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倣膳與滿漢席

日期:2017-03-23 09:1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未標題-1.jpg.jpg
  • 未標題-1.jpg.jpg

  原標題:北海倣膳與滿漢席

北海倣膳

北海倣膳

  2016年4月,倣膳飯莊又遷回北海北岸。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故宮,北海於1925年對外開放。原在清宮禦膳房菜庫當差的廚工趙潤齋等,於五龍亭東側松坡圖書館旁辦起“倣膳茶莊”,也有史料説叫“倣膳齋”。除茶水外,倣禦膳房製作、經營糕點和菜肴,實際是一個大眾飯館。1956年歸國營,1957年以後更名“倣膳飯莊”,遷到南岸漪瀾堂。1967年至1977年停業。1975年,曾在北海公園南門外平房開設小吃部,只供應肉末燒餅、豌豆黃、蕓豆卷、小窩頭等,當年我去北海滑冰,印象中在這裡買過汽水。到1978年才重新開業,門匾未用老捨得,而是請溥傑老重題。2004年,倣膳飯莊曾約我寫《北海倣膳記》,請我的書法老師賈誠雋先生行楷大書製成大屏,坐落於正廳。賈先生已於七年前故去,不知此屏安在否?記不長,不妨錄如下:

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

  每依北斗,最戀京華。尤雜花繁樹、草茂鶯啼之際,輒至琼島而窺春蔭。登山而小三海,隔岸而看九龍。太液與翠微顧盼,碧波共白塔同暉。亦可繞瀛洲、覽三希,越堆雲積翠,抱素靜心,俯沁泉玉帶,賞雨聽琴。慶霄樓上,遙想八旗勁旅冰場校閱;漪瀾堂前,聯翩域外畫師案幾運斤。十全老人臨湖而釣,煎炙而食,此或乃倣膳之濫觴歟?

  鐘鳴鼎食,膾細肴精,莫過於禦膳。廟堂富埒四海,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庶人自有腹欲,誠哉食大於天攸係民生。游北海不可不去倣膳。夫幽情思古,園中之園飛檐鬥拱、畫棟雕欄,禁苑氣度方領略;海中觀海蘭舸綠柳、黃瓦紅墻,風光旖旎而披襟。八十年來名播宇內,貫耳如雷。燕臺景誦有八,倣膳佳肴多四,更有滿漢全席鋪張揚厲,食供三日;亦奇豆黃蕓卷取自閭巷,叩齒余香。

  嗟夫!倉廩足而衣食暖,國家定而百姓安。昔者倣膳幾經凋敝,蓋因如此也。聞韶之後,豈忘墨面蒿萊;河山無異,珍重人心思定。倘天下人皆能聞香而入,遇膳而食,不亦樂乎?

  因體裁之限,有些句子頗需註釋。“慶霄樓”一句指當年乾隆皇帝於此校閱八旗士卒,一律穿冰鞋,或登冰車,列隊表演,目的是強化八旗健兒的尚武精神。慶霄樓位於琼島之西,離倣膳不遠。“漪瀾堂”即倣膳所在地,乾隆很喜歡這裡,多次詩咏:“勝跡遙思琼島蔭,每因余遐一登臨”、“湖堂北向號漪瀾,太液秋風正好看”;乾隆常於此賜宴文臣,吟句聯詩,這在《乾隆禦制詩》集中頗可覓見。閒暇時,乾隆常臨湖垂釣,釣上的魚令制膳人員就地煎炙。陪侍的大臣們也常常會得到品嘗的“殊榮”。當年西洋畫家郎世寧、蔣友仁等也曾於此被“賜宴”。

  “景誦有八”、“佳肴多四”,燕京八景最有詩情畫意的是“琼島春蔭”,去倣膳必經此地,進倚晴樓門洞,過臨水游廊用不了幾步即到。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如果去倣膳用“膳”,先讀一讀乾隆的御筆“琼島春蔭碑”上的詩文,也是很有意思的。乾隆好大喜功,畢生以“十全武功”自詡。當年他撰有《十全武功記》,又自號“十全老人”,可見他頗以此自鳴得意。但“琼島春蔭碑”上的這通詩文卻表達了他的重農思想,“民以食為天”還是硬道理。

  “佳肴多四”是指倣膳的鎮堂名菜——宮廷“四抓”(抓炒腰花、抓炒裏脊、抓炒魚片、抓炒大蝦)、四酥(酥魚、酥肉、酥雞、酥海菜)、“四醬”(炒黃瓜醬、炒胡蘿蔔醬、炒榛子醬、炒豌豆醬),這“四抓”、“四酥”等過去深藏禦膳房中,形成了與眾多菜係迥然不同的清廷風味。

  滿漢全席一直存疑,形成時間至今也無法確證,但清代奢靡之風由乾隆始,“康乾盛世”實際也是由興而衰。如乾隆一次南巡為備禦膳之需,僅馱載茶膳房用具就需八百頭左右的駱駝,隨帶茶房乳牛75頭,膳房用羊1000頭,還不算往返各地備用的無法統計的山珍海味、水陸八珍。我去過曲阜孔府,那裏陳列有一套銀質食具,其名稱“滿漢宴·銀質點銅錫倣古象形水火食具”,共計404件,可上196道菜,鐫記“辛卯年”,查應為乾隆三十六年(西元1771年)。據説國內僅此一套。為何孔府有一套?傳説是乾隆為女兒嫁給孔府72代孫衍聖公孔憲培的陪嫁品。76代衍聖公孔令貽之女孔德懋口述《孔府內宅軼事》亦曾談及。乾隆與皇后巡視過孔府,但食具是否為陪嫁,則待考證。由此證明“滿漢宴”確實存在。但這套食具是否使用過,也未見準確記載。乾隆時文人李斛所著《揚州畫舫錄》卷四載“滿漢席”功能表,與後來各地民間所傳大同小異。但該書註明是“以備六司百官食次”。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則説,江浙流行“滿漢席”是供“新親到府,上司入境”。總之,可見“滿漢席”並非皇帝禦膳,而是供官場宴席之用。

  清宮廷大宴是否用“滿漢全席”?無確切記載。若按清宮禦膳房“膳底檔”所載,皇帝個人禦膳並非如民間傳説,菜品一般僅二十種左右。節儉的道光皇帝每餐不超過五種。唯慈禧驕奢,動輒近百種。大宴盛行於乾隆年間,以後則少見。據説,至1991年統計,倣膳已舉辦過400余席。當然,除了“鋪張揚厲”的滿漢宴,像蕓豆卷、豌豆黃、小窩頭等都來自民間,被清宮發現,連人帶物,召入宮中,成為禦膳房的一部分。由此可見,清代宮廷菜肴本身有滿、蒙等少數民族特點,又融匯漢族菜肴的南味北炒、民間小吃,集各家之長而自成體系,故稱之為“清宮風味”。

  但倣膳最出名的還是倣清宮禦膳房的點心,開業後不僅《晶報》等即予以介紹,一些文人品嘗後也大加題咏,稱讚有加。如豌豆黃,必用京東“四眼井”産白豌豆,製作工藝繁雜且一絲不茍。這種在明代就有的食品,被清宮入膳,再傳入民間久盛不衰,是實至名歸的,故《燕都小食雜咏》詩:“人來食物屬燕京,豌豆黃兒久著名。紅棗都嵌金屑裏,十文一塊買黃琼”,何其生動有趣。又如菱角糕,著名文人夏仁虎有《舊京秋詞》咏之:“菱糕切玉秫黃窩,午膳居然玉食羅。飯飽湖濱同啜茗,夕陽明處見殘荷”(《北京風俗雜咏續編》),何其詩意盎然。

  倣膳在京城名氣很大,很多名人都去過,不可勝數。比如魯迅先生就去過漪瀾堂啜茗品食。漪瀾堂店去堂空,是不是恢復原貌以供游覽?有興趣的人不妨先讀一讀已故朱家溍老先生的《故宮退食錄》,其中有篇《漪瀾堂內的陳設》,可以大長知識。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