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jpg.jpg
提起北京城,沒有誰不知道王府井的,王府井可以説是北京的窗口,名副其實的“中華第一街”。説到王府井大街,自然要先説説王府和井,因為它們都與王府井有着密切的關係。
明代北京十王府
今天的王府井大街,過去不叫這個名字。根據史書上的記載,元朝那時候,王府井這兒叫“丁字街”,那時的北京城也不在現在的位置上,南面只到今天的天安門附近,北面出德勝門到今天的安貞橋附近,元代在此設有安貞門。那時的丁字街就有點南郊區的味道了。丁字街到了大明朝的時候,就不叫丁字街了,改名為“十王府”,或者叫“十王府街”。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因為明朝皇帝朱棣要遷都北京,在北京大修土木,重新修建了北京城。當時的北京城,放棄了德勝門外的大片土地和北面健德、安貞二門、東面光熙門、南面隸清門,在北面砌上了一道城墻,並且重新修建了兩個城門,就是今天的德勝門和安定門。南面最初沒有動,仍然在原來的位置上,只是到了後來的嘉靖皇帝時,為了北京城的安全,又在南面修建了一道外城,一直修到永定門。這樣,北京城的建設就基本上完成了。由於清代沿用了明代北京城,除了在一些地方增修之外,北京的內城、外城等大的格局都沒有改變。所以,我們今天住的北京城跟明代那時候的北京城,沒有什麼兩樣。
皇帝要遷都北京,將原有的南京城放棄,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那些皇親國戚就不大好對付,為了安撫他們,永樂皇帝朱棣又在北京城建起了10座王府。按理説,當時的諸侯分封應該各就所封之地,就是古人所説的“就土”,各位所封之王應該到自己所封的屬國居住,而不應該居住在京城。這也許是當時永樂皇帝的緩兵之計,先讓這些人得點好處,免得給遷都帶來麻煩。當時的王府是什麼樣子的呢?明代官書《明成祖實錄》上説:“永樂十五年六月,於東安門下東南,建十王邸,通屋為八千三百五十楹。”好傢夥,10座王府竟然建有8350間房子,平均一座王府有835間房子,可見其規模是相當的大了。按照書上所説,當時所見王府的位置在“東安門下東南”。東安門,如今已經見不到了,它的位置在東華門的東邊。過去的老北京都知道,北京有3道城墻:一是紫禁城,以東華門、午門、西華門、神武門為標誌,形成東、西、南、北四門的長方形格局,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北京故宮;二是皇城,以東安門、天安門、西安門、地安門為標誌,也形成了東、西、南、北的長方形格局;三是北京城,就是從明代以來的內、外城的格局。如今東安門沒有了,只給我們留下了一條很短的東安門大街。還有就是坐落在今天王府井大街上的東安門市場,使人們還能夠想起北京當年還有個東安門的存在。據老北京們説,明代的十王府就在烤鴨店的帥府衚同到長安街一帶,與史書上所説的在“東安門下東南”的位置相差不遠。
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不久,宣宗繼位,並在北京城裏又建了幾座公主府。據《宣宗實錄》記載:“宣德三年四月,新作公主府三所於諸王府之南。”這裡面雖然沒有詳細的記錄公主府的建設規模,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氣派不會次於十王府,並且緊挨着十王府。
明代皇帝在北京修建王府和公主府,這在北京還是第一次。,從此,掀開了北京開始修建王府的歷史。可惜的是,我們今天一點也看不見明代王府的樣子了。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王府井大街,其中的王府就是指明代曾經存在過的十王府。
王府井大街與井的關係
由於明朝在北京修建了王府,過去的丁字街就逐漸被叫作“十王府”了。從時間上看,至少到了明朝嘉靖皇帝的時候,這一帶已經叫“十王府”或“十王府街”了。這就是過去的王府和今天的王府井大街的關係。
那麼,王府井大街和井又有什麼聯繫呢?
過去,北京的水井很多,許多地名都有“井”字。有人統計北京城區在1949年以前。帶“井”字的衚同竟有87條之多。現如今,雖説少了點,但帶“井”字的衚同仍然隨處可見。據專家們考證,“衚同”的叫法從元代開始,並有“胡洞”、“火弄”、“通”等不同的寫法。“衚同”一詞源於蒙古語Hudag,意為“水井”。在清代,滿族人稱“水井”為Hucin,與蒙古語十分相近,也算是一個旁證。也就是説,我們叫了幾百年的衚同是從蒙古語水井一詞轉變來的。有了井,才有人;有了人,才有衚同、街道之分。這種説法還是比較合理的。
歷史上,王府井大街一帶肯定有井。據明代人張爵在《京師五城坊巷衚同集》中記載,當時的十王府旁邊有一個“甜水井”的地名。清代人朱一新在《京師坊巷志稿》中,註明“王府街”有“二井”。而今,在王府井大街的南段仍有大甜水井衚同、小甜水井衚同(現大紗帽衚同)的地名。也就是説,在當年的王府街確實有井存在。那麼,王府井的“井”到底指的是哪一口呢?有一日本人前些年認認真真地做了一次實地考察,他在舊人民日報社內、在北京工藝美術服務部對面的人行道上、在大甜水井衚同都找到了井。但到底指的是哪一口,很難確定。在老北京中曾流傳着《王府井的傳説》,這個傳説把王府井大街的那口井定在了原人民日報社大樓的北面,是一種較為明確的説法,也比較可信。
王府井大街的變遷
明代稱王府井大街為“十王府街”或“王府街”,與這條大街有關的地名還有大草廠衚同、小草廠衚同、八面槽、燈市口、大紗帽衚同、小紗帽衚同等。明代每年一次的燈市也在這裡舉行,故有燈市口的地名。在這條街的南面有大、小紗帽衚同,説明瞭明代這條大街的商業發展情況。總的説來,從元代不大起眼的丁字街變成了具有10座王府的“王府街”,促進了這條街的發展。
到了清代,十王府街逐漸冷落。一方面是因為清代八旗駐防,將內城的所有人遷到了外城或郊區,另一方面是因為此地靠近皇城,不便經商。清初的時候這又改成了“王府大街”。乾隆年間人吳長元在《宸垣識略》一書中,就將這條街名寫作“王府大街”,更接近於今天的叫法。’
從民國年間起,清代的王府大街被分為3段,北段仍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面槽”,南段稱“王府井”,現在這條大街則統稱為“王府井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