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作為面向校園和社會大眾的藝術平臺,聚合校內外優質資源,開展一系列兼顧學術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公共教育活動。(展開更多)
本館建築由國際知名建築師馬利奧·博塔主持設計。博塔先生曾主持多座一流博物館建築設計,對博物館空間組織、場所與環境的解讀都具有原創性和獨特性 , 地域特徵與時代精神完美地表現在他所設計的建築上。
2013年1月,世紀金源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如論先生慷慨出資2億元人民幣,支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建設 , 本館也因此冠名為“黃如論館”。在空間設計方面,本館體現了以人為本、先進、合理、適用的原則;努力做到佈局合理、功能完善、設施先進,儘量滿足較長時期的發展使用和擴建要求;最大限度提高空間利用率,合理組織功能空間,體現以展品和文物為本的原則,滿足藏品和展品的陳列與展示,安全收藏與保護,科學研究、國際文化交流以及其他業務的需要;空間設計和配套設施符合各項工藝要求,具有適用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環境及建築滿足老年人、殘疾人無障礙設施的要求。
本館是一座智慧化建築,館內設置樓宇自動化系統、通信自動化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作為一級風險單位,藝術博物館具備以下子系統:輔助照明系統;報警、門禁管理系統;巡更系統;安防通信系統;安防供電系統;安防傳輸系統;電視監控系統;取證記錄系統。在建築設計上按抗震基本烈度8度設防。耐久等級設計為100年,安防等級和耐火等級均為一級。館舍擁有鍋爐蒸汽加濕系統、集中空調系統和新風過濾凈化措施,可以根據各類藏品保護的需要,分區控制各藏品庫的恒溫恒濕條件,確保藏品的安全。
本館現有藏品一萬三千余組件,絕大多數來自美術學院自1956年以來歷年的收藏,以及校友及社會賢達的捐贈。品類包括書畫、染織、陶瓷、傢具、青銅器及綜合藝術品等六大類。其中書畫類藏品一千四百餘組件,時代自元至近、現代,作品中不乏文徵明、呂紀、藍瑛、陳洪綬、王原祁、王鐸、華喦、鄭板橋、羅聘、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等名家真跡;染織類藏品四千六百餘組件,時代涵蓋明清及近現代,工藝種類包括織錦、漳絨、粧花、緙絲等;陶瓷類藏品兩千七百餘組件,時代自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陶瓷種類相對豐富,包括紅陶、灰陶、彩陶、黑陶、原始瓷、青瓷以及色彩繽紛的顏色釉瓷和彩繪瓷等。傢具類藏品一百四十余組件。時代自明至近現代,種類主要集中於桌案類、椅凳類和櫃架類,也有少量的床圍、箱類傢具。銅鏡藏品二百八十余件,係校友王綱懷先生所捐贈。此外,還有一些書畫、青銅器、甲骨、竹簡、染織服裝等藝術品,分散在學校圖書館、檔案館、校史館以及建築、人文等相關院係,數量約為八千余組件。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作為面向校園和社會大眾的藝術平臺,聚合校內外優質資源,開展一系列兼顧學術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公共教育活動,包括“清華藝博”講壇、講座,“手作之美”創意坊和“多相放映”影像項目等。以學術講座、互動參與、動手實踐等多種形式,為廣大公眾提供接觸和體驗藝術的機會,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職能,長期系統地打造清華大學藝術社區生態。
開放時間
09:00-17:00(16:30 停止入館) 周一閉館(法定假日除外) 除夕至初十閉館
【更多】聯繫電話
010-62792720
【更多】地理位置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1號
【更多】票務資訊
普通門票:20元/人 特展門票:60元/人
【更多】(*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具體請以景區當日實際公示資訊為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