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臻匠器帶你領略五彩東方色
原標題:200余件藝術藏品呈現一場視覺盛宴 至臻匠器帶你領略五彩東方色
中國傳統色彩,蘊含萬物、渾然天成,自古以來都是獨具魅力的符號。中國式的浪漫如何體現?在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一場“只此東方色”數字沉浸展上,8K超高清音視頻技術打造的場景中,200余件珍貴藏品帶領觀眾走進中國傳統色“紅、黃、藍、白、綠”的世界,一展飽覽至臻匠器。
藝術品精湛工藝微距呈現
數字技術讓藝術藏品“活”起來
“展櫃中的藏品通過數字技術‘活’起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融合,更增加互動感。”北京工美博物館館長楊燕波介紹,此次展覽特別採用了8K超高清音視頻技術,帶領觀眾透過不同主題顏色的珍貴藝術藏品,領略中國傳統色之美。
“可能很多人對於這種視頻技術的概念還比較模糊,打一個通俗易懂的比方,它的清晰度比我們拿放大鏡看文物還要清晰,呈現的顏色還要飽滿。”楊燕波説,因為博物館裏的很多文物和藝術品,有很多巧妙的細節,博物館的專家也需要通過放大鏡來細看、研究,從博物館的角度來説,想帶給觀眾“專家式”“沉浸式”的體驗,僅僅把文物放在展櫃裏,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力是遠遠不夠的,“而8K超高清音視頻技術的廣泛應用,就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一個空白。技術團隊利用特寫、微距等鏡頭語言,結合大幅面超高清螢幕,呈現藝術品的精湛工藝,讓觀眾可以更近距離地欣賞藏品,享受一場色彩視覺盛宴。”
另外,此次展覽還特別開創了“劇情通關”的互動體驗方式,觀眾可以在專業表演者扮演的“工匠師傅”的帶領下,依次進入5個故事場景,細讀五色工藝展品,參與互動任務,體驗工藝技藝,完成工匠“成長之旅”。
紅
雕漆《鏤空花籃盤》
胎型上涂了600層大漆
雕漆《鏤空花籃盤》
步入展廳,仿佛置身於五色藏寶閣中。每一種顏色的主題區域,都有對應的藏品。其中,“紅色”的代表是我國工藝美術大師杜炳臣創作的雕漆《鏤空花籃盤》。
這件製作於上世紀70年代的雕漆作品,被認定為一級文物,其運用的漆雕鏤空雕技藝,是杜炳臣耗盡20年心血才研製成功的。通過超高清螢幕,觀眾可以細細品味這件漆雕藏品背後複雜的工藝技藝。專家介紹,這件藏品以黃銅做內胎,上涂約600層大漆後,趁它半幹未幹時繪上圖案,用特製的刀具進行剔雕片刻。一般的製品需要涂飾幾十遍或一百餘遍即可,而鏤空盤卻要在胎型上涂五六百遍,尤其是在正圓形陡起邊緣的盤子中央,採取橫式、豎式兩種髹漆方法使漆層漸厚,在盤的中央部位有意識地增加髹漆的層次,讓中央的漆層明顯堆厚呈凸心狀。盤子的漆採用純銀硃大紅漆。每次涂漆層時間大約要間隔4至5個小時,為的是使漆層陰幹,此外為了保證漆質,在髹漆過程中還要“蹲漆”,即每隔幾天要停止一天,製作周期非常長。
盤中以一隻倣竹編的提樑籃和各種花卉組成主題紋樣,竹籃的提樑上飾有花結後飄曳絲帶;竹籃裏裝滿花卉,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吐蕊盛開,牡丹、芍藥、桃花、梅花、菊花、萱草、海棠等四季花卉媚嫵招展,多姿婀娜,花籃的背景刻有精細的錦紋,宛若一塊錦緞映襯着鬥妍的群芳。圓盤的周邊雕刻着細小滾圓的珍珠球。花卉各具特色,生機勃勃,彼此疊落聚散呼應,花與花之間,花與葉之間的層次有條不紊,摻纏不雜,交插不亂,可見藝師在動手雕刻之前,已是胸中自有百花在,手上施藝巧安排。
雕漆《鏤空花籃盤》以紅色寓示紅紅火火,以圓形和填充豐富紋樣的盤體寓示圓圓滿滿,以各種花卉寓意富貴滿堂、幸福長壽、花好月圓、世代傳延。而鏤空雕技藝在雕漆工藝品的應用,是傳襲近2000年的雕漆技藝的重大歷史性發展和突破,它不僅具有細膩豐滿的裝飾效果,而且極大地增強了雕漆工藝品的立體感、空間感和藝術感染力。
黃
景泰藍擺件《友誼之船》
象徵和平友好的“雙國禮”
《友誼之船》(潘之望 攝)
展廳裏,一艘金黃色“寶船”的景觀前,不少觀眾拍照打卡。與之對應的,是被譽為“雙國禮”的景泰藍擺件《友誼之船》。
這件藝術品由北京工美集團總工藝師郭鳴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霍鐵輝創作,曾兩次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其作為國禮贈送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2016年5月26日,印度總統普拉納布·慕克吉訪華期間,再次被作為國禮相贈。
展廳裏的“工匠師傅”將這件工藝品的故事娓娓道來。據介紹,《友誼之船》以中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曾七下西洋、開拓海上絲綢之路的鄭和所率寶船為原型,融入古絲綢之路元素波斯紋飾,寓意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氣魄,彰顯中國走向世界的決心和自信。船身以古絲綢之路樞紐——波斯的特有紋樣裝飾,輔以鳳鳥、祥雲等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寓意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連綿不斷、天長地久;形似漩渦的“回”紋象徵海上絲綢之路;弧形倣真船帆、倣海水波紋木質底座,寓意寶船在海中乘風之勢,破浪前行。
藍
景泰藍《六棱雙耳長頸瓶》
8K超高清螢幕帶您感受不同藍色之美
景泰藍《六棱雙耳長頸瓶》(潘之望 攝)
代表“藍色”的景泰藍《六棱雙耳長頸瓶》,是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收藏的清代文物。這件景泰藍藝術品,由六瓣兒銅胎拼接而成,運用以藍色為主的多彩琺瑯釉,色彩艷麗,雍容華貴。這件長頸瓶還有美好的寓意,“瓶”與“平”諧音,寓意長壽平安。
借助這件長頸瓶的顏色,展覽中打造了一間藍色的互動空間,觀眾不僅可以通過8K超高清螢幕展示的視頻細看這件文物精美的紋飾,還可以通過移動墻面上的“色板”,了解中國傳統五色的知識,感受從“青藍”到“藍”過渡中,不同藍色的美。
白
牙雕作品《舊北京》和《新北京》
細緻講述新老北京城熱鬧生活圖景
牙雕作品《舊北京》和《新北京》(1960年)(潘之望 攝)
代表“白色”的一對牙雕作品《舊北京》和《新北京》製作於1960年,以微縮景觀分別展現了1949年前後老北京的店舖街市、市井生活,以及新中國十大建築、北京城的街道變化。
《舊北京》利用一整支象牙料,以1949年前的老北京為題材,獨具京味兒特色的微縮景觀上,不僅有老北京的店舖街市,還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人物,表現了當時婚喪嫁娶等生活習俗,專家説,整件作品上共有人物雕刻245人,建築56幢,各個營生行業70個,動物雕刻12個,道具雕刻52個,串起來就像一本故事書,講述了老北京人的市井生活。
《新北京》主要以北京十大建築為內容,一整支牙雕上,囊括了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釣魚臺國賓館等,表現了上世紀50年代北京的建設成就。
展覽場景展示的高清影像中,隨着微距鏡頭的切換,細膩呈現牙雕上刻畫的街道房屋、車馬行人,新老北京城裏的熱鬧生活圖景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綠
翡翠三秋瓶
2015年修復後首次對外展出
翡翠三秋瓶(潘之望 攝)
展覽中代表“綠色”的翡翠三秋瓶,也是代表我國工藝美術水準的“國寶”,這次展覽是它修復後首次對外展出。這件藝術品高39.6釐米,用一整塊較為珍稀的楊柳綠翡翠雕刻,作者運用“田園風光圖”巧妙地俏色,琢出頂花帶刺的黃瓜、秋豆、小蘿蔔,頂蓋上一隻秋鳴的大蟈蟈,匯集秋實、秋韻、秋色為一體,一派令人陶然的金秋景色。配合展出的高清影像中,三秋瓶頂蓋上蟈蟈的觸須都能看得真切,專家介紹,這根細小的觸須就是三秋瓶修復項目的重點,於2015年初開始歷時一年多修復完成。
這件藝術品還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新中國成立後,西方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國家主要的出口創匯來源於輕工産品和工藝美術品,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時,這件翡翠三秋瓶曾被製作成3米多高的模型,參加天安門廣場的閱兵游行,代表了整個工藝美術行業的最高水準作品。上世紀60年代,這件藝術品被送到日本各大城市巡迴展出,有外國人想要購買這件作品,但中方認為該作品是新中國傑出之作,屬於國寶不能售出,運回國並在人民大會堂北京廳長期展出,後由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收藏。(李祺瑤)
地點:朝陽區天辰東路10號 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
展期:展出至4月18日
票價:普通場單人票98元,NPC場(互動體驗)單人票138元,可通過線上線下方式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