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標題-2.jpg.jpg
原標題:專家進村教管理 桃農地頭學技術 平谷“大桃學院”農閒開講
土壤改良專家路森(前中)給桃農講解溝施法。 馬寅茹攝
已過霜降,草木漸漸凋零。京郊平谷,22萬畝桃園裏枝頭已空,衰黃的桃葉隨風飄落,顯得格外冷清。
2019年10月26日,平谷劉家店鎮寅洞村的“生態橋”實驗基地桃園裏,聽起來倒挺熱鬧,很遠就能聽到人們交談的聲音,不時還有陣陣笑聲。農閒時節的桃林裏怎會這樣熱鬧?
記者走進地頭,一探究竟。鎮裏的班子成員、各村兩委幹部、農技員、當地“誠信之星”、桃農……百餘人正圍着地頭的幾棵桃樹,聚精會神地觀看。
大家視線的中心,是一位身穿夾克衫的中年男子,他一會兒用鐵鍬挖土,一會兒用話筒講解,“深秋施底肥,是果樹管理的關鍵點。把握好關鍵,有的放矢,才會提高施肥效率。”這位正在講課的老師,是仲元(北京)土壤改良技術研究所的土壤改良專家路森。
“施肥施在哪兒?”他指着兩排桃樹、樹冠相交的正下方介紹,“這裡根系相交叉、最為密集,挖四五十釐米寬的溝,把肥料按根系的生長方向均勻鋪開,好肥才用對了地方。”
圍在四週的桃農,一邊認真聆聽,一邊用手機拍照、錄視頻,記下課堂內容。“今年,平谷的‘國慶禮桃’甜度能超13度,口感廣受好評,‘生態橋’有機肥也有一功。”路森説,“桃樹管理得注意管好土,施用有機肥,才能長效保持土壤健康。土地營養好,果樹才能長得好,結出來的果子品質更優良。”
路森講完,一個帶着背鬥、涂着綠漆的施肥機轟隆隆地出場了。只見它沿着桃林的中間巷道,挖土、施肥、回填原土一氣呵成,不一會兒就完成十幾米的施肥。
站在一旁觀看的桃農張寶志眼前一亮。“這機器真好,多省事兒!”他激動地告訴記者,“我們夫妻倆有9畝桃地,每次施肥,要在地裏一鍬鍬挖土,來回折騰三趟,累得夠嗆。我今年47歲,腰不太好,還是機械化種植方便。明年我也置辦兩台!”
這是平谷劉家店鎮“大桃學院”的一節實踐課。“今年‘國慶禮桃’的成功培育,積累了近百項生産技術要點,為全區十萬桃農鼓舞了士氣。我們想把大桃精品化、高效化生産供應新模式進一步推廣,以後大桃都按‘國慶禮桃’標準生産,整體邁上新臺階。”劉家店鎮黨委書記劉曉東介紹,計劃從十月底至明年四月,利用農閒之際,對全鎮桃農進行培訓。
“鎮裏的桃農,年齡基本在55歲至70歲之間,傳統農業種植觀念根深蒂固。”劉曉東説,“因此,我們需要先從觀念上轉變桃農的種植和管理模式,請來北京農學院的老師和相關領域農業專家,教桃農如何科學管理桃樹。再通過手把手指導,從選種育苗、施肥剪枝到病蟲害防治等各個環節,全面提昇平谷大桃品質。”
“大桃學院”將對桃農進行全鏈條培訓。記者了解到,目前學院開設思想觀念、技能技術、“網際網路+”、品牌行銷、經營管理五個板塊的培訓課程,採用大小課堂結合、理論與實際結合、講課內容與果樹生長時令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
“種桃也需要開闊眼界,不能閉門造車。我們將組織各村幹部和種桃大戶去山東、江蘇等全國大桃産地參觀考察,學習先進種植經驗,讓平谷大桃走得更遠。”劉曉東説。(張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