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昌平區“三條文化帶”系列讀書匯活動——“書畫裏的白浮泉”在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龍泉禪寺成功舉辦。整個系列活動歷時2個月,3場活動,6位嘉賓,線上線下227944人參與,點讚907549次,評論1610次,社會反響強烈。
昌平區歷史文化悠久,文化遺産豐富,既有運河之源,又有居庸之要,還有西山之首,全區不可移動文物200余處。近年來,昌平區緊抓“三條文化帶”建設的歷史機遇,深挖歷史文脈,統籌做好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三篇文章。
區美協主席於航老師介紹大運河白浮泉畫作
2022年,昌平區繼啟動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一期項目,完成南口關溝溝域生態修復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再現關溝七十二景昌平段工程),舉辦“居庸山月”昌平中秋詩歌晚會,開展大型話劇《京張魂》巡演等重點項目後,結合“好書好人生,昌平讀書匯”活動,由區政協、區文旅局、區融媒體中心、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區文旅集團、南口鎮等單位主辦,區圖書館、南口綜合文化中心、居庸關長城管理處、大運河白浮泉遺址管理服務中心、區朗誦藝術協會、九牧林氏古典傢具藝術博物館等單位承辦,通過現場嘉賓直播、線上線下互動方式,向廣大網民介紹昌平“三條文化帶”歷史文化。
區文旅局副局長寧永強為政協委員林清忠頒發捐贈證書
在西山腳下,網民們與王鵬博、張薦碩兩位老師回首京張鐵路百年風雨,聆聽昌平紅色故事。在居庸城內,網民們跟湯羽揚、尚珩兩位老師重走萬里長城道路,感悟居庸千年文化。在運河水畔,網民們看邢軍、於航兩位老師描述運河悠久歷史,描繪昌盛繁榮畫卷。在活動中,廣大網民還欣賞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御筆坊毛筆,工藝美術大師林氏木雕,昌平特色文創産品。各個活動、各個環節交織一體,在網路直播新方式下,為現場觀眾、線上網民講述了歷史文化、傳播了昌平聲音,讓故事有趣味、讀者有共鳴、文化有活力。通過一段段歷史,一幅幅畫面,一個個故事,讓廣大網民在“三條文化帶”中,再次感受生生不息的中華血脈和巍峨磅礡的民族精神。
區朗誦協會主席袁丁(右一)現場朗誦詩詞
文物專家邢軍老師(右二)介紹大運河歷史文化
新的一年,昌平區將緊緊圍繞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加強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推動三條文化帶項目不斷落地。為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首都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為昌平加快“四區”建設持續夯實歷史根基、厚植文化底蘊,向黨和人民交出滿意答卷。(張福升 李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