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標題-1.jpg.jpg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西曆,西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2017年的春節是:2017年1月27日。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説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關於春節的傳説故事
春節傳説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食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祐,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説之二:萬年創建曆法説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 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 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作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説:“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説:“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説這就是春節的來歷。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挂上壽星圖,據説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説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説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説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慣。據説,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到府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騷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關於春節的傳統習俗
送財神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説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説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祖
“二十三,祭灶官”,農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又稱小年。按照中國傳統民俗的説法,從這一天起,就開始“過年”了。
“過小年”是進入春節的一個重要標誌。在這一天,中國民間有送灶、祭祖、掃塵等習俗。傳説中,灶官(灶王爺)是負責管理各家灶火的天神,他潛伏在各家的廚房裏,監視一家老小。二十三這天晚間,他騎馬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善惡。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的彙報,決定這一家人來年的吉兇禍福。
由於灶王爺的彙報關係重大,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裏帶來幸福,可保祐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説好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
送灶時,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有的用關東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使它不能亂説話;有的用酒糟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説話。7天之後,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
雖然中國人習慣於將“灶神”尊稱為“灶王爺”,不過早期的灶神卻是位女性。
天津市民俗專家尚潔説,最初的灶神“着紅衣,狀如美女”,是個漂亮的紅衣女郎。後來,又説灶神是崑崙山上的“種火老母之君”,她專門管理人間住宅,記下每家人的善惡,夜半上奏天庭。後世覺得種火老母比紅衣女郎更持重而富有親和力,便漸漸用灶神奶奶取而代之。漢代以後,出現了男灶神,在民間的神祠中,也常有灶王爺與灶王奶奶並肩而坐。但這卻讓後人錯誤地理解為,灶王奶奶是為灶王爺創造的配偶神,而非灶之主神。
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挂影”。天津市民俗專家林希介紹説,小年這天要把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挂在墻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為了除舊迎新,中國民間還有在小年“掃塵”的習俗。掃塵主要是將所有的房間徹底清掃一遍,老百姓稱之為“掃塵”“撣塵”,用乾淨、整潔、亮堂來迎接新年的到來。民俗專家表示,掃塵既有驅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陳”(塵)布新的含義。
“過小年”不僅是漢族的習俗,滿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數民族也過這個節日。滿族和漢族一樣,在這一天要“送灶王爺上天”和打掃房舍,而蒙古族這一天則是“送火神”,佈置蒙古包內外,給駿馬備新鞍、扎紅纓,把放上哈達的牛羊送給親朋好友。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舖子傳出算盤聲和報帳聲,再夾雜着處處的説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説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着“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説是誰先吃着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傚着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説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麵,是預祝壽長百年。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貼春聯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挂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説,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説:“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説: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裏裏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挂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説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
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而不是神茶、鬱壟,而是古代的一個叫做成慶的勇士。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游記》中敘述就更加詳細,“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果犯廠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徵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徵與之對弈。沒想到魏徵下着下着,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貴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
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願、還願、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廟會上有許多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傳統項目,比如,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壓歲錢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祐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託着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因此,同學們不要相互攀比壓歲錢的數量,而應該注重它的情感價值。同時,要合理使用壓歲錢,把它用在學習上或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關於春節的一些傳統美食
湯圓
寓意團圓的湯圓,是一份很有年味的傳統食品。“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説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詞》生動地反映了中國人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
關東糖
北京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首先進入節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
燴菜
北方不少地方過年都有吃燴菜的習俗,燴菜就是把白菜、粉條、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蔥、香菜以及其他佐料熬成一大鍋。吃的時候,一人一碗,其香無比。
年夜飯
農曆歲末最後一天的晚上為除夕,我國眾多民族共有的節日,流行於全國各地。除夕守歲,千年流傳。南方的團年飯“年夜飯”、“宿年飯”、“年根飯”、“合歡宴”等等,好吃的大菜應有盡有,北方必有餃子,稱之為‘“年年餃子年年順”。總之,除夕食俗具有團圓和甘美,慶豐收、賀歲迎新等多種含義與文化品位。
花糕
禮饃,花糕的一種,不同於普通的白饃,雖然可以食用,但主要是用在人生禮儀和各種節日活動中,經過勞動婦女們的精心捏塑、蒸制及敷彩,賦予了很神聖的品位,它與婚姻、生育、壽喪、祭祀、節日等習俗有着密切的關係,寄託着人們的尊崇、祈願和古老的哲理及傳説,充滿着人倫親情,連結着人際間的情誼。用於婚姻嫁娶活動中的稱為喜饃、花糕;用於生育祝賀的稱為指望饃、棗花饃;用於壽喪習俗的稱為祝壽饃;用於祭祀習俗的稱為供饃、禮饃等等。它的造型、配件、裝飾、色彩與禮儀和節日活動的要求相一致,多為寓意吉祥,祝福平安、祈盼健康的內涵。
八寶飯
最初是佛教的一種宗教節日食品。《中國年節食食俗》載: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尋找人生的真諦。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國時,由於又累又餓、昏倒在地,這時有一位牧女見此情景,急忙把自己帶的午餐拿出來,一口一口地喂釋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種食品混合組成的,裏面有採來的各種野果。釋迦牟尼吃了這頓香美的午餐,元氣頓復。後來他在尼連河裏洗了個澡,到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於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從此每年到“臘七”這天,寺院的僧侶們都要取清新乾果,放入洗凈的器皿中終夜熬至天明。將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屆時,寺院僧侶誦經演法,爾後喝粥以示紀念。這就是臘八粥的來源。佛教在中國流傳很深遠而沿襲了這一習俗。至於臘八粥用料,北宋以杏仁、桃仁、果脯、江米、黃豆、豆子等;南宋時以胡桃、松子、柿栗之類;元代粥色則是殷紅的,亦稱紅糟粥、硃砂粥,可能用赤豆、蓮子、花生、紅棗之類致紅的原料。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十二月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
另據安徽人傳説,朱元璋小時給地主放牛,常因斷炊而飢餓。有一天,他在一間小屋內發現一個洞,他伸手下去一摸,卻是個老鼠的“糧倉”!掏出來的有大米、黃豆、紅棗、栗子等物,於是他把這些五穀雜糧一齊下鍋,煮了一鍋熱粥,喝起來香極了,後朱元璋當上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膩了,想換口味。臘八這天,他忽然想起兒時從老鼠洞掏糧煮粥的事,當下傳令禦廚以各色谷果煮粥進食。吃後大悅,並將此粥賜名為“臘八粥”。
此後,元、明、清沿襲這一食俗,清代最為盛行。有詩云:“家家臘八煮雙弓,榛子桃仁染色紅。我喜嬌兒逢覽揆,長叨佛佑蔭無窮。”
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
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穀雜糧外,還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幹、瓜子仁、青紅絲等。
臘八粥現又稱八寶粥,用料以桂圓、苡米、麥片、糯米、綠豆、紅豆、蕓豆、花生等八物(也可選自己喜愛的如芡實、栗子等)。
臘肉
每年臘月,國內許多地區都有腌制臘肉和灌香腸,以備過年待客之用的習俗。我們臘肉、香腸食用方便、美味、容易烹制、容易儲藏。新年臨近,香臘和肉腸早早就展開陣勢,佔據了超市肉製品的大半地盤,很多顧客走到我們跟前,總要猶豫一下,選擇臘肉還是香腸呢?在同一貨架上的臘肉和香腸就此展開了一場“年貨爭寵戰”。
臘肉:每年進入臘月後,人們就開始腌制我了,所以取名“臘肉”,我獨特的風味是其他肉製品所沒有的。過年待客時,我是難得的既方便又美味的食品,您只要在鍋裏將我輕輕加熱,就可以做成美味的菜肴了。另外,煎、炸、烹、炒,我是七項全能,只要您能想到的做法,我幾乎都能勝任。
香腸:我的殺手锏是營養,除了美味外,人們更看重我的營養價值。製作香腸一般是用豬肉中的五花肉,所以我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您還可以根據您的愛好,選擇牛肉腸、雞肉腸等。現在我的口味也日漸豐富,除了五香味,還有香辣味等。
特別提示:臘肉含鹽量較高,容易引起人體內水鈉滯留,高血壓患者少吃為宜;香腸脂肪含量較高,肥胖人群不適宜過多食用。
專家提醒:選擇臘肉時,要選擇乾燥、沒有異味、色澤正常的,很多個體作坊製作臘肉會加入硝酸鹽類增加肉的色澤,這樣的臘肉對人體有致癌作用,所以最好到正規超市、商場選購;購買香腸時一定要看保質期,消費者購買商場自製的香腸時一定要確認製作時間。香腸一般呈現正常肉的粉紅色,如果顏色過度鮮艷則可能含有色素。
年糕
年糕是我國春節傳統的民間食品,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着人們的工作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佳肴。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陜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裏單獨吃。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説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説,一説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着,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着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曰“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肴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人過春節的十大新民俗
守歲、壓歲錢、廟會、年夜飯……過去的幾千年中,傳統的春節民俗綿延至今,並通過自下而上的表現形式表達了人們內在的情感需求。但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在保持這些傳統風俗的同時,也給節日注入了一些新元素,形成了新民俗。
“昨天的時尚是今天的民俗,今天的時尚就是明天的民俗,今天我們很多嘗試性的東西,如果能夠被更多的人認可、遵守,必將成為明天的民俗,成為時代所賦予的心意。”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民俗學專家高巍總結了近十年來大傢夥認可的、成型的十大新民俗。我們不妨跟隨他的思路,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新民俗”。
全民看春晚
每年的除夕之夜,家人一起看春節晚會幾乎成為大多數家庭的第一選擇,也是很多人揮之不去的一份“過年”情結。從1983年開始,春晚陪伴着中國人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的除夕之夜,春晚辭舊迎新也就變成了一種新的“守歲”方式。
“從嚴格意義上來説,春晚是對傳統守歲習俗的調整,甚至是一種削弱。”高巍説,除夕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的特殊時辰,在傳統習俗中,除夕當天老人着正裝領子孫祭拜祖先,然後吃年夜飯,吃完年夜飯,家人需圍坐在爐火邊守歲,辭舊迎新。
“古時候守歲有兩層內涵,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祝福父母長壽,守歲的風俗,既是對生命的深刻領悟,又是對新年寄予的希望。”高巍指出,但是,這個守歲的風俗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逐漸被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全民看春晚這一新風俗的興起。
“看春晚之後,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共同感受年節的快樂,但可能親情的溝通就相對少了。在全民看春晚的同時,如何讓親情的溝通得到適時的延續,值得探討,畢竟春節最重要的主題是團聚,是親情的溝通。”高巍説。
短信微網志電子郵件拜年
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高巍説,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過去拜年大多親自到府拜訪或互贈賀年片等形式,東家進西家出、七大姑八大姨的,在春節期間走上一圈,讓人們在這種走親訪友中體會年節的祥和、熱鬧。但隨着時代和社會的變遷,近幾年來,春節期間以短信、微網志或者電子郵件拜年日漸成為主流。
“但不少受訪者表示,拜年短信的內容原創少,大多千人一信,缺少溫情和有針對性的話語,讓人感覺新年的祝福有點對付。”
高巍建議,用短信等新形式拜年,發送的內容應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把心底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創作原創短信,就能達到誠心誠意拜年的效果。
廟會發展多元化
買年貨、品小吃、賞民俗要想尋年味,還得逛廟會。高巍説,在北京地區,春節期間的廟會活動已經恢復了三十多年,除了以京味兒為特色的傳統廟會,現在的廟會活動還出現了很多具有歷史文化底蘊、具有觀賞性的特色項目,呈現出了多樣化發展的趨勢。如天壇、地壇的祭天、祭地表演,朝陽公園、歡樂谷等的洋廟會等。此外,近些年來衍生出的像金源燕莎、東城區文化館、豐台區文化館等室內廟會形式,可操作性和參與性大大提高。
“像天壇每年的祭天儀式,都能吸引二三十萬人前去現場觀禮,帶給人很大的震撼。因為隨着物質條件的改善,今天人們去廟會已脫離了吃與湊熱鬧的低層次需求,更希望在精神文化上得到滿足。”
煙花爆竹燃放量減少
“爆竹聲中一歲除”,在春節有“開門爆竹”的説法。高巍説,爆竹的起源至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不過,近幾年來統計發現煙花爆竹的燃放量逐年減少,去年有一個統計顯示除夕到初一全市共清掃出煙花爆竹垃圾共計1400多噸,相對於前年減少了950多噸。
“一方面是花炮的價格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燃放爆竹帶來的傷害不可避免,所以很多人對春節放炮的熱情大大降低,但根本上反映的是市民的文明意識在日漸提高。”
高巍説,由於燃放煙花爆竹帶來的環境污染、噪音污染等問題,很多市民有意識地減少燃放量,應該説是社會進步的標誌,也從另一個側面説明,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是一種陋習,有改進的必要。
年夜飯飯店吃
近年來,在外吃年夜飯已漸成時尚。作為一年當中最重要的一頓飯,年夜飯以辭舊迎新之名,全家男女老少圍爐而坐,其樂融融。“方便、省事兒”是許多人選擇到飯店吃年夜飯的主要理由。
高巍説,傳統意義上的年夜飯,其實從臘月初八全家人為年節準備食物就開始了,一家人為一頓飯忙碌,以至於平時捨不得吃的食物都要留到年夜飯當晚,這種企盼和參與的樂趣正是年夜飯的意義所在。
“我們發現大部分的家庭還是更願意在家吃,那種親情的溝通和創意,那一口家的味道,才是年夜飯真正的訴求,年夜飯中有家味、年味,更有民俗味。”
中國年走向世界
高巍説,在國際化大背景下,如果中國的春節已經隨着國人在全世界各地生活、工作而跨越了國家,成為世界許多國家和人們喜愛的節日。在美國、菲律賓、新加坡、巴黎、倫敦等地,中國的春節被定為合法節日,春節期間洛杉磯的唐人街都要舉行規模盛大的舞獅舞龍表演,創造節日喜慶的氛圍。
“中國年走向世界有利於借鑒國外先進的年節文化,同時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晚輩給長輩壓歲錢
按照習俗,吃過年夜飯,就發壓歲錢,這是孩子們新年最盼望的禮物。高巍説,壓歲錢又叫“壓祟錢”,傳説用它可以壓住邪祟,保證晚輩平安度過新的一年。這一傳承千年的習俗,蘊含了長輩對晚輩自上而下的關愛。
“和傳統習俗反其道而行之的,是近些年來在不少城市興起的晚輩給長輩壓歲錢。春節期間給父母或者其他長輩壓歲錢,既能表達感恩之心,這也是傳統春節文化的核心,又體現了孩子對老人的敬畏之心,喚起了人們的尊重意識。”
高巍介紹,給老人壓歲錢是子女錶達孝心的一種形式,在生命教育越來越缺乏的現代社會,讓晚輩給長輩壓歲錢,是特別適合在家庭中推廣的新民俗。
出國外地旅游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是我們常説的一句話,春節本來應該是不遠萬里回家團圓的日子,可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春節期間出門旅游,這成為春節期間的一大新民俗。
高巍説,隨着現代人工作壓力的日漸增大,借助春節長假出去放鬆一下是很多人的選擇。雖然説春節期間的休閒娛樂也是其中一大主題,出去旅游並沒有違背過年核心的訴求,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是對春節傳統的團圓主題是一個衝擊。
“和休閒娛樂相比,感恩是春節更加重要的主題。在辭舊迎新的時間點上,如何處理好春節期間親情的表達和出門旅游,即自己樂和全家樂的問題,這是每一個人需要考慮的問題。或者可以在旅行中帶上長輩一起,或者分一段時間旅游,分一段時間回家陪父母,這也是每個人應有的責任。”
租友回家過年
過年回家,體驗親情,是在外漂泊的年輕人的企盼。而家中父母則希望,年齡漸長的子女早日帶回“另一半”。為了應對父母關於婚姻大事的囑咐和嘮叨,近些年來,在春節期間租個“男友”或“女友”回家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現象。
“要租友回家過年的大多是一些’剩女‘或’剩男‘,這些人每年回家幾乎都會面臨被相親、被催婚的境地,一些自尊心強,又怕父母不開心的’剩男‘、’剩女‘,於是才租友回家。”
高巍説,租友回家過年的背後,一方面反映了當代青年人在婚姻方面的無奈,另一方面也折射了新一代和老一代在婚姻和生育觀念上的差異。其實作為父母親,應該給予子女在婚姻問題上更多的寬容和理解,為他們創造條件,幫他們解決婚姻問題。
反向過年興起
車票難買、假期短暫等現實困難常常阻止了外地打拼年輕人回家的腳步。於是,不少異鄉兒女們有了一個新的選擇:接父母來自己工作的城市過年。這些年來,“反向過年”--父母們選擇到兒女們家裏過年的新年俗悄然興起。
“反向探親其實是一種低成本的過節方式,是對傳統探親方式的補充。從根本上彰顯了農耕社會以根為歸宿或者大事要回家的理念,實際上,春節最大的意義是一家人能夠順利團聚,共用天倫,在哪兒過年其實是次要的。”
結束語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