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銅缸寫盡故宮600年繁華與滄桑

日期:2021-03-15 15:11    來源:首都之窗

分享:
字號:        
  • 1
  • 1

  走進故宮,能夠引人注目的是太和殿門前兩側的四口大銅缸,以及乾清門外兩側的10口大缸。大銅缸在日照下金光閃閃,在紅色宮墻的映襯下富麗堂皇。

  故宮已有600年的歷史。據中國古建築《故宮》記載,宮中共有大缸308口。世事滄桑,由於各種原因,如今只剩下了231口了。這些大缸共分為鐵、紫銅和鎏金銅三種。鐵缸是明代時鑄造的,銅缸大都是明代的,也有清代的,鎏金銅缸則均是清代鑄造的。其中,以銅缸居多,所以人們習慣地稱宮中的大缸為銅缸。

  記得有一次走進故宮乾清門前時,一位5歲的小女孩,好奇的翹著腳尖,小手撫摸著大缸上的獅子頭,問媽媽:“媽媽,這缸怎麼比我還高呀?缸裏裝的是什麼呀?”面對孩子的疑問,年輕的媽媽對孩子説:裏面裝的是歷史。

  “歷史是啥呀?”孩子扯著媽媽的衣襟,閃著一雙湛藍的眼睛,望著媽媽。

  缸裏裝的是歷史。這位年輕的母親的回答刺一般扎著每一個遊客。

  故宮裏的大殿前、庭院中都擺放著一個個大金屬缸。這些大缸腹寬口窄,容量極大,而且裝飾精美,兩耳處還加挂著獸面銅環。舊時,大缸稱為“門海”。從字面上不難理解,“門海”即是門前之大海。大殿的門前有了大海就不會再發生火災了。這些大缸又被稱作吉祥缸、太平缸。

  宮中設置大量銅缸的最初意圖是用來防火的,但其實際存在的價值絕不僅僅局限于消防,同時它還是宮內大殿、庭院中不可或缺的陳列品。鎏金銅缸等級最高,因此要設列在皇帝上朝議政的太和殿、保和殿兩側以及用於禦門聽政的乾清門外紅墻前邊。而在後宮及東西長街,就只能陳設較小的銅缸或鐵缸了。

  目前故宮中尚存18口鎏金銅缸,雖説已經遭到了部分破壞,但個個仍然光彩奪目,華美無比。至於鎏金銅缸的造價,史書上是這樣描述的“口徑1.66米的鎏金銅缸約重1696公斤,僅銅缸製造約合白銀500多兩,再加上銅缸上的100兩黃金,共計需鑄造費至少白銀1500兩。每口用銅達3.392公斤,鑄造細密,精美絕倫,顯示出令人驚嘆的冶煉鑄造技術”。

  紫禁城中的建築大多為磚木結構,極易失火,被老百姓稱為金鑾殿的太和殿就曾被燒燬過四次。第一次是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第二次是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第三次是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第四次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其中明代的三次大火曾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大殿全部化為灰燼。紫禁城最有名的一場大火發生在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亦即太和門大火。當時,慈禧已為光緒帝定了來年正月二十七日舉行大婚典禮,太和門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火,距光緒大婚之日只有40多天。按照大清的祖制,皇帝大婚時,皇后要坐轎從紫禁城的正門午門被抬入皇宮,然後經太和門再向北進入內宮。由於太和門被大火焚燬,一時不可能完全修復,而光緒皇帝的婚期又不可隨便更改,慈禧遂責令扎彩工匠臨時扎制了一個一模一樣的紙太和門,隆裕皇后正是從這座紙太和門進入後宮的。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在紫禁城中進行大肆掠奪時,有不少洋鬼子竟用刺刀狂刮鎏金銅缸上的金子,如今在太和殿兩側的鎏金大銅缸上,仍能清晰地看見侵略者當年留下的纍纍刀痕。那一幅幅無聲的畫面,不僅可以看到歲月的痕跡,歷史的沉重,而且仿佛可以聽到呻吟,聽到嘆息,在感受故宮宏大的氣勢之餘,給人一種沉重的感覺。

  説起故宮的缸,不得不聯想故宮的水,一般我們大都是從午門進入故宮,首先要經過金水橋,如果從天安門走的話,天安門前也有金水橋。那裏的金水河是外金水河,午門裏面的是內金水河。護城河是在午門的兩側,一直到四個角樓,環繞著故宮。金水河實際上是故宮的供水系統,它還往裏面延伸,一般遊客就看不見了。實際上它是和中南海、北海、積水潭等都連在一起的,都是從玉泉山上引來的水,故宮裏除了金水橋之外,還有一座非常漂亮的橋,叫“凝道橋”,凝道橋在武英殿很近一般都很難見到他的面目,而且故宮裏面還有很多井,井水一定與著緩緩的河水在地下相戀相連著。

  當我的鏡頭對著宮墻內一個個大缸時,恐怕我無法躲開八國聯軍燒殺掠奪的驚人場景和那個小姑娘充滿渴望好奇的目光。每一次進入故宮,我都感到一種很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故宮的建築、故宮的宏偉,在不同季節,不同時段的光線下,使我一次次通過我的鏡頭尋找她厚重的歷史。

  故宮是中國文明的濃縮。這一口口銅缸是掠奪者的見證者。

  日落時分,在太和殿前,我又一次看到了進門時在大缸前的年輕母女,母女的一席紅色上裝,在殘陽裏,分外的耀眼,孩子走在母親的前面,不時回頭看著身後的恢弘的高墻,不知這個可愛的孩子是否懂得了母親説出的歷史,但,我相信一點,這個可愛的小天使,至少在故宮裏從上午一直轉到了故宮的關門時間,面對漆皮剝落的宮門,面對銹跡斑斑的鎖頭,面對傷痕纍纍的銅缸,面對冰冷猙獰的石獅,面對這座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宮殿,她至少從媽媽的口中或是從自己童稚好奇的眼神裏,感知了她心中的歷史,至少,比課本裏豐富而厚重。

  故宮的每一口缸,默默地承受著風雨雷電,忠守著她對宮殿之愛,默默地看盡六百年之繁華、滄桑與變幻。(圖文/朱文鑫)

  作者簡介:朱文鑫是故宮專題攝影師,央視網、新華網、今日頭條等多家媒體專欄簽約攝影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