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標題-1.jpg.jpg
原標題:名家雲集的通州百年學府
大運河北端起點的通州城,距京城官道不過40里,水陸漕運四通八達。康熙年間就在城內東北隅設置試院,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擴建為貢院,順天府所轄24州、縣應試合格的考生,都要到這裡參加府試、院試。院試得中的秀才,才能鄉試舉人,再會試、殿試進士。每逢考期,運河碼頭千帆競渡、絡繹不絕,各地考生及文人墨客紛至遝來,接踵而至。出售文房四寶、詩文書籍的商店,以及旅館貨棧、歌肆酒樓應運而生,從此造就了繁榮昌盛的通州商業經濟和深厚濃郁的文化底蘊。
廢除科舉考試後,順天府改為京兆地方,貢院建成京兆女子師範學校的附屬小學。這所師範學校雖多次更名,但從清末延續至今,成為通州運河文化一朵聞名遐邇的瑰艷之花。
女子師範建校要追溯到1915年,京兆尹公署委派尚伯良到通縣,在原清朝溫水道舊署創辦京兆女子師範講習所。尚伯良博學多能,以尊重解放婦女的胸襟,多方求援拼湊,甚至變賣家産,於1918年將師範講習所擴建為京兆女子師範學校。《京兆公報》曾稱其“任職有年,苦心經營”。他不僅親自授課,還延攬社會名士來校任教,其中就有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生楊秀峰。
楊秀峰1925-1928年在京兆師範學校任史地教師。“五卅”運動時,曾組織帶領學生上街游行宣傳。1929年公費赴法國留學前,還回校看望在校師生併合影留念。“七七事變”後,楊秀峰投筆從戎,開闢冀西抗日根據地,擔任冀南行署主任。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河北省政府主席、教育部長、高教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女子師範學校多次改名,歷經坎坷,直至1958年遷入現在的通縣中山大街50號,沿襲了原址河北省立通縣師範學校的校名,開始男女兼收、同班授業。
原址的河北省立通縣師範學校,俗稱通縣“男師”,建校比“女師”還要早10年。1905年清順天府在通縣敦化堂和法華庵兩個相鄰的廟宇基址上,創辦東路廳中學,設有師範班。1909年改稱東路廳師範學堂,1914年改名京兆第三中學,實為師範編制。1920年,順天府西路廳師範從盧溝橋遷入通州,與京兆三中合併為京兆師範學校。
順天府西路廳師範校址是緊鄰盧溝橋的岱王廟,後因進駐29軍某營,即與該軍“大刀突擊隊”聯繫在一起而始為人知。那裏原本是宛平縣高等小學堂、中學堂,1909年改為順天府西路師範,兩年後改稱京兆師範學校,校長就是後來在通縣創辦“女師”的尚伯良。故事老人孫敬修,是該校第三屆的學生。他曾回憶岱王廟的校舍情況:“廟裏的大殿當禮堂”,“兩邊配殿裏的泥像倒是全拆了,當學生宿舍”。還回憶在“五四”運動中,他與全校同學一起上街游行,受到長辛店工人的歡迎,和他們一起高呼口號,還給他們送水。
1925年,張中行自香河縣考入合併後的京兆師範學校,編在第十二班,並被同學推舉為圖書管理員。晚年他回到母校,在昔日圖書館前拍照留念。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擺脫了強加給他的《青春之歌》中“余永澤”的陰影,以八十歲高齡登上文壇,颳起一股張中行旋風。先後有《負暄瑣話》《流年碎影》等數百萬字的著作問世,成為二十世紀學識淵博、融貫今古的文化老人之一。
1928年,京兆師範學校改名河北省立第十師範學校,1933年改稱河北省立通縣師範學校,1958年併入承德師專。“女師”遷入後,校名一直沿用到1961年,河北省把學校移交北京市,從此定名北京通縣師範學校。
通縣師範學校聲名遠播,與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南洋公學師範院同列為我國歷史最悠久的三大師範學堂之一。百年通師培養學生數以萬計,為京津冀一帶基礎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曾任中國作家出版社社長的作家從維熙、第四代電影代表人物的導演張暖忻等諸多著名人士,成為學校和校友的光榮與驕傲。
通縣師範師資雄厚、名家雲集,他們大都畢業於清華、北大、北師大等名校,功底深厚,知識淵博。生物特級教師祁乃成出版專業著作幾十種,蜚聲生物教育界。登門面請郭沫若題寫“北京通縣師範學校”校名的語文教師張同吾,後來成為著名詩歌評論家、中國詩歌學會秘書長。教師中的佼佼者應屬歐陽中石,1954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即任教於通縣師範學校,直到“文革”中調離。1993年在首都師範大學主持書法教育博士點,建立起我國第一個高等院校完整的書法教育體系。他治學博涉多優,著述覆蓋國學、邏輯、戲曲、詩詞、音韻、繪畫、書法,並對京劇“奚派”藝術的研究和完善做出重要貢獻。
改革開放之後,通縣師範學校與北京第三師範學校合併,建成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開啟了師範教育事業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