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恩橋上有座真武廟

日期:2021-02-03 13:56    來源:首都之窗

分享:
字號:        

  老北京有句話:橋上有廟,廟裏有橋。這個不好説獨有,但也罕見。以前朝陽門城墻上有一座模型般的小廟,俗稱“一步三座廟”;東四牌樓東北側,有一當街小廟,也是袖珍型的。但老北京城裏,的確有“橋上有廟,廟裏有橋”的奇景:在一座橋上有一座廟,而且還是一座規模不小的真武廟,山門、影壁、大殿、配殿以及玄天大帝、觀音菩薩、關老爺一應俱全。更妙的是,這座橋還是兩座皇城門之間的石拱橋,您説妙不妙?

  不繞了,這就是當年東安門內望恩橋上的真武廟。望恩橋原叫皇恩橋,別號又叫忘恩橋,真武廟又叫玄天上帝廟,多稱真武廟。很多人會問,橋哪去了?廟還在嗎?

  讓我們先從東安門説起。東安門是皇城東門,明代既有。東安門外是玉河,河上是皇恩橋。因為隔河就是喧鬧的市井,給紫禁城內的皇帝帶來很多麻煩,到了宣德七年(1432年),皇帝終於受不了了,“上以東安門外緣河居人,逼近皇墻,喧囂之聲徹于大內,命行在工部改築皇墻于河東”,也就是皇城墻往東移。因為往東又新修了新的城墻和東安門,從此,原來三座門型制的東安門,變成了東安裏門,俗稱“墻門”。東安裏門兩側舊有的皇城墻並沒有拆掉,康熙二十一年的皇城圖上還能看到。新的東安門很可能就是在那時改建為七開間、中啟三門,並修建為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型制,同西安門和地安門成了三胞胎。

  東安門和東安裏門之間便是望恩橋,橋面寬大,東西兩側有障墻,障墻外側還有橋面,真武廟就坐落在橋面的北部靠西。這便形成了老北京一道獨特的景觀:橋上有廟,廟裏有橋。整個廟院子的地面都不用鋪地磚,直接就是巨大條石拼成的橋面,後墻也是現成的,那就是障墻。小廟的安全度甭提了,兩座皇城門兩頭緊把著,一般人想燒香都得驗明正身。

  清朝滅亡後不久,1912年北京發生兵變,東安門被付之一炬,所幸東安裏門和真武廟都無恙。三年之後,北洋政府決定復建東安門。復建的東安門則並未恢復原有型制,而是拆了東安裏門,用其舊料,做了個新型制的三座門,模樣介於東安裏門和改建後的長安街三座門之間。仔細辨識新建的東安門,門券以上都還是東安裏門的模樣,須彌座也是,只是門洞由方變圓了。新東安門于1916年建成,結果剛過一年安生日子,張勳率辮子軍進京,又鬧起了復辟,張勳的宅子在東安門內瓷器庫一帶,討逆軍架炮猛轟,同辮子軍在東安門一帶發生激戰,此後,新東安門的纍纍彈痕很久都還在。熬到1924年,新東安門還是在拆賣皇城墻的熱潮中徹底消失了。

  民國十年(1921年),市政當局要拓寬望恩橋,要求遷建真武廟于橋西空地,但由於“工程既大,官費無多”,於是眾人集資遷建,這才保住了小廟。遷建之後所立的萬古流芳碑上,稱真武廟為“玄天上帝廟”,並正式更名為“玄天觀”,這應是俗稱。因為廟裏還有一塊光緒十一年的碑,清末名臣潘祖蔭撰文書丹,稱之為皇恩橋真武廟。

  值得一提的是,歷經滄桑,東安門沒了,皇城墻沒了,玉河沒了,望恩橋也沒了,這座廟竟然還在。沒錯,廟還在。民國時,它在內六區東安門大街四十五號,現在是東華門大街1號。

真武廟(民國時改為玄天觀)門額 李哲攝

  筆者近日前去探訪,驚喜的是,門額“皇恩橋玄天觀”仍清晰可見。只可惜,東配殿已經破壞性修繕,從工藝到用材再到門窗,早已被改得面目全非。西配殿住有老兩口,老大爺在這裡住了整整七十年。他看我圍著建築久久不願離去,便帶我進去轉了一圈。大殿已騰空,正在裝修為文藝小飯館,殿內曾供泥塑彩繪真武大帝及二侍者、二站童,關公和財神就更不必説,大爺還見過菩薩像,後來它們都被砸了,兩座碑也只剩一個碑座兒。

  仔細看大殿內部,墻體用大城磚,也許就取自皇城墻甚至是障墻也未可知,彩繪為清代後期,應是同光年間修繕時所作。原有的菱花門窗已無,戧檐磚雕為獅子。大爺又帶我去看他的房子,檐下依然為舊貌,靠北一間門窗還是老的。

  幸虧1928和1936年做過兩次寺廟調查,使得如今的人們還能了解當年這座廟的更多細節。兩次調查,寺廟名稱都是真武廟,這是舊稱難改,調查標明,廟為明末清初或順治初年始建,民國十年遷移募建,當時為供佛、住宿以及出租。1928年這座廟有瓦房十一間,1936年房屋增至十三間。廟裏的法物也有增加,1928年有塑像五尊,1936年有塑像二十九尊,可見規模逐漸興盛。

  如今,東安門及望恩橋部分遺址被挖出,它們已在地面2.3米以下了,這橋上的小廟,若沒有民國十年的那次搬家,是否也只能露出一個廟頂子了呢?如果是那樣,也就沒有了大爺在廟裏住過的七十年;如果是那樣,或許這廟以及那些泥塑神像和法器,還會安好于泥土之中,守著這古老的歲月。但願這廟、這橋以及這城門,還有陽光下重逢的一日。

  作者/圖片:李 哲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