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戲劇節如何改變孩子的世界?
●丹麥國家戰略中的一部分,就是讓每個丹麥兒童都能接觸到青少年戲劇
始建於1971年的丹麥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節在丹麥享有盛譽,丹麥戲劇中心首席執行官及總監、丹麥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節總監亨利·科勒在過去12年中一直擔任這個戲劇節的主席。他介紹,這個戲劇節在整個丹麥獲得較高知名度,主要因為戲劇節會在丹麥不同城市進行各種巡演。
“如果每年在固定地點辦戲劇節難度可能會低一些,但我們不畏懼這個挑戰,還是堅持每年去各個城市巡演,就因為我們相信,這樣每次都能見到很多新的孩子、新的家庭,讓戲劇節發揮更大的影響,這是我們整個戲劇節戰略目的的重要方面。”亨利介紹,青少年戲劇作為丹麥一個非常大的舞臺,通常參與的劇團超過100家,舉辦戲劇節的一週中,會在不同的城市上演700多場次。人口不到600萬的丹麥有超過100家專門做青少年戲劇的劇團。
“丹麥國家戰略中的一部分,就是讓每個丹麥兒童都能接觸到青少年戲劇,根據國家的戰略指導,我們想確保兒童至少每年能夠進一次劇院,這樣就需要有足夠多的劇團才能做到。”亨利透露,他們會着重在小規模的層次上做劇目,因為他們認為,觀劇時要讓青少年和戲劇之間盡可能縮短距離,所以每個劇目理想觀劇人是120人,因此要有很多的劇目才能夠保證實現預期,所以才會有這麼多劇團。而且大部分劇目都會巡演,會在學校、日托所演出。兒童接觸戲劇的時候大多還是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中。
亨利介紹,丹麥戲劇節有兩部分,一部分在學校及各個城市進行劇目巡演,戲劇節有專門的戰略保證整個城市所有兒童至少在戲劇節舉辦的一週看一次戲劇。另一部分是有一個開放式的項目,項目中有2.5萬免費門票分發給各個城市中感興趣的人。“這些是我們有意設定的戰略,因為我們相信,如果你在生命中真的能接觸到戲劇,再成為劇院的回頭客就更有可能了。但第一次體驗是關鍵。”
當戲劇節的巡演結束後,戲劇節並沒有真的結束,還要確保依然保留一些長期的項目,繼續為孩子們提供藝術教育、提升戲劇體驗,以及各藝術門類等服務,這也是丹麥戲劇節注重可持續性的特點。“這就回答了一個重大問題,未來這個城市如何將兒童藝術作為首要任務?我們和城市會進行這方面的合作,也就是在戲劇節結束一年後,再回到這個城市,它能給我們提供證據證明孩子們在未來能夠深入地接觸藝術。”亨利説。
●兒童第一次接觸藝術的體驗非常重要,家長有義務帶孩子去劇院
“很多成年人需要了解戲劇文化,在觀看《小美人魚》的現場,我看到有很多孩子跑上了舞臺,家長卻在後面玩手機。”亨利描述的可謂當下兒童劇演出現場極為普遍的現象,折射出在孩子接觸戲劇過程中家長究竟該承擔何種角色的重要問題。
“兒童第一次接觸藝術,體驗是什麼樣的非常重要。一定要讓孩子真正享受藝術,如果一開始不享受藝術,很有可能不喜歡藝術了。而最初決定權往往是幼兒園或學校,然後就是家長了。”所以在JONG!戲劇節藝術總監、荷蘭阿恩·赫特·夫裏傑霍夫劇院的負責人戴安娜·赫茲看來,能否讓孩子早早接觸藝術,以及接觸好的藝術,握有選擇權的決策人至關重要。
俄羅斯國立奧布拉索夫木偶劇團導演葉卡捷琳娜·奧布拉措娃介紹,俄羅斯有超過80個地區,每一個大區有超過20個小區,每個區每年都會舉辦大量戲劇節和戲劇活動,許多戲劇節都是國際性的。在這些戲劇節中,至少有一個戲劇節是兒童戲劇節,還有一些戲劇節是兒童也可以參加的,很多戲劇是完全為兒童準備的。
“如果我們今天要討論戲劇節如何影響孩子的生活,首先要明確讓父母和孩子一起進劇院是非常重要的,我其實非常反對戲劇進校園這一理念,因為學校是專注於教育的,師生都不太理解戲劇。而當戲劇進入校園時,學生就覺得戲劇是一個額外增加的課業,而不是單獨的藝術。孩子們應該要知道,戲劇是獨特的藝術,有着獨特的和兒童交流的能力。”葉卡捷琳娜認為,學校不適合戲劇表演,並且在學校和在劇院裏看戲劇感覺也截然不同。但戲劇進一些特殊學校,讓孤兒等處境特殊的孩子通過戲劇來學習與人交流還是非常有意義的。
在葉卡捷琳娜看來,戲劇節期間,孩子和他們的父母有機會看到包括親子劇目在內的很多演出,這是引導當下很多孩子從手機和網路中走出來的良好契機。“劇院是一個特殊的場所,它能夠幫助家長和孩子們從虛擬世界中脫離出來,進入真實的世界。家長有義務帶孩子去劇院。所以在俄羅斯我們會組織孩子們去劇院,比如用一節課的時間帶他們去劇院,有五六個家長陪着他們一起去。他們應該了解到,劇院是一個特殊的世界。莫斯科很多劇院都會銷售紙質書,即使在成人的劇院也會銷售兒童書,給了孩子選擇機會。孩子們重讀紙質書非常重要,現在閱讀在莫斯科以及俄羅斯已非常受歡迎。”葉卡捷琳娜認為,必須要讓孩子準備好接受戲劇文化。“在俄羅斯,比如老師或家長想要帶孩子看《灰姑娘》,會讓孩子先讀《灰姑娘》的故事,然後着盛裝提前進入劇場,這會成為孩子們人生經歷的一部分。”
●兒童戲劇節已經改變城市生活、改變兒童生活
以17世紀藝術的發展推動佛羅倫薩的城市發展為例,比利時克魯庫什藝術節藝術總監格哈德·沃爾費利指出,文化和藝術可以成為城市的發展中心,戲劇節可以如汽車引擎一樣推動城市前進,引發城市和城市生活的變化。與單純展演不同,節日形式是更加自由的空間,有更多自由進行實驗,呈現新東西,開發新想法,引發新嘗試,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我記得兩年前,中國兒童戲劇節的活動第一次走入故宮。我們其實是歷史的孩子,我們的城市是哪來的,我們需要把城市的元素融入藝術,就像在戲劇節的框架內引入了很多歷史性空間,有了專門的環節,在戲院之外走進圖書館,走上街頭。對於公眾來説,這些形式非常重要,能夠使他們更深刻認識文化活動並參與其中。”在羅馬尼亞負責多個不同戲劇節的歐洲文化中心藝術文化教育部主席納西莎·摩卡奴頗為認可中國兒童戲劇節的諸多內容。
從戲劇概念入手,納西莎分析了戲劇的影響,“戲劇可以打破我們想像的邊界,給予成人和兒童思考的自由。戲劇能給我們最重要和最強有力的是在家裏無法獲得的體驗,這種體驗就是自我學習的一部分。”納西莎認為這也是人們希望參加戲劇節的原因,戲劇節必須是有前瞻性的、逐漸發展的。“在過去我們討論中國時,往往是從商務、旅游的角度,而現在可以在世界很多非常重要的戲劇節、音樂節中看到中國代表,中國也在尋找出色的演出,每年邀請幾百個歐洲的劇院、劇團演出。這些活動不僅給城市,也給整個國家帶來了變化。”納西莎説。
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表示,不僅中國兒童戲劇節歷經了成長與收穫,今天,中國不少地區的兒童戲劇節已經不僅改變了城市的文化內涵、藝術家和藝術機構之間的交流方式,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孩子們的生活,呈現出了自己的特點。一方面,兒童戲劇節成為改變兒童生活的節日。各地兒童藝術節的舉辦,不僅能為孩子提供各國有代表性的優秀藝術作品,還能讓孩子在領略本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藝術的同時滋潤心靈、啟迪心智。並且,通過戲劇教育等活動,讓兒童參與兒童劇創作表演活動,培養了藝術素養和綜合素質,提升了自信心和協作能力。戲劇節也為家長和孩子提供共同觀摩戲劇和交流機會,對促進親子關係、共同成長大有裨益。
“兒童戲劇節也成為改變城市生活的節日。隨着國內不少城市兒童戲劇節的持續舉辦,戲劇節的特定時節已經成為城市的一種特殊生活方式,戲劇節也已成為各地新的城市文化名片和城市社交平臺。以本屆中國兒童戲劇節為例,戲劇節與主會場北京市東城區‘戲劇東城’主題建設相融合,將戲劇文化融入城市發展,開展各項戲劇普及活動,形成‘逛王府井,看兒童劇’的品牌效應。同時通過戲劇節巡演,打造國內分會場聯動,促進各地兒童戲劇藝術的普遍發展。”尹曉東説。
同時尹曉東表示,兒童戲劇節也改變着文化交流與合作方式。各國兒童戲劇節通過互邀藝術家和藝術機構演出交流,促進藝術融合與文化互鑒,推動各國兒童藝術的共同發展。迄今為止,中國兒童戲劇節已與丹麥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節、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國際動畫節、南韓ASSITEJ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節、日本沖繩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節、俄羅斯彩虹藝術節、新中青少年藝術節等國際知名藝術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與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的藝術機構聯合簽署了“金磚國家青少年兒童戲劇聯盟戰略合作意向書”,實施人員互訪、交流演出、聯合創作的“三步走”戰略,推動兒童戲劇國際交流合作深入發展。
為更好推動各國兒童戲劇節可持續發展,論壇上各國代表以彼此共識為基礎發出集體倡議:要加強各國兒童戲劇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用各國兒童戲劇節劇目資源;鼓勵兒童劇創作和演出版權互讓;推動各國藝術家和藝術機構聯合創作劇目;促進各國青少年之間的交流;籌備建立“國際兒童戲劇節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