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住戶手繪八里橋版“清明上河圖”

日期:2022-11-01 10:42    來源: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再現半世紀前運河水岸風情 老住戶手繪八里橋版“清明上河圖”

  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之間的八里橋,是大運河文化帶上的重要文物。最近,朝陽管莊居民李文華手繪了一幅5米長卷,細細描摹了半個多世紀前的古橋和京通石道,在街坊鄰居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甚至被稱讚為八里橋版的“清明上河圖”。

老住戶手繪八里橋版“清明上河圖”

  重現楊閘街歷史繁華

  李文華今年75歲了,耳聰目明,聲如洪鐘,平日素好寫詩作畫,客廳四壁皆挂有國畫和詩詞。見來訪,他客氣地斟上一杯茶,拿出自己精心創作的《八里橋下全景圖》鋪在地板上展看,“它有5米多長,書桌上攤不開,放地上才能勉強看全乎。”

  隨着長卷一寸寸展開,上世紀60年代初的八里橋舊貌,仿佛穿越了歲月煙雲展現在我們面前。

  畫面主景是當時熱鬧繁華的楊閘街。它東接八里橋,橋下的通惠河碧水湯湯,酒館、飯店、學校、大車店等散佈路邊,旁邊是大片的村落、糧田,每戶的宅院上還寫着主人的名字。一路向西,垂柳吐綠、桃花盛開,至三里地外的楊閘清真寺,畫卷方至尾聲。

  撫卷細看,人和物都質樸生動,有荷鋤老農、推碾農婦,也有垂髫小兒,牛羊悠然覓食,蘆花雞撲棱棱起飛。“這種公交車你們肯定沒見過!”李文華指着畫上的藍色公交車,車頂部馱着大煤氣包,“有時爬坡吃力,乘客們還得下車&&推呢!”

  2020年底,李文華開始動筆,斷斷續續花了約兩年時間,長卷於今秋完工。兒時的鄰居、發小兒得知後紛紛到府拜訪,一覽長卷,喝茶敘舊。

  為兒孫留一份鄉愁

  從前,李文華主要畫老虎、花卉、美人。這回為什麼花這麼多精力描摹古橋和石道?

  李文華説,他小時候常穿過八里橋去通州玩兒,他的妻子也是土生土長的通州人。直到京通快速路開建,他住的村子才搬走。“這幾年,城市副中心建得越來越好,我常陪老伴兒回她娘家看看。城市發展太快了,希望能用畫留住一份鄉愁,讓兒孫輩能了解我們的歷史。”

  半個多世紀前,八里橋下河水清澈,葦子茂盛,頑皮的娃娃們常在河裏游泳、去蘆葦叢裏掏鳥蛋。楊閘街幾乎與河平行,這條路雖不寬,卻藏着相當多的故事和傳説。“以前附近都是土路,楊閘街是惟一的石路,鋪路的大石頭有兩米多長。”李文華説,他打小兒聽父輩們講,這裡過去是皇帝前往避暑山莊的必經之路,聖駕到來之前須“黃土墊道、清水潑街”,所以路旁水井頗多。

  再往前的歷史,街坊們鮮有了解。其實在京城漕運史上,楊閘街的地位舉足輕重。運河文化專家陳喜波告訴説,在清代,為滿足京城運糧、緩解通惠河的運輸擁擠現象,保證京城至通州各倉及漕運碼頭之間的通暢,曾經將土路鋪成一條四十里石道。楊閘街就是京通石道的一部分。這一路曾經市肆繁華,附近集市晝夜不息。

  拜訪老鄰居精準還原舊宅

  初中畢業後,李文華幹上了木匠活兒,因為手藝好,請他做工的人得排隊。上世紀80年代末,李文華進入朝陽印刷廠工作,跟着師傅學製版、印刷,沒多久,商標機、名片機、悶盒機等設備,他都玩兒得轉,沒過幾年被提拔為車間主任。雖沒學過畫畫,但常年在車間里耳濡目染,也掌握了些運筆作畫的基本方法。

  “我們後勤部門有個老劉,是通州人,也愛畫畫,對八里橋特有感情。我倆當時就商量着給古橋畫一幅畫。”李文華回憶當年,“兩人計劃得挺好,可當時年輕吶,工作太忙給耽擱了,慢慢兒的,也就淡忘了。”

  這次兩年作一幅畫,實在算得上慢工出細活兒。畫得慢,是因為老村舊貌如今幾不可辨,需要遍訪故人,才能精準還原當時的風貌。

  這兩年,每逢與老朋友、老街坊相會,他總是細細請教,把各家各戶的位置搞清楚。時間久遠,大夥兒就記不太清門牌號了,他乾脆用鄰居們的名字指代院落。本是無奈之舉,效果卻出人意料得好,大家看了倍感親切。

  《八里橋下全景圖》贏得了不少喝彩,可李文華仍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意,甚至稱之為“草稿”。最近,他計劃着再畫一幅:“畫幅更大些,把八里橋和通惠河畫得更細緻些。到時候,歡迎你們再來我家看畫!”(圖/朝陽區管莊鄉 文/朱松梅)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