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衛京都的四大孔道,你知道幾個?

日期:2016-11-30 13:4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未標題-1.jpg.jpg
  • 未標題-1.jpg.jpg

  眾所周知,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面和北面為崇山峻嶺環繞,西部是太行山余脈——西山,北部是東西走向的燕山山脈。這些山高不過海拔1500米,卻起伏巨大,萬峰壁立,崖陡壑深。它們既是拱衛北京的天然屏障,又是阻隔與外界交往的難以逾越的天塹。然而,從幾十萬年前的“北京人”起,就能夠勇敢而機巧地穿越重重大山,與山外的世界密切往來。原來,先人在密不透風的燕山山脈中,發現了100多處孔道,他們像今人穿行在衚同中一樣,披驚曆險於孔道之中,開拓着初萌的泱泱大都。

  諸多孔道中,有四個孔道最為著名,它們是:盧龍塞孔道,榆塞孔道,虎北口孔道和軍都徑孔道。

  盧龍塞孔道——京畿的咽喉

盧龍塞孔道

盧龍塞孔道

  位於燕山山脈東段,在今河北省承德市、遵化市與唐山市交界處的重疊峰巒中,隱沒着一個名叫盧龍塞的孔道。

  它是從北京經今通州和今河北省遵化市,前往蒙古高原東部和東北平原的咽喉。因地勢險要,早自漢朝就設置了關卡,名曰“松亭關”,後易名“喜逢口”,明朝始稱“喜峰口關”。上古先祖開闢的由北京至喜峰口的“京喜路”,專家考證至少應該有5萬年曆史。

  喜峰口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喜峰口關是依山修築的城池,由三道城墻構成一個“日”字形的防禦體系。週邊主城墻高五丈,寬三丈,長一百丈,由石塊從裏到外整體碼堆而成,中心豎有一兩丈高城樓,叫望日樓。大漢國修建了一道大約兩百多裏的城墻,用以防止胡族入侵。

  歷史上的喜峰口遠不像今天這樣寂寞,東漢末年曹操與遼西烏桓作戰,東晉時前燕慕容儁進兵中原,都經由此塞。

  南宋詩人陸游在千里之外,吟出“三更撫枕忽大叫,夢中奪得松亭關,中原機會嗟屢失,明日茵席留余潸”的詩句,抒發自己收復失地的祈望和報國無門的傷感。唐代邊塞詩人高適也有《塞上·東出盧龍塞》一詩,寄情於險關之巔。

  1933年3月9日,日軍兩旅團聯合先遣隊進犯喜峰口,佔領北側長城一線山頭。我駐遵化西北軍二十九軍宋哲元部一○九旅旅長趙登禹,派王長海團急往救援。官兵們為報國恥,組織大刀隊500人於晚間潛登日軍所佔山頭,出其不意地將山頭日軍砍死,大刀隊亦多數壯烈犧牲。次日,日主力部隊抵達,下令三日內攻下長城各口。其步兵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向喜峰口、古北口等處全線猛攻。趙登禹率部埋伏在各峰巒幽僻處,待敵兵臨近時蜂擁而出,用大刀砍殺,給敵人以重創。11日晚,趙登禹旅與佟澤光旅分兩翼繞敵後,佔領日炮兵陣地,毀其大炮18門,燒其輜重糧秣。這便是著名的喜峰口戰役,共殲敵4000餘人。著名音樂家麥新的《大刀進行曲》,正是受喜峰口血戰鼓舞創作的,一直流傳至今。

  榆塞孔道——天下第一關

居庸關

  提起榆塞孔道,恐怕少有人知。不過它的別名“山海關”,卻是如雷貫耳。榆塞孔道位於燕山山脈南麓東端,與渤海為鄰,屬今河北省秦皇島市,它是通往東北大平原最便捷的通道。經考古學者證實,北京到榆塞的“京榆路”早在20萬年前就被古人類開闢出來了,也就是説榆塞孔道的發現起碼不會少於20萬年。

  毫無疑問,榆塞孔道的發現權屬於“北京人”,因為那時,“北京人”是生活在北京地區的唯一古人類。後來人們才明白,發現榆塞孔道的意義非凡:它使華北與東北兩大平原從此連成一片,關內外攜手發展,成為中華大地上一個經久不衰的主題。

  明洪武十四年九月,大將軍徐達在今山海關置山海衛,並將榆關之“關”移到山海關。從此“天下第一關”的盛名冠蓋華夏。

  1644年5月,明吳三桂引清兵,在山海關大敗李自成農民起義軍,中國就此進入大清朝時代。

  1933年1月1日,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榆關保衛戰”。日本關東軍深知欲消滅我東北義勇軍,必須首先截斷義勇軍與關內中國軍隊的聯絡,而這個聯絡要道便是榆關;而要進攻熱河,也同樣必須先奪取榆關。日軍派遣步兵3000多人,野炮、重炮40余門,飛機8架,鐵甲車3列,坦克20余輛,兵艦4艘,對榆關城猛攻。中國方面,駐守榆關者為東北軍五十七軍何柱國部,他向全軍發佈《告士兵書》,喊出“以最後一滴血,為民族爭生存;以最後一滴血,為國家爭獨立,為軍人爭人格”的豪言。數千將士與敵軍展開了三天三夜的巷戰和肉搏戰,屍橫遍野。雖然最終榆關失守,但令日軍精銳部隊死傷慘重。

  如今,穿越榆關的不再只是先祖們開闢的“京榆路”,一個現代化的交通體系炫耀着今人的智慧:大秦鐵路,津山鐵路,京秦高速,承秦高速,河北省沿海高速,102國道等,在這裡穿梭如織。

  虎北口孔道——長城博物館

古北口長城

  虎北口孔道,凌絕於山巔之上。它坐落在今密雲區古北口鎮,距北京城區100多公里。因其比鄰臥虎山,故得名“虎北口”。後易名“古北口”,傳説是清乾隆皇帝所賜。

  乾隆元年,乾隆帝前去熱河途中經過虎北口,感嘆於長城內外的美景,便問劉墉此地為何名。劉墉如實回答:“唐時叫虎北口。”乾隆帝心想:我來來去去從此口經過,怎能叫“虎北口”!於是取其諧音“古北口”。

  出了古北口,穿過平緩的山地丘陵地帶,即可抵達今河北省承德市。據考證,新石器時代原始人類就已經開闢出了北京到承德的道路,被人們稱之為“京承路”,迄今起碼有6000多年了。歷史上,“京承路”時而充盈着異邦間的溫情,時而又被征戰的冷血所浸染。在人們記憶中,更多的是後者的刻骨銘心。

  自古以來,強悍的馬上族始終覬覦着關內的良田沃土,承德成為他們巧取豪奪的橋頭堡——古北口不可避免地墜入戰爭深淵。

  從遙遠的西周開始,各朝各代無不在古北口築關設防。到了遼、金、元、明、清五朝,大大小小爭奪古北口的戰役從未停止過。

  明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令徐達建古北口關城,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砌石塊以增強防禦能力,加修關城、大小關口和烽火臺等關塞設施,並增修門關兩道:一門設於長城關口處,稱“鐵門關”,僅容一騎一車通過;一門設於潮河上,稱“水門關”。

  明弘治十年韃靼王子率兵入侵古北口,被明軍打得棄甲而逃。明嘉靖二十九年,北方少數民族又率騎兵近萬人攻打古北口,最終未能越雷池一步。

  隆慶三年張居正為了加強防務,特別把抗倭名將戚繼光、譚綸調來北方。譚綸任薊遼總督,戚繼光任薊鎮總兵。薊鎮所管轄的一千二百多裏的長城,經戚繼光的精心籌劃,親自督修,十數年間便建成了一道城墻高峙、墩臺林立、烽火臺相望的堅固防線。戚繼光在修復古北口長城時,不僅保留了北齊長城,還在長城墻外又加砌了城磚,至此才有了著名的古北口雙長城。

  1933年年初,古北口抗擊日軍的戰鬥打響,360多名陣亡將士長眠於古北口。一座“古北口保衛戰陣亡將士”墓碑矗立在這裡,笑看著一瓦藍天。

  軍都徑孔道——京都發展史

  早在兩千多年前,軍都山就揚名天下了。

  軍都徑孔道位於今昌平區西北部,亦稱“關溝”,是著名的“太行八徑”之一。其南端今稱南口,北端即今聲名顯赫的八達嶺嶺口。穿過軍都徑孔道,經今北京市延慶區可抵達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再向西南可往今山西省大同市,向北行則與蒙古高原近在咫尺。顯然,軍都徑孔道扼守着北京城的西北門戶,勾連着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多個省區。

  軍都徑孔道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是太行山與燕山的分界線,溝東屬燕山山脈,溝西屬太行山山脈。而徑的南北兩段也是“一溝兩制”,分屬今昌平區和延慶區管轄,而在古代它又是農耕生活區與游牧生活區的分水嶺。

  今天的昌平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為軍都縣,其名稱即來自軍都山和軍都徑。徑中最狹窄處為居庸塞。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扼控此口。戰國時代成書的《呂氏春秋》對居庸塞已有記載。“居庸”乃貧窮工匠居住地之意也,説明那時這裡已經開始築關了。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

  秦始皇於西元前215年東巡,返程時從今河北省昌黎縣,經今北京市通州區、懷柔區、密雲區,過軍都徑,抵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後,穿越今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最終返回咸陽。

  元世祖忽必烈進京建大都城,走的就是軍都徑孔道。由於軍都徑成了元代皇族每年赴內蒙古上京避暑的必經之路,便在此大興土木。先是在虎峪龍虎臺建了行宮,後又在居庸關長坡店建過街塔,緊接着在其北側興建了大寶相永明寺。極具嘲諷意味的是,1368年元朝被明王朝所滅,元順帝倉皇逃往內蒙古老巢,走的還是軍都徑。不過那時那刻的古道已是風蕭蕭兮徹骨寒了。

  1644年明王朝覆沒,李自成率兵殺進京城,走的竟然也是軍都徑。與軍都徑扯上關係的還有慈禧太后。西元1900年八國聯軍兵臨北京城下,太后倉皇出逃,喬裝打扮成漢族老婦人,帶着光緒皇帝,沒有扈從,乘上雇來的三輛騾車直奔居庸關。當走到軍都徑孔道口時,突然雷雨交加,把老太后澆成個落湯雞。她不得不在關城兵營打了尖,混跡於散兵游勇中,之後便奔太原和西安去了。

  今人前往軍都徑也似閒庭信步之事了,溝內擁有京藏高速、京張鐵路、216市道,一條京張高速鐵路已經開建。(郭欣)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