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葉待落、鳥鳴林靜的西山, “中法文化論壇”海淀系列活動在北京西山森林音樂谷開幕。
( “中法文化論壇”海淀系列活動由歐美同學會法比分會、海淀區委宣傳部、海淀區史志辦、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指導,海淀區文化發展促進中心聯合18家西山中法文化機構共同主辦)
在“中法文化論壇”海淀系列活動中,海淀區正式發佈了“西山中法文化小道”!
西山中法文化小道,全程共設6個打卡點位:西山森林音樂谷、聖-琼·佩斯故居、中法友誼亭、鷲峰公園秀峰寺廣場、敬德書院和貝家花園,全長9公里,步行3.5小時,是一條很適合文化愛好者的徒步路線,在徒步路上,汲取精神的養分!
很多人或許會問,這條西山的小道為何會成為“中法文化小道”?9公里的“西山中法文化小道”為啥引人入勝?
西山森林音樂谷所在的海淀區大西山,有着豐富的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歷史上是中法文化的交匯之地,曾産生過優秀的人類文化成果。
1916至1921年間,在音樂谷以西900米處,曾經居住過一位傳奇的法國外交官,他就是詩人聖-琼·佩斯。
聖-琼·佩斯。(圖片來自《北京晚報》)
傳奇的外交官和詩人聖-琼·佩斯,1916 年被派駐法國駐北京公使館,擔任三等秘書。在接下來的五年中,他跋涉千里,穿越雪原和戈壁,深入東方文化,汲取靈感,在西山寫下長詩《阿納巴斯》(遠征)。
1960 年,他在海淀西山腳下完成的長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稱讚他為 “由於他高超的飛越與豐盈的想像,表達了一種關於目前這個時代之富於意象的沉思”。
聖-琼·佩斯故居
站在聖-琼·佩斯故居前的防火道上,可以望見不遠處山崗上的歐式景觀亭。沿着一條水泥方磚鋪成的臺階路往山崗上走,路口一塊褐色石頭上刻有“中法友誼亭”五個大字。
景觀亭旁邊豎立着一塊長方形石板,上面刻着《管家嶺中法友誼亭銘志》。石板旁邊一塊光滑的卵石上,依稀可見一個繁體“蘭”字。據説,那是聖-琼·佩斯的好友蘭荷海刻上去的。
秀峰古剎,位於鷲峰山下,是當年聖-琼·佩斯、貝熙業等法國友人經常觀覽的歷史文化古跡。
敬德書院,原名環谷園(當地人俗稱“皇姑園”或“黃瓜園”)1924年,中法大學附屬溫泉中學從溫泉村遷址於此。
在京西陽臺山東麓,有一處中西合璧的花園別墅,人稱“貝家花園”。
1913年40歲的貝熙業以法國駐中國大使館醫官、法國醫院大夫的身份來到中國,41年的時光裏,他把愛撒在了中國大地上,把青春熱血留在了海淀這片土地上。
溫泉村村民親切地叫他“老貝”“貝大夫”,他已經把海淀當成了他的家鄉。
盧溝橋事變後,頭戴草帽,留着白色八字鬍的“老貝”在崎嶇的山路上艱難地騎行着,冒着生命危險突破日軍防線,為抗日根據地運送藥品,開闢了一條自行車“駝峰航線”。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訪問時説:“我們不會忘記,無數法國友人為中國各項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中有冒着生命危險開闢一條自行車‘駝峰航線’,把寶貴的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的法國醫生貝熙業。”
我們不會忘記外國友人在我們的土壤裏灑下的熱血和汗水,今天,我們以重走“西山中法文化小道”的方式,紀念他們!進一步加強海淀中法交流文化研究和文化傳播工作,有效促進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跡群保護利用。
活動當天還舉辦了西山中法文化跨文化交流展的開幕活動,展覽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西山中法文化在地創作的藝術作品,一部分是西山中法文化史跡展覽,梳理了西山中法文化史跡40余處。展覽將持續展出到11月26日。
不忘本來續文脈,面向未來鑒文明!周末,約三兩好友,穿好徒步鞋,背好背包,來海淀開啟一場文化徒步之旅,探索深藏於西山腳下的“文化瑰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