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圖20171229111814.jpg.jpg
原標題:國家大劇院:首都文化“金名片”
國家大劇院十周年公眾開放日藝術節
歌劇《長征》劇照
國家大劇院建院十周年音樂會
2017年12月22日,又一個晴朗的冬日,國家大劇院內卻春意盎然熱鬧非凡。對於長安街畔的這個“水上明珠”而言,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在這一天國家大劇院迎來了建院十周年,以“不忘初心”為主題的“公眾開放日藝術節”盛大開啟,七千余名觀眾走進大劇院,徜徉在藝術的海洋裏。
“公眾開放日藝術節”像一卷精彩畫卷,展開了國家大劇院十周年的“成績單”。十年來,她舉辦演出、製作劇目、普及藝術,從零起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十年來,她以獨具特色的運作模式和發展理念,在世界藝術版圖上破浪航行,傳揚中國故事;十年來,這艘藝術航母為這座城市、這個國家注入蓬勃的文化能量,成為一張亮閃閃的“金名片”。
七千觀眾徜徉藝術海洋
“這是閻維文!那邊是多明戈!還有阿巴多!”“公眾開放日藝術節”上,走進大劇院北水下廊道,近百塊彩色垂幔打造的“時光通道”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垂幔上記載的是大劇院運營十年來的“大事記”精選,也勾起了觀眾們觀看演出的回憶。一時間,水下廊道熱鬧非凡。
“神聖的自由、誰敢來侵犯?神聖的土地、誰敢來損害!”上午九點,一曲渾厚有力的歌聲傳遍了整個公共空間,公眾開放藝術節正式拉開帷幕。演員們身穿紅軍軍裝,演唱着這段選自國家大劇院原創中國史詩歌劇《長征》的旋律。在歌聲的指引下,不少觀眾走進歌劇院,觀看歌劇電影《長征》片段。
各個劇場中,不同門類的演出與沙龍百花齊放。花團錦簇的音樂廳傳來了《春節序曲》輕快熱情的聲音,在指揮家譚利華的執棒下,古今中外的經典曲目薈萃一堂。新聞發佈廳中,白岩松與觀眾一起細數歌劇情懷。藝術資料中心裏,國家大劇院戲劇演員隊藝術指導、著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將自己定制的一把寶劍贈予大劇院,以紀念“十年磨一劍”的重要時刻。西餐廳內, 舉辦了“院藏與記憶” 兩套影像合輯的藝術家簽名見面會活動。
同一時間,公共空間中歌聲、樂聲、舞影此起彼伏。大劇院高高的穹頂下,時而有青年室內樂合唱團帶來的藝術歌曲,時而傳來民樂小合奏清脆爽朗的曲調,北玻璃幕墻下、南玻璃幕墻下、西咖啡廳前的小舞臺上都有演出上演。觀眾中有背着雙肩包的學生,有披着披肩與“阿依達”大船合影的阿姨,還有花白頭髮的爺爺奶奶,一步一驚喜,與劇中人的不期而遇,悠揚的歌聲忽然就在耳畔響起……這不正是離藝術最親近的方式嗎?
特別音樂會彰顯向心力
熱鬧了一整個白天的大劇院,晚上依舊人聲鼎沸。音樂廳中,一場特別策劃的“國家大劇院建院十周年音樂會”溫馨上演。十年前的12月22日,國家大劇院正式運營,十年後的這一天,大劇院顯現出它非凡的向心力,一場匯聚無數“大咖”藝術家的音樂會正式上演。
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表示:“大劇院能有今天來之不易的良好局面,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離不開各級領導的指導支援,也離不開藝術家的熱情參與和廣大觀眾的深情厚愛。實話實説,這份光榮也離不開大劇院2000多名員工夜以繼日的奉獻拼搏。我們為此感到自豪,同時也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讓我們能夠有幸成為大劇院十載輝煌的參與者、見證者。”
演出前的音樂廳可謂高朋滿座,勝友如雲。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大提琴演奏家王健、鋼琴家郎朗,還有民樂演奏家宋飛與章紅艷。歌唱家中,廖昌永、戴玉強、魏松、孫秀葦、張立萍等蜚聲海內外的“大咖”,藝術家們歡聚一堂,熱情地打着招呼,來參加 “老朋友”的聚會。
為了這場音樂會,還有一位專門從美國趕來的指揮家——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桂冠指揮陳佐湟。作為國家大劇院前任音樂藝術總監,他於2017年1月卸任,著名指揮家呂嘉接任。再一次站上這個舞臺,陳佐湟心潮澎湃,攜管弦樂團帶來一首《狂歡節序曲》。隨後,廖昌永、閻維文等歌唱家先後登臺,演唱了《愛之甘醇》《長征》等國家大劇院自製、原創歌劇中的經典唱段。
正曲結束,觀眾們內心依舊激動,沒想到隨後還有更大的“彩蛋”。只見國家大劇院“掌門人”陳平走上指揮臺,輕揚手中的指揮棒,《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歌劇《長征》選段“我們終將得勝利”的音樂聲傳出,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與合唱團帶來一場史無前例的加演。
“十年來,國家大劇院組織了8700余場演出,十年來,這卻是我第一次登上舞臺,代表國家大劇院2000名員工和藝術家指揮一次。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當一名藝術家太不簡單,需要智慧、需要才華、還需要體力。最後加演這首歌劇《長征》選段“我們終將得勝利”,也寓意國家大劇院將伴隨着國家的發展步伐,一天比一天更宏偉。大劇院要做成百年劇院,一步步走向勝利,一天比一天更好!”從幕後走到臺前,陳平院長非常激動,贏得了潮水般的掌聲。最後,全體演員共同登臺一同唱響《歌唱祖國》,激昂動情的旋律中,歡呼聲、喝彩聲響徹雲霄,銘記這個美好的夜晚。
藝術航母十年破浪前行
“公眾開放日藝術節”像一方精彩的畫卷,將國家大劇院十年曆程徐徐展開。國家大劇院坐落在首都的心臟地帶,如同一顆璀璨明珠,從2007年開幕之初背負巨大壓力,到2017年昂首挺胸成為中國驕傲,國家大劇院用一組組數據和事例,述説着自己的“奇跡”。
十年來,這個年輕的藝術機構已進行商業演出8700余場,售票930余萬張,平均銷售率超過82%;藝術創作生産方面,共製作包括歌劇、話劇、京劇、舞劇等表演形式的劇目76部,其中原創劇目25部;藝術普及教育方面,共舉辦公益性演出5606場,開展藝術普及教育活動近5000場,近1900萬人次的觀眾走進國家大劇院;中外藝術交流方面,世界一流的交響樂團、芭蕾舞團以及名家大師接踵而來,先後有800多家中外藝術院團登上大劇院的舞臺。
作為國家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國家大劇院始終秉承“人民性、藝術性、國際性”宗旨。十年後的今天,這艘巨大的藝術航母成為了全球規模極大、現代化程度極高、藝術生産非常活躍的表演藝術中心,和世界表演藝術領域的重要“一極”。“中國國家大劇院用幾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歌劇院幾十年的歷程。”義大利歌劇雜誌這樣評價。
劇院“中國方案”
指引航行方向
國家大劇院建院之始,就面臨着兩種選擇,一種是舒舒服服走傳統地依靠國家的老路,一種是創新體制機制,大膽嘗試新的運作模式。在當時,如果按照一般劇場的方式經營,大劇院一年場租只能收入5000萬元左右,即使加上政府1.2億元的財政補貼,也難以平衡1.8億元的剛性開支,更別説有開展藝術生産和普及推廣的資金了。
因此,劇院業態定位至關重要。劇場主要經營場地,獲取場租;劇院以經營節目為主,獲取的是票房,而大劇院需要更完善的經營模式來帶動相關藝術資源運轉起來。大劇院清楚地給自己定位:國家大劇院不是劇場,也超越劇院形態,而是集演出經營、劇目製作、藝術普及教育、藝術交流、殿堂經營和創意産品開發於一身的多元化、多功能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在確立“人民性、藝術性、國際性”宗旨的同時,大劇院按照事業單位管理、企業化運營的體制模式,設計了一套獨特的“國家大劇院模式”,即以節目演出、劇目製作、藝術普及為核心業務,以傳播交流、市場行銷、品牌塑造為重要手段,以專業化經營、精細化管理和高技術保障為強力支撐的運營模式。這種模式既有中國特色又與世界接軌,既符合藝術規律又順應市場需求。
著名作家王蒙表示:“‘國家大劇院模式’不僅是一套成功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劇院管理模式,更是向世界表演藝術領域提出的相當完整的劇院運營管理的‘中國方案’”。
匠心磨礪打造時代精品
近日,國家大劇院原創中國史詩歌劇《長征》在大劇院開幕十周年之際再度熱演,從啟動策劃到最終首演,歌劇《長征》共歷時四年,臺前幕後450人……事實上,大劇院對藝術創作,都秉持着這樣精益求精的認真勁兒。“講品質、講格調、講責任”,經得起時代和歷史檢驗、能夠穿透時間的藝術作品被一部部搬上舞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自開幕起,大劇院就明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秉承“為誰製作,給誰看”的創作理念,抓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方向不偏不離。在創作題材上,大劇院一手抓中國原創,一手抓世界經典,不斷探索着題材的豐富性和風格的多元化,不斷推出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優秀作品。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大劇院與時代同頻共振,與人民文化需求心心相印,密集推出了近50部自製劇目,其中一部部“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鬥、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原創中國作品更是廣受好評,與歌劇《長征》一同被稱之為“紅軍三部曲”的《方志敏》《金沙江畔》均反響熱烈且一票難求。
高雅藝術浸潤文化之都
“一個城市的市民,如果把文化當’日子’過,而不是當‘節’過,那麼,這個城市就可以稱之為文化之都。一個劇院如果能讓人們享受藝術、讓藝術真正改變人們的生活,那麼這個劇院就可以稱之為大眾心目中的藝術殿堂。”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有感而發。
十年來,國家大劇院不忘初心,堅持藝術反哺大眾,不僅打造出諸如“周末音樂會”“經典藝術講堂”“走進唱片裏的世界”等一系列有創意、有水準、有影響的藝術普及活動品牌。每年五月音樂節、舞蹈節、歌劇節舉辦期間,大劇院都會策劃一系列的“走出去”活動,許許多多名團與名家在這座城市中留下了藝術的印記,高雅藝術覆蓋了城市的每個角落。
與此同時,大劇院緊緊把握時代脈搏,創新藝術普及形式,拓寬藝術普及群體,將高雅藝術送入了尋常百姓家,讓高雅藝術流淌在首都北京的血脈裏,讓人民群眾擁有滿滿的獲得感。
放眼世界增強文化軟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作為中外交流的巨大平臺和國家文化名片,十年來,國家大劇院以高度的國家意識、首善意識踴躍參與各類重大演出活動保障任務,不遺餘力、不計得失,為國家爭得了榮譽。
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文藝演出讓世界銘記。國家大劇院按照中央部署,在中籌委、外交部的統籌調度、文化部的大力支援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與各參演保障部門緊密配合、攻堅克難,向全世界奉獻了一台精美的殿堂級盛宴。這一年,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還再次赴美巡演,在西方音樂重鎮的主流音樂廳,展現中國當代藝術家的風采和氣派。
邁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未來,國家大劇院將繼續製作推出《天路》《成吉思汗》《抉擇》等一批展現中國精神、北京文化題材的原創作品,爭取到2020年底,國家大劇院製作劇目達到106部。2018年,坐落於北京通州的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也將建設落成並投入使用,為通州文化發展、首都文化建設乃至全國文藝繁榮貢獻新的力量。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立足建設偉大祖國首都、大國首都和強國首都,國家大劇院將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促進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而繼續努力奮鬥。
數説國家大劇院這十年
商業演出8722場,售票930余萬張,年平均銷售率82.9%。
參演院團累計819支。其中國內院團365支(含港澳臺),國外院團454支。
製作劇目共76部,其中原創劇目25部。各藝術門類中,歌劇58部、話劇11部、京劇5部、舞劇1部、音樂戲劇1部。
製作劇目共演出1254場,其中原創劇目669場。院內演出1101場,院外巡演153場。
駐院團體共4支: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國家大劇院合唱團、歌劇演員隊、戲劇演員隊。
十年平均票價300元/張。2017年平均票價261元/張,比2008年平均票價375元/張降低30.4%。
註冊購票會員25萬人,其中等級會員約6萬人。
藝術普及教育演出共5606場,觀眾共254.7萬人次。藝術普及教育活動共4993場,觀眾共189.7萬人次。近1900萬觀眾走進大劇院、了解大劇院、享受大劇院。
簽署《戰略合作夥伴協議》國外藝術機構共30家。目前與22家保持協議關係。建立藝術交流關係的駐華使館共132家,合作舉辦“世界音樂博覽”活動108場。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藝術機構共418家。
國家大劇院製作劇目、駐院團體赴亞洲、歐洲、北美洲、非洲、澳洲的18個國家和地區舉辦演出。
國家大劇院:高雅藝術的引領者與推廣者
周海宏
當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提升之後,精神需求就會隨之成為剛性需求。高雅藝術之所以高雅,就在於,它不僅能給予人們感官享受,更能帶來精神層面的愉悅、心靈的震撼、文化的啟迪、靈魂的昇華。高雅藝術是提升人們“審美心智”發展的最佳途徑之一。“審美心智”是我提出的一個概念,用來表明與審美活動相關的“心智水準”,正如人的理性思維存在着“心智水準”一樣,人在審美活動中存在着思維能力的“心智水準”問題。一個國家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國民“審美心智”水準的影響。提升國民“審美心智”,是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重要任務,這也是推廣高雅藝術的現實意義所在。
劇院是人類感性文明的産物,既是城市文化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城市文化生活水準的標誌,更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着國民“審美心智”的發展。國家大劇院十年來做的最不容易的一件事,就是始終以高品質、高水準的高雅藝術引領國民的審美趣味,提升受眾的“審美心智”。由於國家大劇院的平臺與影響力,世界級的名家名團紛紛到訪,把中外最好的藝術聚集到首都北京,輻射至全國。十年來,北京的文化生活水準因為有了國家大劇院而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正是因為國家大劇院在過去十年間守住了高雅藝術演出的底線,首都市民領略到了高雅藝術的魅力,使北京這座城市漸漸擁有了世界一流的文化藝術水準的面貌。十年來,國家大劇院作為國家級文化機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業績、堪稱奇跡的行業成就,這是與其始終秉持科學發展理念,堅守藝術品質,遵循國家文化戰略發展要求,把握市場規律,特別是與政治家的眼光與智慧、藝術家的敏銳與品位,企業家的務實與傑出的運營能力分不開的。國家大劇院這艘藝術航母已經成為全國劇院的辦院標桿與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堅定了文化産業工作者堅守高雅藝術追求的信心。
多年來,“嚴肅”“高雅”這些令人敬而遠之的字眼,把很多人擋在了高雅藝術的大門之外。在如何既保持藝術水準的標桿,又同時做好普及工作的問題上,國家大劇院很好地完成了這個難題性任務,在敞開高雅藝術之門,大力推廣普及高雅藝術,擴大高雅藝術受眾群體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近十年來,我也把自己大多數在北京的音樂普及講座放在了國家大劇院,吸引了大量我的講座聽眾走進大劇院,享受高雅藝術,成為國家大劇院的忠實粉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劇院舉行的大量針對孩子的高雅藝術推廣活動,為高雅藝術培養了未來的愛好者;還有每年舉辦的“春華秋實”活動,把中國的高等音樂院校凝聚到大劇院周圍,讓未來的音樂家在成長階段與大劇院建立情感紐帶;以及種類豐富的藝術進校園活動等等……這些舉措都十分具有戰略眼光。
很多人誤以為高雅音樂之所以小眾是因為價格過高,事實並非如此,與吃飯、洗澡、美容、歌星演唱會及體育比賽相比,高雅音樂會的價格問題並不突出。人們不去聽高雅音樂的根本原因不是經濟問題,而是藝術生活還沒有進入市民的剛需。北京市大約有2千多萬人口,每人每年聽一場音樂會,每天就需要6萬多個座位,北京市的文化藝術市場潛力遠遠沒有挖掘出來,現有的演出資源難以滿足北京市民精神需求。國家大劇院堅持以滴灌式的藝術普及教育,在將高雅藝術逐漸引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使之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方面功不可沒。
國家大劇院是首都建築地標,更是文化地標,它的存在,引領着北京逐漸成為一座世界一流的文化藝術之城。如今,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的世界級高品質演出令人目不暇接,帶給人們極大的藝術滿足感和幸福感。十年來,國家大劇院作為藝術旗幟、文化標桿,既是有凝聚力的藝術吸鐵石,更是有輻射力的藝術能量場,將世界各地的優秀演出吸引到北京,將藝術與文化能量輻射至全國。
祝願國家大劇院越辦越好。(韓軒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