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不文明行為該罰

日期:2019-08-05 09:3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問卷調查:哪些不文明行為該罰

  隨地吐痰、遛狗不牽繩、垃圾不分類投放、廣場舞擾民等不文明行為或將依法規範,並受到相應懲處。記者日前從市委宣傳部獲悉,本市將通過立法規範市民文明行為。2019年8月5日起至8月25日,市民可線上或線下參與促進文明行為社會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將為立法提供重要參考。

  “票選”該罰的不文明行為

  公共場所插隊、垃圾不分類投放、遛狗不牽繩等不文明行為一直是城市治理的頑疾,卻一直沒有相關法規以規制。

  記者注意到,此次“北京市促進文明行為調查問卷”從市民對文明行為促進立法的態度、支援理由、倡導鼓勵哪些文明行為及鼓勵措施、最應該處罰哪些不文明行為及處罰措施等多個角度,徵求市民群眾對文明行為促進立法的意見建議。見義勇為、志願服務、樂善好施、無償獻血、拾金不昧等10多項文明行為都在此次調查範圍內。

  市民可直接“票選”應立法規制的不文明行為。這些不文明行為包括涉及市民生活、出行等方方面面,比如隨地吐痰、便溺,在規定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吸煙,乘公共交通工具時不按秩序排隊,機動車亂停靠,行人或機動車亂穿馬路,共用單車騎後亂停放以及垃圾不分類投放,社區樓道內亂堆亂放雜物,廣場舞擾民等,近20項不文明行為均是平常市民反映強烈的。

  此外,處罰不文明行為是否可採取治安拘留、經濟處罰、納入個人信用資訊記錄等也列入此次調查問卷內容。同時,倡導鼓勵文明行為是否可享受北京積分落戶政策、優先享受公共服務,也是此次問卷希望了解的內容。

  調查結果將作為法規草案基礎

  近年來,北京整體文明素質與過去相比已有了大幅提升。首都文明辦去年發佈的數據顯示,北京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已連續12年攀升,但實際生活中還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以前大家可能覺得屬於道德的範疇,但隨着社會的發展,這些行為越發具有公共性,它破壞了公共利益,應當納入法律的規範和約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小妹認為,促進文明行為必須有很強的民意基礎,“不文明的行為有許多,到底哪些是法律上要進行調整的,這就需要凝聚共識,問卷也是一個凝聚共識的過程。”

  民意調查的結果將作為法規草案形成的基礎。相關部門負責人透露,為了使立法更好地集中民智、體現民意、符合民心,此次將開門立法的階段前移,即在法規草案未形成前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希望用法律的方式規範市民行為,發揮法治在道德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促進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相互作用、深度融合。

  “問卷調查本身,也是一次宣傳教育的過程。”劉小妹告訴記者,“市民勾選每一項文明或不文明行為,寫出每一條建議,其實都是一次思考的過程。”

  還需探討如何有效執法問題

  作為城市的主人,市民素質直接展現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市民文明素質的高低也體現了城市的文明程度。

  目前,國內已有許多城市對不文明行為進行了立法約束。“其實民意調查只是第一步,下一步還需要探討如何進行獎懲以及如何確保執法到位的問題。”劉小妹表示,獎懲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提升首都市民文明素質和文明城市建設水準,所以還是要宣傳、教育、獎勵、處罰“多手抓”,齊頭並進。

  記者了解到,在徵求民意的同時,相關部門正在深入各執法部門、街道社區、公園等單位進行調研。“立法後就面臨着比較實際的問題:如何有效執法。比如針對不文明行為,如何確保取證更便利,執法程式能不能簡化,增加執法手段,規置自由裁量權,整合執法力量,這都是需要探討、研究的。”劉小妹提醒。(任珊)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