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條柵欄鎖京城 八抬大轎顯王爺

日期:2017-06-22 10:2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未標題-1.jpg.jpg
  • 未標題-1.jpg.jpg

  原標題:“千條柵欄鎖京城 八抬大轎顯王爺”

  從明代中葉起,北京城區的街頭巷尾就設立起大大小小的眾多柵欄,這些柵欄隨着鐘樓、鼓樓發出的報時信號,晨啟夜閉,實行“夜禁”,目的是防止夜間有非法活動。由於在京的文武大員們要“五更早朝”,所以柵欄半夜就要“晨啟”或“專啟”。

  清代北京內城旗與旗之間都設柵欄以明“界責”,所以內城之中竟然設立了一千多道大小柵欄。這些柵欄都由八旗官兵負責把守,按時關啟,直到同治年間才逐漸名存實亡。北京外城由五城巡城御史和兵馬司分轄,劃分為五城十坊之地,城與城、坊與坊之間也同樣立了柵欄以明“界責”。這些柵欄由兵馬司“專司啟閉”,同、光之際,也大多名存實亡。

  一些主要的商業區,如大柵欄、珠寶市等地由商會出資在街頭巷尾建有柵欄,雇鏢局把守,並按時啟閉,目的是保護本地區商人的利益。大柵欄衚同就是由於衚同口有個大鐵柵欄而得名的,這個柵欄直到1922年還是由會友鏢局把守,夜閉晨啟,所以老北京的居民對這個柵欄有很深的印象。道、鹹以後,外城的商業、娛樂活動早已衝破了“夜禁”,所以柵欄的啟閉都以“散戲”為依據,或是發生非常情況時才關閉。

  “千條柵欄鎖京城”,給居民們的生活確實帶來了許多不便,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交通、運輸、商業活動、娛樂活動的發展。即使在統治階級內部,也有人認為設置柵欄是“大可不必”,因為碰上“有來頭的”駕到,柵欄就得“專啟”。北京城區有來頭的人又太多,當官的有權,經商的有錢,有權能發號施令,“有錢能使鬼推磨”,焉有打不開小小柵欄之理,只苦了早出夜歸的小商小販們。

  不過柵欄在北京歷史上也發生過“積極”的作用,1912年“北京兵變”、1917年“張勳復辟”時,北京城區都發生了大動亂,散兵游勇到處搶劫、縱火,由於大柵欄、珠寶市一帶的柵欄猶存,並由會友鏢局把守,鏢師們聞變即關閉了柵欄,封鎖了路口。幾桿毛瑟槍、兩把盒子炮居然擋住了亂兵,成功地保障了柵欄內的安全,受益的固然是商人,可是居民們也免受了劫掠。

  俗話説:“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和尚在京如何,姑且不論,但京官只有出京之後,才能講排場,耍威風。北京城中,大小官員都懂得韜晦之道,言談舉止都比較收斂,很少有在街上耍官威的。原因是北京城內的官太多了。官小的沒有耍威風的份;官大的,相互之間鉗制,多少有些顧忌。況且北京城中居住着眾多的王公勳戚、宗室、覺羅,這些人可不是好惹的,再威風的官,見了他們也要禮讓三分。可是,京官一旦出京,在外官的心目中不是奉旨明察,也是受命暗訪,總之,是皇上身邊的人,不敢不敬。所以京官出京後自然也就威風得多。

  軍機大臣、六部、九卿、都察院的堂官要進宮早朝;郎中、主事等司官也要“上衙門”。這些官員上路時,均無儀仗,更不能鳴鑼開道,只有所乘坐的騾車能顯示出等級。清代的“民車”幛呢(車棚)都是青(黑)色、藍色的材料。官車才準用紅、綠二色,京堂以上幛呢用紅氈,三品以下官員的幛呢用綠氈以示區別,絕對不能僭越,否則以違制論處。

  親王、郡王出行,乘坐八抬大轎,前有引馬,後有頂馬。愛擺威風的,轎子四角有4名王府侍衛扶轎桿子。到了清末,王爺們也開化了,不再乘轎,改乘騾車。為了以示區分,飾以黃氈幛呢。兩名車把式不準跨坐車轅,而是在車轅兩側步行,“車疾行,人則健步若飛。故名之曰‘雙飛燕’。世人見之,則知其為府第之車”。京城之中的王公貴戚、文武官員出行時的官威也就如此而已。所以老百姓得出一個結論:“要擺威風,先出京城”。

  可是北京城中也有出行時很威風的京官。

  劉秀未當上東漢皇帝時,就説過:“做官要做執金吾,娶妻要娶陰麗華。”原因是執金吾出行時最威風,陰小姐長得最漂亮。清代的步軍統領在職掌上和執金吾相近。步軍統領的全銜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簡稱為九門提督或步軍統領。其主要職責是負責北京地區的防務和治安,確保皇上的安全,所以大多由近支王公擔當這一要職。當時北京主要街道上都設有“兵堆子”,用現代術語來説,“兵堆子”就是治安部隊的哨所。“兵堆子”相距不遠,彼此之間“哨呼”可達。步軍統領的衙署在後門橋畔的帽兒衚同。統領出巡,雖是例行公事,可因為是“奉旨”,所以異常威風,三百餘鐵騎,前呼後擁。“導馬”一齣帽兒衚同,“兵堆子”就發出“哨呼”,沿途的治安部隊一律列隊恭候大駕。一路之上,鐵騎賓士,號角長鳴,軍旗招展,大有“姜太公到此,諸神退位”之勢,任何人都得趕快回避,和親王相遇也不例外,親王照樣得避轎讓道。

  咸豐皇帝的五弟受封為敦親王,這位性格怪僻、又窮又橫的王爺常常恃酒使性,鬧起脾氣來慈禧也得讓他三分。一天,這位親王和步軍統領路遇,按例應避轎讓道。可是三百餘匹鐵騎馳過時蹚起的塵土迷了這位王爺的眼,氣惱之下進宮面見西太后,非要當步軍統領不可。慈禧不允,他竟躺在宮中不起來,老佛爺只好息事寧人,讓他當了步軍統領。這位王爺上任後,興衝衝地去巡街,不料回府後立刻上奏辭去步軍統領之職。家人阻止説:“剛弄到的兼差,幹嘛又辭去?”這位王爺怒罵到:“步軍統領這個差事可不是人幹的,巡街時前後都是馬隊蹚土,把我夾在中間吃土,渾身上下像個土賊,要是再幹下去,到了伏天,一身汗再加上一身土,非和泥不可,我還要老命哪。”辭呈遞上去後,老佛爺當然照准,於是留下了“一日提督”的笑話。

  19世紀時,北京有“內八旗,外五城”之説。“內八旗”是指內城由八旗都統分管,“外五城”是指外城由五城巡城御史分治。外城之地劃分為十坊(坊相當於今天的街道),每位巡城御史管轄兩坊。皇上由都察院的科、道官員(中層幹部)中簡派巡城御史,是一年更換一次的“差”。都察院是全國最高的監察機關,巡城御史是皇上親遣,當然是行“代天巡守”之責了。巡城御史的轄區不大,品級不高,可是權力極大,既行使監察權又行使行政權,並管轄屬下的兵馬司,所以出行時八面威風,一路之上鳴鑼開道。儀仗前是兩根紅漆木棍,是皇上所敕,遇有違制之事,不論何人(官、軍、民)均可先行責打,再行發落或遣送有關機關處理。紅漆木棍後是四面肅靜回避牌和官銜牌,然後是40名捕快簇擁着一頂綠呢四抬大官轎,轎後是60名兵馬司的練勇,如路遇不法之徒或違制之行,立即拿辦懲治。曾有一名太監乘坐紅幛呢官騾車招搖過市,恰巧和巡城御史相遇,這位御史立即喝令捕快班將其揪下車來用紅漆木棍責打一頓,並把所乘之車當場燒燬,然後把這名違制的太監遣送內務府處理。史書上留下了一段“鐵面御史燒車”的記載。(方彪)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