇這麼棒!這部戲的表演形式很新穎別致,既傳統又現代,與觀眾又很親近,可見咱們戲曲藝術也是與時俱進,希望今後有機會多進劇場看戲。"
經典可以催生熱愛,激發更多藝術工作者投身於改編和再創作,也吸引着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走進劇場。北京京劇院始終堅持鼓勵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碰撞,鼓勵不同藝術圈層之間的互通交流,持續為傳統文化增添鮮活底色,點燃年輕觀眾的文化自信。
2022年是莫裏哀誕辰四百周年,2023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2024年是中法建交六十周年,北京京劇院選擇在此時間點用京劇的表演藝術形式來演繹這部流傳三百多年的不朽名劇,對於中法文化交流互鑒具有深遠意義。
作為北京京劇院首部以醜行挑梁的新創劇目,該劇自創排起得到了上級單位的大力支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級巡視員馬文在觀看演出綵排後對北京京劇院小劇場京劇《吝嗇鬼》改編外國名著及丑角挑梁方面的大膽嘗試和創新舉措表示鼓勵,他表示:"《吝嗇鬼》的題材非常適合以京劇藝術形式展現,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繹西方故事是推動文化走出去的良好方式。希望劇組能持續將《吝嗇鬼》打磨為精品,讓國粹藝術漂洋過海,感染西方民眾。"
3月25日當晚,由梅蘭芳京劇團青年丑角演員孫世民飾演貢老爺、演出培訓中心青年青衣演員孫思雨飾演馬小姐、演出培訓中心青年小生演員王天寶飾演貢少爺、演出培訓中心青年青衣演員尤雅瑩飾演貢小姐、演出培訓中心青年丑角演員任喜濤飾演福媽、演出培訓中心青年丑角演員李浩亮飾演阿健、演出培訓中心青年老生演員劉孟千一飾演縣官、貢財,青年丑角演員何昊然飾演金錢人。北京京劇院一眾優秀青年演員再次用戲曲語言將歐洲文學長廊中的經典人物形象搬上京劇舞臺。劇中飾演"貢老爺"的青年丑角演員孫世民表示:"感謝劇院提供給我鍛煉和展示的平臺,感謝梅慶羊老師幫助我探索如何用中國的國粹京劇將西方戲劇的經典人物演好、演活。怎樣用京劇丑角的表演方法創新性塑造出'貢老爺'極端吝嗇的性格特徵,對我來説是一個挑戰。希望我的表演能讓觀眾眼前一亮。"
一位外國友人在觀看當晚演出後表示:"小劇場京劇《吝嗇鬼》用傳統戲曲語言搬演西方故事、推動中國戲曲藝術走向世界,使域外觀眾更易感知京劇之美,極具時代意義。希望貴劇團能對外國人積極推動京劇。我期待再次看更多美麗的京劇,希望更多外國朋友也可以享受!"
此次北京京劇院創排小劇場京劇《吝嗇鬼》,用京劇藝術演繹世界著作,是助力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性舉措。在交流中推動文化創新,在互鑒中深化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與尊重。讓國粹藝術成為西方國家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成為世界讀懂中國的一張名片,為"一帶一路"的偉大理想,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也為中國和世界各國人民在文化深入廣泛合作共用中,做出京劇人應有的貢獻。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未來,北京京劇院將不斷砥礪精神、增強信念,創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藝術作品,用藝術架起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橋梁,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國粹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促進民心相通、文化相融。向世界宣傳推介我國優秀文化藝術,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