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景山“繡”美城市復興新地標
原標題:石景山“繡”美城市復興新地標
冬奧文化浮雕、風格統一的圍欄、路燈,正能量滿滿的文化墻,沿途花箱點綴,如今在石景山,越來越多曾經破舊狹窄的背街小巷成了周邊居民休閒遛彎兒的好去處。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細血管”,是與百姓生活最為貼近的公共道路。背街小巷治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百姓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為進一步規範整治背街小巷環境秩序,2020年起,市城市管理委以徹底根除街巷固症頑疾為出發點,以精細化治理為最終目標,在第一輪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成果基礎上,啟動為期3年的第二輪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工作。為迎接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打造優美街巷環境,石景山區利用兩年時間,於2021年底提前完成3年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任務。
2022年,石景山區強化以街區為單元整體推進,推動背街小巷由線性治理向系統治理轉變,採取“繡花”功夫,打造環境綜合整治片區,提升街區整體環境,一條條背街小巷“顏值”進一步提升,讓首都西大門煥發更加靚麗風采。
衚同美顏居民笑開顏
漫步石景山廣寧街頭,目光所及皆是風景。街巷裏一步一個文明行為提示,讓回家的路,秒變文明小課堂。一道道花墻,把花園搬到了居民家樓下,讓街頭巷尾儘是芬芳。
近年來,為配合做好高井路冬奧社區整體提升改造工作,石景山區城市管理委實施了冬奧社區周邊道路優化提升改造工程。以路為軸,串聯起冬奧文化廣場、社區活動中心、社區文化中心、冬奧社區公園等景觀節點,構成珠鏈相嵌的冬奧社區主要道路。
為了使高井路營造更加健康安全的道路出行環境,有效利用道路空間,結合高井溝濱河道,打造高井路冬奧社區4030米健身道,實現道路多功能出行,疏通擁堵節點,建立良好的空間秩序,提升出行幸福感。
歸整並翻建人行步道,寬度達到4.5米,絕對通行寬度不少於2.5米。完善道路無障礙設計,新建寬1.5米塑膠步道,與高井溝濱河道順違停抓拍監控和人行過街智慧斑馬線,保障慢行系統路權。
調整高井路口南公交港灣處人行道寬度,由1米調整至2.5米,公交港灣縮窄至2.5米、綠化縮窄1.5米,新建候車亭。
高井路與石門路路口原東南側人行道調整為車行道,原擋土墻新建約3米寬人行步道,兩端用無障礙坡道與現狀人行步道連接。調整後冬奧文化中心至石門路段由原一上一下兩車道變更為兩上一下三車道,增加一條車行道,緩解了高井路與石門路路口交通擁堵狀況。
在高井東小街,一段原本堆滿垃圾和枯枝敗葉的老墻被整飭一新,墻上繪滿冰雪文化圖案。曾經狹窄開裂的路面也進行了翻修,變得光潔平整,路邊還增設了便民停車場。
顏值提升,設施齊備,廣寧地區的街巷改造讓居民讚不絕口。不少曾經集各類“城市病”於一體的衚同街巷,逆襲為廣受市民歡迎的休閒健身打卡地。
群策群力共建幸福路
金頂街街道電子部北路位於首鋼自動化資訊技術公司北側,全長204米,寬8米,是道路北側模西南社區的關鍵通道,也是非機動車的唯一齣入口。這條小巷雖小,卻關乎620戶居民的日常出行,是離百姓最近的“連心路”。
石景山區城市管理委將電子部北路作為“民生實事項目”列入背街小巷環境整治的計劃中。金頂街街道主動向前一步,將道路改造設計方案提交模西南社區審核,社區啟動“老街坊議事會”機制,對方案進行可行性討論研究。街道通過“吹哨報到”機制,與石景山區城市管理委及設計單位共同修編調整設計方案,並將方案面向社區全體居民公示。
改造前模西南社區55號樓居民出門最頭疼的就是自家門前的這個大坡道。“水泥鋪成的坡面沒有防滑格,雨、雪天坡面又陡又滑,根本沒法走!”居民出行困難。坡道邊上的臺階還有一段沒有扶手,老人走起來很不方便。
針對“又陡又滑”的坡道,改造中使用成品石材進行了重新鋪設,並在臺階兩側增設了扶手。如今坡道不僅比以前更美觀,也更加防滑、實用、耐用了。
電子部北路原本只有一條破舊不堪的人行步道。地面裸土揚塵嚴重、雜草叢生,一到下雨天路面就積水。居民只能和機動車混行,本就狹窄的道路出行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整治提升後,重新進行道路施劃和布設,拓寬原有人行步道,並利用街巷南側閒置的綠地增設一條寬敞的步道。為兩側步道鋪裝透水磚、加裝護欄、美化樹池、補種綠植。既美化了出行環境,又增加了人行空間。
電子部北路曾因停車無序,車位空間利用率不高,部分車輛甚至停在轉彎或便道上,常常引發居民糾紛。整治提升後規範施劃了車位,對原南側人行步道進行局部縮窄。
此外,街巷南側銹蝕不堪的單位院墻也推倒重建,換成了厚實的墻柱和嶄新的護欄。破舊的道路重新鋪裝,換成了嶄新的柏油馬路。在石景山區城市管理委推動下,社區居民共同參與,電子部北路這條居民的“連心路”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
繡花織補雕刻新生活
四季輪轉,轉眼秋去冬來,天地間仿佛打翻繽紛顏料,十一月的石景山古城地區此刻美不勝收。林間、街巷,跳躍的亮紅,明艷的鵝黃,厚重的墨綠,濃烈的深橘,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被居民存入手機,成為“朋友圈”裏的主角。
近年來,石景山區城市管理委會同古城街道,把背街小巷環境整治作為城市管理重點,用“繡花功夫”織補城市“裏子”,逐漸把小巷“雕刻”出美麗怡人的模樣。
值得一提的是,背街小巷不僅環境變了樣,還組建起街巷長和小巷管家兩支隊伍,他們通過“一鍵舉報、即時處理、責任清晰”的環境管理體系,持續深化環境衛生、環境秩序等日常管理,保持住良好的公共環境和社會秩序。
街面游商、佔道經營、“黑摩的”載客……隨着這些違法行為逐漸減少、消失,街面環境秩序乾淨整潔、亮麗有序,給轄區居民帶來了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和變化。
長期以來,古城街道還加大對重點轄區主次幹道、繁華商業區、交通樞紐場站等人流密集區執法檢查覆蓋面及查處力度,採取人盯車巡、錯峰執法等多種措施,重點圍繞影響街面環境秩序的無照經營、非法小廣告、店外經營、暴露垃圾等突出問題進行整治,取得顯著成效。
在石景山區城市管理委和街道共同努力下,一條條背街小巷不再“狹窄擁擠”,顯得“寬敞整潔”、秩序井然,在“鬧市”中顯得安靜、悠閒,又略帶“文藝范兒”。如今,往日臟、亂、差的背街小巷不僅顏值提升,功能升級,還被注入文化特色,“最後一公里”路更好走了,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幅提升。
精細整治便民補短板
據石景山區城市管理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避免再次出現第一輪整治提升工作中存在的背街小巷定義模糊、標準不一的問題,新一輪整治提升工作中,石景山區摒棄以往街道報需求——管委建臺賬的粗放型統籌方式,以市城市管理委對背街小巷定義為基礎,結合區內情況,科學制定《石景山區背街小巷認定標準》,並在全區梳理出符合認定標準的背街小巷105條(其中“精治類”背街小巷69條、“維護類”背街小巷36條),建立了石景山區背街小巷臺賬,以此對標對表、按圖作業。
前期籌劃階段,石景山區城市管理委緊緊圍繞“精細”二字下功夫,對背街小巷停車亂、行車難、人行道沒保障、“城市傢具”冗余雜亂、無障礙設施缺失等問題進行了精準梳理,通過“做好現場踏勘、做好社區調研、做好徵求民意、做好方案公示”的“四步走”方法精細設計,突出整治提升工作的民生導向。施工中,通過統一監理、快速協調、集中調度等措施保證了工程實施高質高效。環境整治後,通過有序落實維護管理職責做到了“建—管”無縫銜接,確保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成果長效保持。新一輪整治提升共完成:新增及規範機動車停車位317個、完善無障礙設施128處、修復盲道1306米、增加綠化植被130平方米、整修粉飾立面9800余平方米、整修道路20000余平方米、規範公共服務設施471件、通信架空線規範梳理6800余米、綠化美化24處、清理堆物堆料約13噸、治理街巷秩序5處、規範門頭牌匾41處。
新一輪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通過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以改造小區為中心向周邊輻射1公里開展街巷環境整治提升,達到以點帶面,連線成片的整體提升效果,優化了社區整體佈局;通過結合慶祝建黨100周年及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等重大活動環境保障工作,重點對首鋼北廠區周邊古城、金頂街部分區域及廣寧冬奧社區區域街巷開展環境整治提升,確保環境整潔、優美,突出了地域風貌特色;通過結合文明城區創建工作,對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市場、超市、醫院、學校等百姓活動密集點位周邊街巷開展環境整治提升,打造了一批文明街巷景觀;通過結合“接訴即辦”訴求,對“12345”市民熱線反映問題相對集中的街巷開展環境整治提升,下大力解決了百姓“剛需”問題,得到百姓居民的廣泛認可。
另外,石景山區進一步規範清掃保潔作業,按照北京市《街巷環境衛生品質要求》,嚴格規範清掃保潔作業,具有一定條件的街巷道路開展機械化作業,最大限度降低路面塵土殘存量,增加巡迴保潔頻次,加大生活垃圾的收集清運工作,保證生活垃圾日産日清,垃圾桶(站)、果皮箱周邊乾淨整潔。
同時強化督查巡查工作,石景山區城市管理委統籌安排背街小巷督導檢查和日常巡查工作。城市管理指揮中心加強督查,加大街巷巡查力度,發現問題納入融合平臺考核。各街道辦事處要充分調動街巷長、小巷管家、網格員、志願者等力量,加強對背街小巷的日常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協調整改,努力營造共建共治共用的工作濃厚氛圍。
持續加強老大難問題整治力度,各街道辦事處深入貫徹落實《北京市街道辦事處條例》,建立環境問題快速處理機制,加強日常執法檢查,促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集中突破解決背街小巷暴露垃圾、堆物堆料、店外經營等老大難、易反彈、常反覆問題,進一步提升背街小巷環境秩序水準。
以人民為中心,讓街巷永葆生機活力。通過精細化管理,石景山的老衚同、老街巷煥發出了新光彩,首都西大門也將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