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公園的五座亭子

日期:2017-03-09 08:5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未標題-1.jpg.jpg
  • 未標題-1.jpg.jpg

  原標題:景山公園的五座亭子

  景山公園與故宮神武門隔街相望,很多人在游覽故宮後會直接登上景山,為的是站在峰頂萬春亭的四週俯瞰宏偉壯麗的京城美景。向南重賞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北眺與中軸線一脈相承的鐘鼓樓,並隱約可見被人們戲稱為“大釘子”的奧運塔,西觀同是皇家禦苑北海的白塔和作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的地標性建築,長安街上的璀璨明珠——國家大劇院,東望精巧美妙的故宮角樓與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正是“江山無限景,都取一亭中”。

  景山為元、明、清三代禦園,有800年的歷史,是元明清三代都城中軸線上的中心。它在紫禁城的北邊,是紫禁城的陪襯建築。古代建築講風水,要前水後山,沒有山水也要人工造山水,景山就是人工造成的山。據史書記載,景山高度為14.7丈,按1清尺等於0.32米計為47.04米,是明清北京城的最高點。在600多年前的元代,這裡還只是一個低矮的小土丘。明代修建紫禁城時,小土丘成了堆放煤炭的地方,於是便有了“煤山”的俗稱。明永樂年間,開挖故宮護城河時,泥土全部堆積於此,小土丘終成大山,於是又有了“萬歲山”的威名。“景山”之名是清初由順治帝確立的,“景”是高大的意思,景字由日和京組成,“京”上之“日”即皇帝天子。那時景山還是只有山,沒有亭,到了乾隆年間才在景山的山峰上建了五座觀景亭,使景山的景致更美好。有一首讚頌景山的古詩:“地安門裏繞紅墻,樹影重重映夕陽。玉蝀金鰲橋上望,煤峰聳峙在中央。”

萬春亭

  如果自景山東側登山,西側下山,人們自東向西會依次觀賞到周賞亭、觀妙亭、萬春亭、輯芳亭、富覽亭五座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的美麗亭子。

  周賞亭位於最東側山峰上,孔雀藍琉璃筒瓦頂,紫晶色琉璃瓦剪邊,重檐圓攢尖頂。上檐是重昂七踩鬥拱,下檐是單昂五踩鬥拱,有內外兩圈柱子,內外各8根。

輯芳亭

  觀妙亭位於東起第二座山峰上。翡翠綠琉璃筒瓦頂,黃琉璃筒瓦剪邊,重檐八角攢尖頂。上檐是重昂七踩鬥拱,下檐是單昂五踩鬥拱,有內外兩圈柱子,內外各8根。

  萬春亭位於景山的最高峰,是京城中軸線中心點和制高點。黃琉璃筒瓦頂,綠琉璃筒瓦剪邊,三層重檐,四角攢尖頂,第一層檐是重昂七踩鬥拱,第二層檐和第三層檐是五踩鬥拱;內外兩圈柱子,外層20根,內層12根。

周賞亭

  從萬春亭向西的第一座亭子是輯芳亭,形制與觀妙亭相同。再向下為富覽亭,形制與周賞亭相同,兩兩相對。

  五座亭子並列在景山上,雖高低、色調、造型有所不同,但排列有序,錯落有致,有四個共同的特點。

  第一,五座亭子的規制等級屬於皇家園林中最高的建築級別。五座峰亭均為重檐或三層檐,特別是萬春亭的三層檐的建築很少有,北京地區只有天壇的祈年殿是三層檐,頤和園的佛香閣是四重檐。重檐或三層檐屬皇家園林建築的特點,其級別比單檐建築等級要高,結構更複雜。五座亭子都使用了鬥拱,且為等級較高的五踩鬥拱和七踩鬥拱加重昂。亭頂皆覆蓋有彩色琉璃瓦,以黃、綠、藍為主調,這是帝王專用尊貴之色,顯示了皇家禦苑的地位,體現了皇權象徵的特點。琉璃的使用起到很大的作用,琉璃瓦不僅堅固耐用,且色彩晶瑩美麗,富於裝飾性,配上亭檐下面青藍碧綠色調的彩繪加強了色彩冷暖對比,增加了色彩的立體感,色彩濃艷強烈是皇家園林的風格,顯示出皇家建築的富麗堂皇。

  第二,五座亭子名字中的“賞”“觀”“輯”“覽”都暗含登亭覽勝,觀賞美景之意,景山確為京城觀景之佳地。萬春亭的“萬春”為萬年之意,意味着皇朝韆鞦萬代江山永固。

  第三,五座亭子都不是“空心”的,圍繞亭子內圈的柱子都建有與亭頂形狀相一致的圓形、八角形、方形的屋子。

  第四,五座亭子內圈屋子裏面原來分別供奉着象徵酸、甜、苦、辣、鹹五味神的五尊銅佛像,稱為“五方佛”,老北京習慣稱五味神。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萬春亭中的毗盧遮那佛最大,他們未能搬動,卻砍傷了佛像左臂,其餘四尊被劫走,現在不知藏於何方。萬春亭中佛像後在“文革”中被毀壞。

  景山五座亭子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至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五座亭子都重新進行了修飾油彩,紅柱彩瓦,雕梁畫棟,五顏六色,金碧輝煌,非常漂亮。這些美妙的建築裏蘊含了博大精深的歷史與建築知識,我們在登頂景山最高峰萬春亭的途中可稍稍放慢一下腳步,細細品味每一座亭子中凝結着的古代人們的聰明才智與它的別樣美麗,會另有一番情趣。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