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文獻四大發明背後的文化密碼

日期:2023-02-28 08:45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解密古文獻四大發明背後的文化密碼
  • 解密古文獻四大發明背後的文化密碼

  原標題: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研究院之間打破館際、行業資源壁壘創新聯動 解密古文獻四大發明背後的文化密碼

  殷商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內閣大庫檔案是上世紀初中國學術的“四大發現”。2月15日,收藏於各處的四大文獻首次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集中亮相。徜徉在3000平方米的展廳中,觀眾可以與古籍對話,與史料互動,透過249種、382件珍貴的文物文獻開啟學術發現之旅,溯源中國歷史,探索中華文脈。

  此次展覽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敦煌研究院、甘肅簡牘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聯合主辦,是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研究院之間打破館際、行業資源壁壘,突破地域限制,整合優質文化資源的創新聯動。

  【名詞解釋】

  甲骨文: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殷墟甲骨的發現使只存在於典籍中的商代被證實為信史。

  居延漢簡:漢代居延烽燧遺址中出土的簡牘,大部分是漢代邊塞屯戍檔案文書,一小部分為書籍、歷譜和私人信件,簡文內容最真實生動地展現了漢代居延戍邊吏卒的工作生活面貌。

  敦煌遺書:1900年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發現的4世紀至11世紀多種文字的寫本和少量印本、拓本文獻,總數6萬餘號,展示了中古時期我國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宗教、醫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被譽為“中國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

  明清檔案:中國明清時期社會發展史的多方位記載,是我國歷史上保存數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檔案。

“居延漢簡”專題展廳內的塞上烽火品約。

  “居延漢簡”專題展廳內的塞上烽火品約。

 “明清內閣大庫檔案”專題展廳內的康熙帝遺詔。

  “明清內閣大庫檔案”專題展廳內的康熙帝遺詔。

  17枚漢簡展示“烽燧使用説明”

  第六展廳的“居延漢簡”專題中,一個整齊排列着17枚漢簡的展櫃格外壯觀。這些漢簡於1974年8月出土於甲渠候官遺址第16號房址內,封存在透明材質中,細長條,統一形制,長約23釐米、寬約1釐米,有的出現輕微變形,但字跡都清晰可見。

  展品名為《塞上烽火品約》。居延漢簡研究者認為,“烽”指的是白天使用的旗子,“火”是晚上使用的火炬。17枚漢簡規定了居延都尉防線殄北塞、卅井塞、甲渠塞遇到匈奴來犯時,如何根據不同情況發出不同的警報信號。“通俗來説,就是一部烽燧使用説明書。”國家典籍博物館講解員任星星打了個生動的比方。“要求各部在匈奴來犯之際,快速判斷軍情,通過烽火品約的嚴格使用,將軍情迅捷地傳報至居延都尉府。”

  走近細看,上面規定的示警辦法包括舉示烽火、燃燒積薪等,細緻區分了匈奴來犯人數多寡、初犯亭燧位置等情況,規定了相鄰亭燧的示警協防辦法等。有的漢簡還對不利天氣等情況做出了“預案”。比如,一枚漢簡上寫着,“匈奴人入塞天大風會及降雨不具蓬火者亟傳檄告人走馬馳以急疾為故”,意思是説,如果遇上大風大雨的天氣,沒法舉旗、焚燒積薪,那就要派人緊急通告。

  首位女將軍曾是祭祀官

  步入第五展廳,沿着展線走上幾步,能看到一片不太起眼的殘片甲骨2190。從拓片上看,卜辭分為兩行,靠右一行從下往上數第四個字,一個女子抱着一個孩子,組成甲骨文中的“好”字。它與武丁之妻婦好有關,整個殘片記錄的內容是婦好向商王武丁之父小乙舉行禦祭。

  “祭祀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婦好出現在祭祀相關的卜辭裏,也説明瞭她當時的地位。”任星星説,武丁是商朝的第23位王,他在位期間開疆拓土,國勢強盛;而婦好是備受武丁寵愛的一位妻子,也是我國古代的第一位女將軍,因此當時的很多卜辭中都出現了婦好的名字。據統計,目前發現的甲骨中,有300多片與婦好有關。除了祭祀相關內容外,有的甲骨還原了女將軍在戰場上的英姿。根據記載,最多的一次,婦好曾率兵1.3萬餘人出征。

  細心的內行人可能會發現,“好”字左上角“口”旁漏刻了兩道橫畫,反映出當時的甲骨文刻寫類似於後代雕版刻字,先刻豎畫,再調轉骨片方向豎向刻橫畫,在此過程中有可能漏掉了部分橫畫。

 “殷商甲骨文”專題展廳內的甲:2190號展品——此殘片記錄婦好向商王武丁之父“小乙”舉行禦祭。

  “殷商甲骨文”專題展廳內的甲:2190號展品——此殘片記錄婦好向商王武丁之父“小乙”舉行禦祭。

  “春秋三傳”傳世最早版本亮相

  《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孔子晚年根據魯國史書修訂而成。對其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作品,被稱為“傳”;《春秋榖梁傳》為“春秋三傳”之一。第七展廳的“敦煌遺書”專題展出了東晉范寧《春秋榖梁傳集解》殘卷,記載了春秋時期魯桓公十七年、十八年發生的事情,是唐秘書省書手所抄。敦煌本現存4件,其餘3件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是該書傳世最早的版本,比《開成石經》所刻的《春秋榖梁傳》還早了174年。暗棕色的紙面上,字體端莊疏朗,有大有小——大字為原文,小字為註釋。任星星説,這也是該展品的特別之處。

  類似史上之最的展品在展廳裏不是孤例。有些發皺的《四分律初分卷三》在展櫃中徐徐鋪開,最左側題記部分寫着:“建初十二年十二月七日沙門進業於九泉西城陌北祠寫竟故記之。”西涼建初十二年即為417年。它是現存《四分律》最早的寫本,也是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有紀年最早的一卷。任星星説,北魏至隋,《四分律》經歷代高僧弘揚,成為古代中國最有影響的佛教戒律,至今仍為漢地佛教僧尼奉守。

  “真遺詔”還是“假遺詔”?

  第八展廳的“明清檔案”專題中,一米多長的康熙帝遺詔是明星展品,紙面雖有破損,但不影響觀眾的觀展熱情。在這件遺詔中,康熙帝總結了自己一生的統治經驗,但更讓人關注的還是遺詔的最後幾行。臨近結尾部分寫道:“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句話無疑做實了雍正繼位的合法性。

  事實真的如此嗎?任星星説,康熙的遺詔是用漢、滿二種文字書寫,因此展出的遺詔並不是全貌。在未展出的滿文部分,並未出現讓雍正繼位的説法。因此,也有學者認為,這份遺詔是雍正登基後找人“杜撰”的。

  有意思的是,同一展廳還展出了一個小匣子,與雍正和皇位繼承都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匣子外麵包裹着一層質地細膩的黃色小羊皮,它是道光帝的秘密立儲匣。任星星説,鋻於嚴酷的儲位之爭帶來的嚴重影響,雍正即位後開始建立了秘密立儲這一皇位承襲制度:皇帝親寫兩份立儲諭旨,一份存在寢宮,一份封藏匣中;藏有諭旨的匣子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待皇帝去世或禪位後方可打開,與存於寢宮的諭旨相符合才能生效。道光帝的秘密立儲匣是現存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儲匣。匣子一旁的朱諭分別以滿文和漢文寫着: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朱諭不是直接放在匣子裏的,而是先包在黃色的紙裏,再放進匣子。包朱諭的紙也不是誰都可以隨便打開的。”任星星指着敞開的匣子,裏面散落的紙上寫着: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共同手啟。

“明清內閣大庫檔案”專題展廳內的道光帝秘密立儲諭旨並匣。

  “明清內閣大庫檔案”專題展廳內的道光帝秘密立儲諭旨並匣。

  “偽刻”還是“真刻”?

  “殷墟甲骨”專題中陳列着一件差點被“埋沒”了的展品:甲骨12789。它也被稱為“四方風甲骨”,近似扇形的甲骨表面,最顯眼的是中間的一道頭髮絲兒粗細的小縫,依稀可以看出刻字的痕跡;一旁的拓片顯示,甲骨上其實刻了四行文字。任星星解讀,上面記載的是掌管出入風和日月長短的四方神名以及風名,反映出當時的人們已認識到,一年之中隨着季候的推移,風向有所變化,晝夜長短也不同。

  然而,發現之初,正是這與占卜無關的內容引起了人們的懷疑,加上其背面沒有鑽鑿痕跡——古人往往通過灼燒甲骨背面的鑽鑿部位,根據顯示的紋路進行占卜——這片甲骨曾一度被認為是“偽刻”。這一懷疑也不是毫無道理。在甲骨文的價值被發現後,不少人把手中沒有字的甲骨上刻上文字,然後埋到土裏做舊,曬乾後再摻入真甲骨文中一起售賣,收益瞬間翻了好幾倍。

  幸好,著名甲骨學家、史學家胡厚宣先生對這片牛肩胛骨進行了考證。他認為,該骨字體遒整,文氣古奧,文理通達,與杜撰不同,應屬武丁時期刻辭。他還在1944年發表了《甲骨文四方風名考》一文,對這片牛肩胛骨上的文字進行了釋讀。經過專家學者的不斷探索研究,這片甲骨終於被“平反”,被承認為非常珍貴的文獻記載;它也讓人們意識到,甲骨除了用於占卜之外,也曾用於記事。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甲骨中同樣的內容也見於《山海經·大荒經》等傳世文獻,使得該甲骨成為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互證的典型例證。(牛偉坤)

 “殷商甲骨文”專題展廳內的甲骨12789號展品——此片也稱“四方風甲骨”。

  “殷商甲骨文”專題展廳內的甲骨12789號展品——此片也稱“四方風甲骨”。

  觀展提示

  展覽地點: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展廳

  票價:免費

  參觀方式:國家圖書館服務號預約“總館館區”,展覽無須單獨預約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