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老家在廣西的楊逢麥沒來得及回去過年。對一個剛剛起步的創業者來説,“靈感來了,睡覺都是浪費時間。”
年前,公司忙着招新、培訓,年後將把重點放在註冊用戶向付費用戶的轉化上,同時,還要研發共用平臺。作為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老闆,楊逢麥給團隊放了春節假,自己則留下來當起了臨時客服,同時琢磨研發的事兒。和他一起留守的,還有一個特別的創業夥伴——新婚妻子周海泉。
楊逢麥生於1992年12月,2016年從東北林業大學畢業。工作半年後,他決定實施自己的創業夢想。“創業對我們這代人來説是一種思潮。我們已經不再以能在一家大公司上班為榮了。”楊逢麥説。
除了同在哈爾濱的周海泉,楊逢麥創業團隊名單上的小夥伴遍佈五湖四海:有在北大讀研的師姐,有在中山大學讀本的小師弟,有同濟大學的,有天津大學的,還有從華為辭職的同學。怎麼把這些人聚在一起?
在北大的師姐推薦了“創客小鎮”。
“創客小鎮”位於海淀區溫泉鎮,集“眾創空間+創客公寓+創業生活+創業服務”四大功能於一身,適合起點低、底子薄的初創團隊。2017年1月,楊逢麥成為入住人才公寓的第一批創客。
“‘創客小鎮’的篩選機制特別好,不看你是不是北京戶口,不看你畢業的院校是不是北京的,只看項目本身的品質,看創業團隊是否具有中關村的創業精神。”楊逢麥至今説起來還有些激動。楊逢麥帶着來自全國各地的8人創業團隊,租了一層6套房子,在北京有了“家”。
楊逢麥一天的工作時間,沒少於13個小時。“從我住的樓走到辦公室,正好5分鐘。節省了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時間,全部用來工作了。對我來説,工作是最快樂的!”楊逢麥説。楊逢麥身材瘦小,但創業的激情讓他不知疲憊。為了避嫌,周海泉在公司不擔任職務,默默打理一切後勤事宜。
這一年,楊逢麥的創業項目得到了飛速發展:10月,團隊在人才公寓內完成研發,第一代産品陸續上線;11月,辦公空間開放,他們成為第一批租客,租用了60平方米的辦公室,人員擴充至17人;到年底,公司營業額已超百萬元。
這期間,他還辦了一件人生大事,確切地説,是創客小鎮幫他操辦了人生大事:為他和周海泉舉辦了婚禮,100多人參加。回憶起婚禮,小夫妻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創客小鎮”10多棟樓,靠近南門的兩棟用於辦公,其餘是人才公寓。還配建了食堂、幼兒園、超市等公共設施。放電影、讀書會、相親活動……業餘生活也很豐富。除了外出辦業務,楊逢麥幾乎不需要踏出小鎮一步。
“上次出去還是上一個月。”大年初八,楊逢麥和周海泉一起,要離開創客小鎮,去朝陽區辦理“雙創貸”手續,這是創客小鎮出臺的扶持政策之一,50萬元貸款將主要用於推廣和增加流動資金。“到今年年底,計劃實現産值4000萬元到5000萬元。”小夫妻信心滿滿。
“創客小鎮”的幼兒園開園在即。每天,夫妻倆都會從幼兒園旁邊經過。“我們在這兒結婚,希望孩子也能在這兒出生!希望公司發展到一二百人的時候,還能在這兒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