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戲曲文化周11月4日啟動

日期:2022-11-04 17:05    來源:豐台區委宣傳部

分享:
字號:        

  1月4日,第六屆中國戲曲文化周主場活動啟動。北京園博園、中國園林博物館等地變身戲曲樂園,將陸續舉辦演出、論壇、展覽、市集、游戲等系列戲曲活動,無論是喜歡戲曲的戲迷,還是普通游客都能在這裡收穫知識與快樂。

第六屆中國戲曲文化周11月4日啟動

  連續舉辦六年的中國戲曲文化周,已經成為北京乃至全國的知名戲曲文化品牌,更是“大戲看北京”這張文化名片重要組成部分。第六屆中國戲曲文化周以“和合共美”為年度主題,依託往屆經驗,匯聚精兵強將在藝術水準專業性、內容形式多樣性、活動空間延展性等方面都繼續進行探索,使得本屆戲曲文化周在堅持專業性、藝術性的同時還兼顧大眾性,力求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同時,活動的時間、空間也都進行了更大的拓展,讓中國戲曲文化周走出園博園,在更大的舞臺上為推廣、普及傳統戲曲做貢獻。

  專業論壇+經典劇目 營造戲曲氛圍

  11月4日至11月6日舉行的學術論壇活動,分為一個主論壇,三個分論壇,將由來自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中國評劇院、北方崑曲劇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北京風雷京劇團等院團負責人,以及來自中國戲曲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活躍在戲曲管理、創作、理論一線的知名專家學者,共同就“新時代中國戲曲的新局面與新挑戰”“現代戲曲的創作突破與發展空間”“戲曲藝術的國際傳播與文化共用”“京津冀青年戲曲人才共話發展”等主題展開深度交流研討。學術論壇面向全國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及劇院(團)青年戲曲創作、研究、表演等專業工作者徵集戲曲方向的學術論文、文藝評論。經過專家、學者評選出十篇優秀論文。

  不僅在戲曲研學領域深耕,各類精品演出也是中國戲曲文化周的重頭戲,體現了戲曲周的專業度。大家不僅可以欣賞到京劇《大探二》、評劇《花為媒》等名角詮釋的經典作品,還可以欣賞到戲曲文化周特色委約作品——由北京風雷京劇團帶來沉浸式京劇《古厝·西游記》,將“群仙賀宴”“鬧龍宮”“鬧天宮”等經典片段配合園林景觀進行演出,並設計了與劇情相關的沉浸互動等內容。

第六屆中國戲曲文化周11月4日啟動

  拓展舞臺深度+廣度 精彩無處不在

  據了解,本屆中國戲曲文化周還更加擴展了戲曲舞臺的“廣度”。如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設置的舞臺,於蘇州暢園上演微縮版崑曲《玉簪記》;館內余蔭山房內則將進行傳統戲曲經典唱段展示。而走出園林,戲曲文化周演出走進長安大戲院、吉祥戲院、正乙祠戲樓、中山公園音樂堂等專業劇場,演出優秀戲曲作品,如京劇《紅鬃烈馬》,崑曲《玉簪記》《牡丹亭》等。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全本《紅鬃烈馬》已多年未在舞臺上演出,本屆戲曲周特別在吉祥戲院獻上由北京京劇院帶來的全本《紅鬃烈馬》演出。杜鎮傑、張慧芳兩位藝術家帶領李林曉、王若丁、譚筱羽、劉爍宇等優秀青年演員連續兩天演出全本十三折戲。

  戲曲展覽+互動體驗 盡享沉浸樂趣

  除了專業的論壇和演出外,活動期間還將通過展覽展示、互動體驗、國風市集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每個年齡段的游客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最愛。

第六屆中國戲曲文化周11月4日啟動

  在園博園三號門廣場游客可以看到被打造成一個戲曲園林的景觀裝置,讓游客在小橋流水、曲徑通幽的雅致園林內與戲曲不期而遇,沉浸其中;在銀杏大道上分佈的戲曲人物打卡小景,都能讓觀眾體驗到“沉浸式”游園的樂趣。

  關注北京文化建設的觀眾可以去看北京戲曲文化發展成就展,展覽以文圖、實物等形式,圍繞近十年戲曲文化發展脈絡,展現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輝煌成就;老戲迷則可以去看看經典黑膠唱片展和戲曲視聽展。其中,位於北京園澹泊居的經典黑膠唱片特展可是個待挖掘的寶藏,在這裡能看到收藏級別的京劇黑膠唱片,還有人類學家伯特霍爾德·勞弗在中國錄製的蠟筒,是目前所知有可靠時間記錄的最早中國錄音,也是有準確記錄的最早京劇錄音。

  帶着小朋友來體驗傳統文化的家長可以一同去體驗互動游戲。本屆戲曲文化周將繼續面向入園游客進行開放式戶外互動挑戰、任務打卡等活動,游客可以根據相應路線提示、線索前往各個任務地點,與真人戲曲演員進行互動挑戰,完成互動任務的游客還有獎品可拿。

  喜歡國風、漢服的年輕人不要錯過各類文創市集,游客可以與漢服社的達人交流、體驗非遺項目,深度感受傳統戲曲之美。在生活集市區域,有傳統美食、創意美食和快餐等讓游客大飽口福。

  此外,戲曲周期間在中央民族大學豐臺校區還特別設置了專場專區,組織開展主題演出、戲曲游園會等特色活動,進一步推動戲曲進校園,促進戲曲文化在青年群體和各民族中的傳播。

  無法來到現場的觀眾,也不要擔心會錯過好戲,“網路中的戲曲”板塊同樣可以過足戲癮。在往屆的基礎之上,本屆戲曲文化周組建了專業視頻直播團隊,將對開閉幕式、論壇、優秀代表劇目在央視頻、抖音、B站、東方大劇院等平臺進行每日直播,讓戲曲文化周跨越時間、空間的阻隔變成一場全民共用的文化盛事。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