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標題-1.jpg.jpg
原標題:北京動物園裏的堂塔樓碑
暢觀樓
宋教仁紀念塔遺址碑
“彭楊黃張四烈士墓遺址”碑
鬯春堂
我有很多年都沒怎麼逛公園了,今年買了一張公園年票,想閒來無事時去公園隨便轉轉,這天我來到了至少十幾年都沒有來過的北京動物園。原來一直以為動物園就是孩子們的天堂,孩子最喜歡觀看各種各類的珍禽異獸,一定是大呼小叫,熱鬧無比。但當我無意間走到偏僻的公園西邊時,讓我感到一陣陣的詫異和茫然,在這寂靜的西邊居然有很多重要的歷史遺跡,不知道是不是鮮為人知,反正我是一點兒都不知道。這些歷史遺跡表明這裡曾經和中國近代史上資産階級民主革命中的許多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有密切的關係,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值得回顧與研究。那天時間有些晚了,匆匆看過就走了,過了些日子,我又去了第二次。這次我從北京動物園的西南門徑直進去,一路向北,在一棵樹枝葉碩大的梧桐樹處向西走,看到“清農事試驗場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識之後就看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鬯春堂。
一、鬯春堂——國民黨主要籌建人宋教仁的居住地
鬯春堂好像處於空置狀態,堂前沒有任何標牌文字説明,大門緊鎖,不可以進去參觀。我趴窗戶往裏看看,黑黢黢的,什麼也看不見,只好拿着相機從不同的角度來回端詳拍照鬯春堂的建築。鬯春堂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古典殿堂,灰色筒瓦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面回廊,前出廊後出廈,房屋四壁裝有玻璃窗,周圍的回廊有24根立柱。因其屋頂結構係由三個房脊相連而成,故而也被稱作“三卷”,是傳統三卷勾連搭式屋頂。鬯春堂的四週以峰石為垣,這些假山石秀潤奇峭錯落有致,造型很漂亮,假山之外茂林修竹掩映四圍,環境非常幽靜。鬯春堂的“鬯”字我還真不認識,請教了正在大殿周圍空地上打太極拳和踢毽子進行鍛煉的老年人,知道了鬯(chàng)與“暢”同音同義。鬯春堂屬繼園舊址,為光緒籌辦農事試驗場而建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996年附近起火被燒燬,現在的鬯春堂為1998年復建。
鬯春堂最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於國民黨的主要籌建人宋教仁在1912年3月出任中華民國第一屆內閣農林總長和辭職後的4月至12月期間一直住在“農事試驗場”的鬯春堂,並經常在鬯春堂開會會客,為推行資産階級革命開展大量活動。
鬯春堂後墻往北有個豁口,像一座小門,豁口兩邊有兩塊對稱的假山石,中間的臺基上有一塊很漂亮的白色假山石,應該是一塊玲瓏石,豁口正對着的就是宋教仁紀念塔遺址碑。
二、默默佇立的宋教仁紀念塔遺址碑
宋教仁紀念塔遺址碑是一座非常矮小的梯形石碑,它立於殘存基座之上,碑身大約只有1米高,孤零零地立在一片清幽靜謐的柏樹林中,一點兒也不起眼。石碑的正面刻着描金字“宋教仁紀念塔遺址”,石碑的背面刻有簡短的碑文,字跡很小,且不十分清晰,經過反覆仔細辨認,得知碑文如下:“宋教仁1882-1913年,湖南省桃源縣人。一九一二年任民國第一屆內閣農林總長。住‘農事試驗場’鬯春堂,年底離開。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日,在上海車站遇刺,身亡。一九一六年,在此建宋教仁紀念塔。原紀念塔毀於一九六七年間。”碑文一共四句話,簡言宋教仁的四件事,最後標明“二零零九年十一月”,沒有修築的落款,也沒有註明此碑由何人所重立。
宋教仁何許人也?這個名字有些人並不是那麼熟悉,相關資料是這樣記載的:宋教仁是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制的政治家,他在發揚資産階級革命思想,領導推翻帝制的武裝鬥爭,草擬資本主義憲政綱領,以議會方式反對袁世凱專制等方面的業績,與黃興、孫中山並稱。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時,被孫中山任命為法制院院長,憑藉日本政法大學科班出身的留學經歷,以及多年對西方政治體制的研究,他親自撰寫了一部憲法草案,即《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法》。1913年3月宋教仁獲選國民政府總理,同年3月20日晚10時,宋教仁準備經上海返回北京時,在上海火車站遇刺,傷重不治,於3月22日凌晨在醫院去世,終年31歲。孫中山撰輓聯:“做公民保障,誰非後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刺殺宋教仁的兇手抓住了,至於誰是真正的幕後黑手,一直沒有直接證據確定,所以它至今還是一個謎。為紀念宋教仁,1914年在上海為其建墓,1916年秋在他所居住過的鬯春堂的北面建立了一座2米高的宋教仁紀念塔。上世紀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爆發,因為宋教仁的身份為國民黨元老,其紀念塔被毀。
站在宋教仁紀念塔遺址碑前,思緒繁多,如此重要的歷史人物,聲名為啥不那麼顯赫,於大多數人有些許的陌生與遙遠?掐指算來,1913年宋教仁被刺身亡,1916年建紀念塔到今天已有百年曆史,1967年紀念塔被毀到今天也已有50年,2009年立的遺址碑,到今天也已經有8年之久了,宋教仁紀念塔默默的立在這個地方,好像無人理睬,各種媒體中少有提及,完全無法想像這是近代中國憲政精英的紀念之地。
三、暢觀樓——辛亥革命先驅孫中山的重要活動場所
從宋教仁紀念塔遺址再往北走幾十米,就會看到一座西洋風格的紅磚樓,很是漂亮,這就是暢觀樓。它是慈禧乘船沿長河前往頤和園途中的一個行宮,建成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有百年曆史了。當年的4月和9月,慈禧及光緒曾兩次來這裡小憩。只是當年11月光緒帝和慈禧就先後去世,這座最後的皇家行宮實際上沒有正式使用過。據説,暢觀樓由法國建築師設計,是目前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歐式建築。
暢觀樓造型別致,樓高兩層,紅磚墻體,周圍有深外廊,外墻上有精美磚雕花飾。暢觀樓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樓的正面為七開間,兩邊分別三開間帶外廊。正面中間有一凸出帶廊柱的雨篷,廊柱為白色科林斯柱式,柱頭有美麗的花葉雕飾。雨篷的頂部為二層室外平臺,設有歐式的花瓶石雕欄杆。中間樓頂部立置七座葫蘆形寶瓶飾物,大門作柱式門廊和拱券。樓正門上方懸挂琺瑯鑲嵌的慈禧賜名匾額“暢觀樓”,暢觀樓三字是慈禧從乾隆御筆手書的文字中選出的。大門兩側有楹聯:池禦迓龍旌矞雲成幄;軒窗騫象緯方旭揚暉。
暢觀樓南側有漢白玉石橋一座,名南熏橋,橋東西兩側有一對鎏金銅獸,東為銅獅,西為銅犼,為清代北京地區銅鑄之珍品,相傳為圓明園故物。犼是上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説中的一種神獸,“犼”是麒麟的祖宗。
暢觀樓的歷史意義在於這裡曾是辛亥革命先驅孫中山的重要活動場所,1912年8月29日、31日,9月1日,孫中山先生三次在暢觀樓居住,參加廣東公會、全國鐵路協會、郵政協會、北京參議院及軍警界為其舉行的歡迎會,併發表演説,合影留念。
與鬯春堂大門緊鎖不同的是,塵封幾十年的暢觀樓於2015年10月向公眾開放,目前一層正在舉辦展覽,共有兩個展區,東側展區為《動物園的起源與發展史》,西側展區為《北京動物園發展史》。在展區中央,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長4米、寬2米,110歲的農事試驗場的“四爪龍旗”場旗,應是這裡的鎮館之寶。這面龍旗製作於清末,作為農事試驗場的場旗,曾長期懸挂在園子的正南門。進入展廳不僅可以觀看展覽,也可以觀賞到暢觀樓富麗堂皇的內部格局和裝飾,但二樓還沒有開放。
四、為反對清朝復辟制度而獻身的“彭楊黃張四烈士墓遺址”碑
“彭楊黃張四烈士墓遺址”碑在薈芳軒南側,水禽湖東側的松林中,碑的正面向北,背面碑文為烈士生平簡介,內容如下:“四烈士墓”是辛亥革命時期為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統治而犧牲的革命黨人彭家珍、楊禹昌、黃芝萌、張先培之墓。彭家珍,蜀金堂人,年二十五,清陸軍士官,西元1912年1月26日因行刺阻撓清帝遜位之頑固派良弼不幸捐軀,後為孫中山先生追授大將軍銜。楊禹昌,蜀資州人,年二十八,清陸軍學校教習;黃芝萌(黃之盟),黔貴定人,年二十三,清陸軍測繪學堂畢業生;張先培,黔貴陽人,年二十四,清貴胄陸軍生。西元1912年1月16日楊黃張及同仁謀刺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未遂被捕遇難。同年8月6日,彭楊黃張遺骸合冢於此,建“四烈士墓”。1966年8月21日該墓被毀。為緬懷英烈,1990年7月10日在舊墓遺址建立此碑,以供憑吊。
四烈士犧牲時的年齡都是二十多歲,其精神可歌可泣,應該永遠銘記。但悲哀的是與宋教仁紀念塔一樣,四烈士墓在1966年“文革”中被紅衛兵砸毀了,墳冢被夷為平地,墓碑已不復存在。現在的遺址碑是應四烈士後代的要求,1990年在原址上建的四烈士墓憑吊碑。
一堂一塔一樓一碑,鐫刻有多少歲月滄桑。(高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