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修繕完工
原標題:開放地道長度仍是830米,新增了多個出入口 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修繕完工
位於順義區龍灣屯鎮燕山余脈歪坨山下的北京焦莊戶地道戰遺址,是全國抗戰地道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之一。2021年,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啟動實施地道及核心區文物建築修繕工程,目前已完工,地道新開放多個出入口。工程同時對地面上的39座抗戰民房文物進行了修繕或重建。
修繕後,焦莊戶地道增加開放鍋臺出入口、碾盤射擊孔、水井出入口等。
焦莊戶地道是冀東地區人民同日本侵略軍作戰中逐漸形成的。開始時只修建了一些獨立的隱蔽洞,只能隱藏兩三個人。後來,隨着鬥爭的開展,焦莊戶軍民不斷地總結經驗,將洞與洞之間挖通,形成了地道。然後又不斷改進和擴大,和鄰近幾個村莊挖通,最後形成南達龍灣屯、唐洞,北至大北塢,全長約11.5公里的地道網。如今,這裡已成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抗戰紀念遺址。
“此次修繕包括地道核心區和地面建築兩個部分。”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工作人員段開顏介紹,地道核心區內主要對地道內部進行了加固,本着“修舊如舊”原則,更換地道內部照明、護欄、指示牌等設施,並新增翻板、廟臺射擊孔、鍋臺出入口、炕洞出入口等開放區域。“開放的地道長度雖然仍是830米,但體驗的內容更豐富了,以前游客在地道裏只能走一趟直線,現在是能上能下,在提升游客安全保障的同時,原汁原味地再現了當時地道戰的情景。”
在地道之上,39處抗戰民宅也已經完成修繕,房屋整體呈現灰磚灰瓦的北方民居風格,沿用了原有建築形制和尺寸,盡可能還原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風貌。
據了解,2009年,焦莊戶地道戰遺址曾進行過修繕,主要集中在抗戰民居的修復上,包括一些與地道出口連接的抗戰民居和明清時期具有文物、歷史價值的“三合院”。此次修繕的範圍相較之前更廣,涵蓋所有文物性質的39處抗戰民居。
“原建築的磚瓦、門窗等儘量復用,同時大力尋找同時期的建築材料,盡可能地修舊如舊,注重每一處細節。比如民宅裏糊頂棚的紙,也跟咱們現在的紙不一樣,抗戰時期的草紙表面比較粗糙,整體顏色發黃,往外地跑了四五趟才找到同款。”段開顏説,為了還原民宅的原貌,他們還走訪了村裏的老民兵、老村民,最大程度保存還原建築原貌。
此外,紀念館整體設施也進行了一些提升。地道出口外的廣場西側,閒置的老舊電影放映廳改建成會議室,可容納100人左右,參觀者可在此觀看電影《地道戰》,或聆聽年長的村民講述親歷地道戰的故事。會議室外,則是一處新增的文化長廊,集中展示了焦莊戶村黨組織的建立、典型人物故事、新中國成立後發展成果等。廣場東側,新添了順義區紅色廉政文化展廳。廣場北側,紀念館與順義區圖書館合作建立了紅色圖書館,為市民提供閱覽、借閱等服務,目前館藏圖書約1萬冊。
“接下來,將對抗戰民居內部開展復原陳列。通過廣泛走訪並依據史料記載,按照當時的功能分區,挖掘每家每戶的抗戰故事,鮮活展現抗戰時期焦莊戶軍民戰鬥、生産、生活場景,更好地提升游客互動感、參與感。”段開顏説。(王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