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歷史上的大雨雹與烈風

日期:2019-05-27 15:58    來源:首都之窗

分享:
字號:        
  • 未標題-1
  • 未標題-1

  就在上周,2019年5月17日—19日的大風、降雨和局部地區的冰雹相信大家還記憶猶新。大風驟起,拔木傷人、砸車毀物、不一而足。有的冰雹大如雞卵,密集而下。今天的《趣説北京》就跟大家説説歷史上北京的大雨雹與烈風。  

  元大德十年五月,大雨雹。泰定三年七月,大都諸屬縣水,大風,雨雹。

  成化九年五月,京師雨雹如拳。萬曆十五年六、七月,雨雹如栗子大,自西北乾方來。萬曆三十一年七月,京師大雨雹。萬曆三十三年,京師大雨雹。萬曆三十五年閏六月,順天府大雨如注,長安街水深五尺,各衙門皆成巨浸。

  光緒二十一年七月,直隸總督王文韶奏:查順直各屬地方,本年四月間狂風暴雨,兼帶冰雹。

  這是史上京師大雨加冰雹的部分記載。

  民間有“雹打一線”的説法,甚至總結出北京雹災的四條路線,時間主要集中在6-8月,且幾乎年年發生。如萬曆十五年就有發生在通州的大冰雹:大者如雞卵,間有如杵如升者,壞民房牲畜。1969年雹災波及十余區縣,直徑三釐米(乒乓球那麼大)的冰雹還打破了長安街兩側的燈罩和玻璃窗,打光了沿途的樹葉。

  至於大風災,更是屢見史錄。

  最早記載是西元前80年,漢昭帝元鳳元年,“燕王都薊大風雨,拔宮中樹七圍以上十六枚,壞城樓。”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幽州暴風,殺一百六十一人。”三年,“暴風昏霧,拔樹髮屋。” 這是寒冷期的氣候特點。

  到了金代,“大風毀宣陽門(金中都皇城南門)鴟尾”,“髮屋折木,吹青夷門關折”,“東華門重關折”。

  元代,至治三年夏五月,“大風雨雹,拔柳林行宮內外大木二千七百。”泰定三年八月,“大都昌平大風,壞民居九百家。”至正二十七年三月二十四日,“京師大風,飛砂揚礫,昏塵蔽天,風勢八面俱至,終夜不止,萬竅爭鳴。”這場大風災持續了四十多日。

  明代,嘉靖十九年,“黃霧四塞,暴風從西北起,壞文德坊,並西長安街牌坊鬥拱檐瓦。”萬曆四十六年三月,“忽聞空中有聲如波濤洶湧之狀,隨即狂風驟起,黃塵蔽天,咫尺莫辨,及將昏之時,見東方電流如火,赤色照地。”

  清代,康熙十五年五月初一日,“忽天氣晦黑,有大風從西山來,勢極厲,飛沙拔木,震動天地。”咸豐十年二月,“昌平州怪風傷人”。光緒二十年六月十五日夜,“大雨雷,烈風拔木,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門閂齊斷,多年大樹偃覆縱橫,自來無此烈風也!”

  (李哲 丁玉冰)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