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説北京:故宮的角樓

日期:2021-04-02 15:42    來源:首都之窗

分享:
字號:        
  • 故宮的角樓 (子)
  • 故宮的角樓 (子)

到過故宮的人大概都知道故宮有四座精美的角樓角樓已經成為故宮的網紅打卡地之一四座角樓玲瓏奇巧,絢麗多彩,為明代建築,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角樓的平面佈局為兩個”十”字相疊的曲尺形,四週環繞白玉石柱桿基座,重檐為面體型多角交錯上層檐由四角攢尖頂和歇山頂組成。設計者巧妙地運用了借的藝術手法,借鑒了宋畫中《水殿招涼圖》和《黃鶴樓》等臨水建築形式,以護城河碧波盪漾的水面對景襯托,把紫禁城映照在倒影之中,頗有臨水映皇城的詩情畫意。

故宮角樓還有一個傳説。明朝的燕王朱棣在南京做了永樂皇帝後,因為北京是他做王爺時候的老地方,就想遷都北京,於是就派了親信大臣到北京建設皇宮。一天夜裏,他做了一個夢:在皇宮外墻--紫禁城的四個犄角上,蓋四座美麗的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他問神仙,如何蓋?神仙只是笑笑。於是,醒來之後他下令讓大臣去修蓋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確保江山穩定,韆鞦永駐。

管工大臣就把八十一家的工頭、木匠們都叫來,向他們説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個月,讓他們一定要按期蓋成這四座角樓,誰都沒有見過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什麼樣?如何蓋?三個月的期限一轉眼就是一個月了,工頭和木匠們還沒一點頭緒,他們做了許多樣型,都不合適。六七月的三伏天,熱得人喘不上氣來,加上心裏煩悶,工頭和木匠們真是坐也不合適,躺也不合適。有這麼一位木匠師傅,實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閒遛去了。

走著走著,聽見老遠傳來一片蟈蟈的吵叫聲,接著、又聽見一聲吆喝:“買蟈蟈,聽叫去,睡不著,解悶兒去!”走近一看,其中有一個細秫秸棍插的蟈蟈籠子,精巧得跟畫裏的一座樓閣一樣,裏頭裝著幾隻蟈蟈,木匠師傅想:反正是煩心的事,該死的活不了,買個好看的籠子,看著也有趣兒,於是就買下了。

這個木匠提著蟈蟈籠子,回到了工地。大夥兒一看就吵嚷起來了:“人們都心裏怪煩的,你怎麼買一籠子蟈蟈來,成心吵人是怎麼著?”木匠笑著説:這籠子有點特別。你們先別吵吵嚷嚷的,讓我數數再説。木匠數完了蟈蟈籠子,高興地蹦起來:“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麼?”大夥兒受這個籠子的啟發,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樓的樣子,燙出紙漿做出樣型,最後修成了到今天還存在的角樓。

這個故事雖然只是個傳説,卻蘊含了很深的道理,勞動者的智慧是無盡的,在不斷的創造中,匠人們給後世留下了無盡的寶藏。

在故宮城墻還沒有開放之前,我有幸隨《國家地理》記者走上故宮城墻拍攝,環四個角樓走,慢慢欣賞這古代先賢們留下的中國建築上結構最複雜的角樓建築,近距離地與交流接觸。角樓採用減柱造做法,室內減去四根立柱擴大了利用空間的美麗,令人嘆為觀止。在房屋構架上採用扒梁式做法,檐下樑頭不外露,外觀上更加突出裝飾效果。

如今,故宮城墻對外開放了一部分,遊客可以近距離觀看東南和東北角樓了。四座角樓立於這600年曆史的古城墻上,看風雲漫卷,角樓卻不動聲色地端坐在須彌座之上,周邊繞以石欄。其面闊,其進深,其抱廈,其鬥拱,無不蘊含著曲中有直、小中含大的意境,使得角樓與城垣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建築形體取得了有機的聯繫。角樓在層層疊疊間,四週環水相擁,天工巧若瓊瑤。故宮角樓成為了世界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9梁18柱72脊木質結構的建築典範。(圖文/朱文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趣説北京:故宮的角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