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希戲劇嘉賓探討“戲劇的城市溫度”

日期:2022-11-11 10:2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中希戲劇嘉賓探討“戲劇的城市溫度”

  2022年是中希建交五十周年,中國和希臘持續不斷的戲劇交流帶來了文化的互融共通,成為增進兩國人民友誼的橋梁。11月10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希臘共和國大使館指導,北京演藝集團主辦的“戲劇的城市溫度”中希戲劇對話在菊隱劇場舉行,與會嘉賓從各自創作實踐的角度出發,回顧了中希戲劇交流的歷程脈絡,展望未來發展之路。
  北京擁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年的建都史,博大厚重的文化底蘊滋養着京劇、崑曲、評劇、河北梆子、北京曲劇等多姿多彩的戲曲藝術劇種,共同構成了北京戲曲的基本面貌。雅典作為希臘首都,擁有着2000年的歷史傳承,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誕生了戲劇這一藝術樣式。戲曲和戲劇作為中國和希臘文化的一部分,共同催生了北京和雅典的文脈發展。
  在“城市與戲劇”主旨發言環節中,中央戲劇學院原副院長、導演藝術家羅錦鱗介紹了自己一家三代人與希臘戲劇的不解之緣。“1986年,在我所帶的導演和師資進修班上,排演了在中國首次公演的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此後,他還先後導演了河北梆子《美狄亞》和《忒拜城》及評劇《城邦恩仇》,都是以中國戲曲的演出形式錶現古希臘戲劇的內容。在他看來,兩種藝術形式完全可以進行跨文化交流,相互取長補短,做到融合。活動現場,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團長王洪玲還清唱了一段《美狄亞》的片段,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她説:“河北梆子高亢激越的唱腔和古希臘悲劇氣質非常吻合。”
  中國國家話劇院原副院長、一級導演王曉鷹介紹了自己為希臘觀眾排演經典戲劇《趙氏孤兒》的經歷。“《趙氏孤兒》有個非常特別的交流方式就是‘雙語’,兩國演員分別使用自己的母語説臺詞,但戲劇語言是密集的對話,兩國演員付出了數倍於平常排練的努力,記住了每句對方檯詞的尾音,並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最終形成了近乎天衣無縫的表演默契。”
  希臘國家劇院原藝術總監、導演斯塔西斯·利瓦西諾斯通過視頻發言闡述了自己對“城市與戲劇”的理解。他説:“如果把城市比作人的身體,藝術就是城市的精神,是城市的呼吸。疫情之下,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是這個時代真正的奢侈品,希臘的觀眾能在夏天回到露天劇場欣賞戲劇,非常令人欣慰。”
  而在北京,戲劇也已經成為城市的生活方式之一。北京演藝集團總經理王玨介紹,北京的戲劇演出場所星羅棋佈,“沿中軸線往南往北,古老的戲樓會館煥發新的青春,新建的劇場勾畫出城市的新地標;沿長安街往東往西,各類新興的戲劇場所每天都迎接着八方來客。而且這個城市到處都活躍着戲劇愛好者,隨便走進一個公園,都有拉琴、吊嗓子的戲迷,戲曲藝術已經浸潤到人們的生活中。”(李俐)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