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標題-1.jpg.jpg
原標題:天壇簡易樓的“極簡”生活
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嚴謹的建築佈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緻、最美麗的古建築群,它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原本設有兩重壇墻,內壇墻和外壇墻將整個天壇分割為“回”字形,但從20世紀初開始,一些單位就陸續佔據了外壇,使得古老的“回”字形格局被打破。
簡易樓如今已經在都市漸漸消失,雖然偶爾在一些城市的角落還能夠見到,但基本已經塵封在記憶中。説到天壇周邊的簡易樓,它是北京核心城區最大規模的簡易樓群,這些簡易樓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部分樓房已超期使用30餘年。很多老人在天壇附近的簡易樓住了大半輩子,站在樓道窗口,大半個天壇盡收眼底。古柏參天、紅墻金瓦,肅穆莊嚴的皇家建築近在咫尺,伴着孩子們長大,也伴着自己慢慢老去。在這片不算古老的樓群即將消失的時候,我在這裡行走,一點一滴地行走,聽到、見到了很多老人的故事……
簡易樓顧名思義,就是“簡陋”,幾家住戶共用廚房或者廁所,也叫筒子樓,一層樓裏面十幾戶人家都是常有的事情,一家挨着一家。本來完美的樓房擠進這麼多人家,密密麻麻,猶如蟻穴,裏裏外外住滿一家家人,甚至客廳也改造成臥室住上人,人口數量龐大。
説天壇南側的歷史,還得説1948年12月18日,當時的傅作義決定在永定門以東、天壇南部外壇舊林場,介於內外壇墻及南部東西壇墻之間,修建佔地達440畝的天壇機場,所佔區域東西長、南北狹,飛機跑道為東西向。為修建機場扒毀南壇墻200余米,炸毀明代所建石牌坊兩座,僅按天壇舊有樹木數量估計,約毀松柏樹1500株,雜樹500株。因為歷史原因,機場後來也沒有建成。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北京的城市規劃中天壇的周邊是綠地,但是由於財力有限,一直沒有實施。不久,天壇西邊內墻與外墻之間的地方被原衛生部藥監局、北京市衛生局、原崇文區衛生局佔用,建起原衛生部藥檢所、天壇醫院、原衛生部出版社和印刷廠等,還有從錫拉衚同遷移來的北京市口腔醫院等。
從上世紀60年代這裡建起職工宿舍樓,包括天壇西裏、康復南裏統稱天壇西裏。1958年大煉鋼鐵時期,在天壇南邊內墻與外墻之間搭起了幾十座“煉鋼爐”。1965年中央決定在北京修建地鐵,這裡成為北京市地鐵工程局的材料庫,還搭建了上百間平房職工宿舍。在1968年以後的兩年時間裏,這裡蓋起很多棟簡易樓,現在叫天壇南裏中區和東區,就是在1948年年底傅作義修建的天壇機場空地上興建的,率先蓋的是18棟“地鐵宿舍樓”。
1968年北京修建地鐵,大量鐵路建設者從全國各地雲集到北京,為了安置地鐵建設者的家屬,原地鐵工程局在天壇南、護城河北側,原來堆放挖掘地鐵土方的地方,利用短短的半年時間,蓋起簡易樓,附近居民叫地鐵宿舍樓。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大地震,地震後考慮到簡易樓抗震差,鐵道兵15師緊急對樓房進行了加固。所謂加固,就是使用鋼筋,將樓房貫通後將兩端固定。
1976年唐山大地震發生後,居民們紛紛在樓前空地搭建起了地震棚,後來,地震警報解除,居民逐步將地震棚建成了住房。特別是一樓的住戶,私自把窗戶拆改成門口,將違章房與住房連接為一體……簡易樓群裏鱗次櫛比私搭的房子,讓走進去的人猶如走進迷宮,有的向陽的正房還好些,一些位置比較偏的房子,樓道裏需要常年開燈才能夠看清楚人,臨近路邊的房間則天天聽着車水馬龍也需要保持泰山壓頂處變不驚的狀態。
簡易樓的電線拉得猶如蜘蛛網,而下水道等也是胡亂挖的,每家隨着人口的增長,也在不斷搭建着房子……樓道十分狹窄,再加上都堆放雜物,開始比較寬的樓道,越來越窄。走廊兩側,電線的高度高於房門,胡亂地裹在一起,雖然沒有着過火,但是怎麼看這些電線感覺危險。現在電錶換成了每戶一個,有的電線是住戶自己拉過去的,電線、網線等盤結在一起。
一晃就是幾十年過去,這片老樓,風雨飄搖。很長一段時間,一家幾代人都擠在20多平方米,甚至更小的一間小房子裏生活,也是很常見的事情。一般是裏屋一個大床,床底下能拉出一張床墊,外面有沙發,也有棉墊子,但有了兒媳、孫子、孫女,住就是大問題。在樓下閒置的地方,悄悄搭建小屋就是常見的事情。
住得擠是一方面,洗衣、做飯、上廁所、洗澡……這些生活上的瑣事不知給人添了多少麻煩。由於廁所是幾家共用,廚房這兩平方米多一點的面積要滿足做飯、洗澡兩大功能。年長的一代人介紹,廚房墻面一側的小架子上擺着洗浴用的沐浴露、香皂,下面就是切菜的案板。要洗澡先得把案板挪開,有時候剛做完飯,洗個澡出來,全身都是油煙味兒。
簡易樓裏住着五湖四海來的人家,除了房子之外,還搭建了各種臨時房子和窩棚、廚房、煤池子等,雜亂不堪,但簡易樓的一草一木、風俗人情都裝載在孩子童年無知、天真的故事裏……風一吹就悠悠地飄蕩起來,每個單元的門口都種着五顏六色不知名的小花。
簡易樓公用的自來水龍頭,通常都是壘一個水泥池子,水龍頭從頭到腳被裹起來,是怕使用損壞和冬天裏凍壞了。冬天的時候水龍頭經常在大早晨被凍上,擰不開水,需要用開水燙下,然後才能夠淌出水。
夏天的夜晚,簡易樓裏的人都會出來乘涼,在樓下的大樹下擠來擠去,大的抱着小的,少的靠着老的。當初小孩子都很煩,認為這乘涼越乘越熱,還乘個什麼涼?老奶奶看出孩子的心思,便用大蒲扇幫孩子們扇着,教孩子看星星……
簡易樓的記憶好似炊煙,短短暫暫出現,又匆匆忙忙飄散。若干年後,大家都搬家離開了這裡,真所謂“人去樓空”。在外面偶然遇到,會有一種説不出的親近感,你家搬到哪了,你爸爸媽媽身體都好吧……(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