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普 | 北京的螞蚱
以前,北京的城市規模和現在沒法比,出了護城河(二環路)還有好多地方都是農田菜地,物質生活也遠沒有現在豐富,孩子們沒有游戲機、Pad等電子玩具,每到夏日的晚上,小夥伴們就聚集在衚同裏的路燈下一起乘涼玩耍。夜晚的路燈會吸引飛蟲,偶爾會有好玩的蟲子被捉到:有武林高手雙刀俠大刀螂-螳螂;身披花披風的大撲棱蛾子-樗蛾;身着鎧甲的金殼螂-花金龜;還有帶着兩根狼牙棒的大螞蚱-棉蝗。這些都是最好玩的蟲子,大刀螂一不小心就給你的手剌流血了,撲棱蛾子不好逮能給你弄一手一身的“粉粉”回家就得挨罵,金殼螂又硬又滑還會裝死,大螞蚱那兩條腿能踢得你手指頭髮麻,只有最勇敢最聰明的孩子才能毫發無傷(雙方都無傷)地捉住這些蟲子,他們往往是小夥伴們崇拜的對象。
攝影:鄭洋
螞蚱是直翅目蚱總科(Tetrigoidea)、蜢總科(Eumastacoidea)、蝗總科(Locustoidea)昆蟲的通稱,一般的螞蚱都有一對長長的翅膀,六條腿裏最後兩條又粗又大,民間俗稱“大夯”。
在古代,蝗災與水災、旱災都是非常嚴重的自然災害,一個蝗蟲群最多能包含數百億隻蝗蟲,它們每天能吃掉將近10萬噸各種植物。試想,蝗蟲鋪天蓋地飛來,將農田中的農作物一掃而光,讓糧食絕産,將一個地方的所有植物吃光後,又集體飛往另一個地方繼續掃蕩……在古代一般造成蝗災的是飛蝗(Locustamigratoria),飛蝗的飛行能力極強,可以遷飛數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非洲的一些飛蝗,可以從北非遷飛一直飛到印度。
攝影:羅昊
在北京常見的大螞蚱,最大最好看的就是棉蝗,小時候在電線桿子底下抓的,也有不少就是棉蝗。棉蝗渾身湛清碧綠,個兒又大,大個兒的雌性個體可以長到10釐米左右,棉蝗的後足,大夯後邊一節上有很多又粗又尖的刺猶如兩根狼牙棒,這是它的防身利器,一般抓蝗蟲,都會從後邊它視線的死角接近,然後一把攥住它兩條後腿,但有時沒抓準,抓到了翅膀的後端,這時棉蝗就會用腿使勁兒地踢你的手指,那叫一個疼。就算強壯的廣斧螳也不一定能順利制服棉蝗,有時也會被那兩條狼牙棒踹得暈頭轉向。
攝影:鄭洋
除了大螞蚱,還有種腦袋尖尖的“呱嗒扁兒”,有的地方也叫“螞蚱扁兒”,常見的呱嗒扁兒有兩種,一種是個兒大看上去瘦瘦的中華劍角蝗(ChondracisRosea),能有6-7釐米長,另外一種是小個兒偏胖的短額負蝗(AtractomorphaSinensis)。劍角蝗的大夯沒有棉蝗的粗,蹦起來也沒有棉蝗蹦得遠,所以比較好逮,而且夏天見到的多為綠色,到了秋天土黃色的就變多了。據説是一種保護色,夏天草都是綠色的,秋天很多植物枯萎了,這樣劍角蝗就能和環境混為一體,避免被捕食者發現。短額負蝗經常能看到一個大的背着一個小的,下邊的大個兒的是雌性,而背上個兒小的是雄性,背負其實是在交配。
攝影:羅昊
現而今,若是在香山、植物園、百望山這些植物豐茂的公園,螞蚱還是很常見的。在望京樓,阿穆爾隼在遷徙途中會在此停留片刻打尖兒,經常會捕捉棉蝗作為旅途中的加餐。
想要抓螞蚱?小心它那對狼牙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