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園音樂堂:20載光陰滋養“一代半”觀眾

日期:2019-04-23 15:3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首窗今日1.jpg.jpg
  • 首窗今日1.jpg.jpg

  原標題:中山公園音樂堂重張20年,精耕分眾化演出市場 20載光陰滋養“一代半”觀眾

2019年4月21日下午,指揮家譚利華攜北京交響樂團,與歌唱家莫華倫、張立萍在中山公園音樂堂外上演“快閃”。方非 攝

  2019年4月21日晚,當古老的紫禁城沉浸在暮色中,位於中山公園社稷壇東南角的音樂堂裏響起音樂聲。指揮家譚利華率北京交響樂團,與歌唱家莫華倫、張立萍登臺,拉開了中山公園音樂堂“重張二十年”慶典系列的大幕。1999年全新重張的音樂堂,20歲了!

  始建於1942年的中山公園音樂堂是北京最古老的劇場之一,1997年,北京市政府斥鉅資重修音樂堂,1999年以專業古典音樂廳的全新定位重張開業。重張至今,音樂堂舉辦了超過5000場演出,吸引超過500萬人次觀眾,持續多年推出的“打開藝術之門”“盛世音樂文化周”,成為北京演出舞臺的重要品牌。

  20年主場

  幫孩子推開藝術之門

  “當年的音樂堂四面透風,有露天的,還有過半露天的時候,20年前全新開張的第一場演出就是我指揮北京交響樂團。”21日下午,譚利華剛剛率團與莫華倫、張立萍兩位歌唱家在音樂堂外上演了一場“快閃”,走進後臺休息室的他依舊激動。説起20年前的重張演出,他連當時演奏的曲目都記得清清楚楚。

  “北京是首都,太需要一個專業的演出場館,音樂堂重張時大家都特別興奮,當時的開幕演出更是轟動一時。”對於音樂堂,譚利華一直懷着深厚的感情。音樂堂成立後,他率領多年的北京交響樂團一直以這裡為主場,每年暑期的“打開藝術之門”,他一定會推掉其他一切活動,風雨無阻地在這裡幫孩子們推開“藝術之門”。

  算下來,20年來譚利華在這裡登臺演出312場,他因此被音樂堂授予“榮譽藝術家”稱號。譚利華感嘆,20年的時間讓他從一個小夥子變成了有白頭髮的人,讓他欣慰的是台下的觀眾中永遠有年輕人。“20年的時間,相當於滋養了‘一代半’的觀眾,我眼看著好多觀眾從小來看演出,現在他們帶着自己的孩子來了。”

  演出當天,音樂堂大廳裏設置了兩幅展板,上面展出着音樂堂自落成以來的珍貴照片,不少觀眾在演出前駐足觀看,靜靜感受着光陰的故事。

  因地制宜

  演出市場需要多元化

  説到音樂演出場所,觀眾總會想到和中山公園音樂堂僅一街之隔,坐落在長安街南側的國家大劇院。2007年國家大劇院建成時,就有人問中山公園音樂堂總經理徐堅,會不會擔心運營受影響?“從一開始我就沒有把大劇院當成障礙,別人想的這些事兒我還真沒有想過。”12年前徐堅這麼想,12年後的現在,她更加堅定。

  “文化演出需要多元化,大劇院體量巨大,有四個劇場,這是它的特點,我們只有一個劇場,看著小,但有我們的好處。”徐堅説,大劇院和音樂堂能提供不同的觀演體驗,“而且我還真得感謝大劇院的建成,它剛建成的時候吸引相當多的觀眾去參觀。當時人們不太知道進劇院是什麼感受,正是大劇院的出現,讓市民開始有了進劇院的意識,進而關注演出的內容,帶動了整個演出行業的文化消費。”

  其實從一開始,音樂堂就很明確音樂堂的定位。它坐落在皇家園林中,每逢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都會推出與節日慶典相關的演出。音樂堂的舞臺尺寸和燈光條件等決定這裡不適合演整場的大戲,徐堅就和國家京劇院一同策劃戲曲名家名段的演出。這種現在司空見慣的演出形式,在當年並不多見。

  “其實每場演出單做一台戲,對我們來説更容易,現成的班子過來演就行了,做名家名段演出還要與藝術家溝通,設計主題、挑選唱段等。”但徐堅從觀眾的角度想,如果一個從沒接觸京劇的人想進劇場聽一聽戲,名家名段薈萃顯然比一次只演一部戲更容易接受。

  精耕市場

  劇場要走在觀眾前面

  經過20年的時間,中山公園音樂堂目前平均上座率達七成,而在每年暑期舉辦的“打開藝術之門”活動,上座率高達九成。近幾年間,音樂堂還開發了很多看似冷門的小眾演出,主打歐洲巴洛克古樂、室內樂的“紫禁城·古樂季”已推出8年,主打中國古典的“中國古琴名家雅集”也已有5年曆史。

  都説現在看演出的觀眾越來越多了,觀眾自然會細分,但徐堅覺得,劇場還是要想在觀眾前頭,“頭些年大家都喜歡聽熱鬧的曲子,買票時一看是個名團就掏錢,可過幾年觀眾再選擇,一看演出團體發現‘怎麼還是這個團啊’,可能就猶豫了。”

  徐堅説,這時候就要靠劇場提供服務資訊。“觀眾可能不是專業的,我們的服務必須專業,我們要跟觀眾普及:是同一個團演出,他們表演的曲目不一樣,不同的曲子有什麼特點,交響樂很好聽,室內樂也是一種古老的表演形式。”

  與此同時,音樂堂在北京市文旅局等相關部門的支援下實行票價補貼,每場演出百元以下票價多達30%,最低票價可低至20元。慢慢的,不同類型的音樂季都做起來了,“音樂堂剛重張那會兒,演一場小眾的室內樂,上座率超過50%就不錯了,現在所有的演出幾乎沒有不過50%的。”

  看著音樂堂運營20年的成績,徐堅依舊在思考,“過去20年是文化消費起步並飛速發展的20年,我們把觀眾從沒有進劇場的習慣培養到愛進劇場,這不是重點。我們還得想著以後,如果觀眾都有了進劇場的經歷,該怎麼為觀眾提供更有水準、更符合口味的演出,這是音樂堂如今正在探索的問題。”(韓軒)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