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根據劉紹棠同名小説改編評劇 《蒲柳人家》描繪北運河抗日曆史圖卷
作為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展演劇目之一,中國評劇院的原創大戲《蒲柳人家》11月5日在全國地方戲中心首演。該劇根據著名鄉土文學作家、“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創立者劉紹棠的同名小説改編而成,生動繪就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京東北運河抗日救亡運動的歷史圖卷,全劇涌動着京味文化、紅色文化的漣漪。
《蒲柳人家》的創排是“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並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的具體舉措。自2019年立意采風到2022年劇本創作完成並投入創排,該劇的創作歷時4年,凝聚了眾多藝術家的智慧。4年間,中國評劇院組織創作隊伍多次深入京東北運河,走訪儒林村實地采風考察,了解當地民俗風情,並與劉紹棠夫人及後人深度交流。劇院先後召開專家前期論證會十余次,創作會議20余次,劇本十七易其稿,終於形成了今天的《蒲柳人家》。
原著小説的詩意風格和傳奇色彩是《蒲柳人家》的獨特魅力所在,該劇在尊重原著風格的基礎上,突破了以往“一人一事”的戲曲架構,突出散文的筆法,以群像式呈現將京東北運河沿岸農村的獨特風貌、民俗風情濃墨重彩地渲染出來。劇情以望日蓮、周檎的愛情為主線貫穿,將幾戶運河畔普通人家的故事扭結在一起,把一群善良、友愛、仗義、擔當的農民形象生動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在音樂創作上,該劇將民族音樂與交響樂伴奏相結合,同時有機滲入八角鼓等曲藝元素,豐富了音樂色彩。舞美則突出運河特色,強化水、蒲、柳等元素,體現運河的流動性和運河人家的質樸、勤勞、頑強與智慧。
通過描繪京東北運河兩岸農民在這塊有着光榮革命傳統的土地上樂觀生活、英勇鬥爭的事跡,《蒲柳人家》刻畫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農民藝術形象,劇本的群像式結構也為中國評劇院青年演員展示藝術風采提供了一個機會。在創排過程中,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導演王青注重賦予每個角色以獨特屬性,就連劇中20位群眾演員都設定了各自的年齡、身份,呈現出來的是傳統程式與真實人物相結合的雋永畫卷,也讓中國評劇院各流派藝術一展風采。
據悉,《蒲柳人家》將於2022年年底前陸續在北京各區演出10場。(李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