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ile314.jpg.jpg
原標題:前門火車站,見證那段歷史
前門火車站(視覺中國供圖)
“孫中山是一個有遠大目光和深刻預見的人,孫中山的一生是一個頑強的革命者的一生。”這是宋慶齡對孫中山先生的評價。2016年是孫中山誕辰150周年,也是他所領導的辛亥革命105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走進宋慶齡故居,去尋找孫中山在北京留下的足跡。
在宋慶齡生平展中,一幅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的照片佔了一面墻。1949年8月28日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受毛澤東和周恩來之邀來北京共籌建國大業,就是從上海乘火車在這裡下車,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人親自到車站迎接,這是中國共産黨對孫中山和宋慶齡為中國民主革命所作貢獻的充分肯定,也預示着共産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新時期已經開始。
説到這座位於前門箭樓下的火車站,恐怕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太知道了。其實50多年前人們乘坐火車進出北京城,都得在這兒上下車,人們習慣叫它前門火車站,甚至忘記了其“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的全稱。這座火車站還用過“前門站”、“北京站”、“北平站”、“北平東站”等站名。它剛建成時的準確位置在內城南墻與護城河之間,也就是現在正陽門城樓的東側。車站平面呈矩形,建築面積約3500平方米。由於京奉鐵路由英國人金達設計修建,所以西洋式建築風格引人注目,車站大樓由灰、紅兩色磚砌成,在建築的細微處還融入了雲龍雕飾等中國文化元素,7層鐘樓在整個建築中非常搶眼,至今這座鐘樓依然是北京這座老火車站的標誌。
前門火車站始建於庚子年,即1900年,此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為了運送軍需物資更為方便,他們把鐵路延長到了北京城裏。在《庚子記事》一書中記錄了當年前門火車站的狀況:“保定府至京鐵路,車站在正陽門外西月墻,每日火車來往,直抵西門洞。今天津至京鐵路,自馬家堡分道,由永定門迤東墻缺進城,繞天壇後,穿行崇文門甕洞,直抵正陽門。東月墻停車,車站即在東城根。”當年的西車站是京漢鐵路到北京城內的終點站,主要用於貨物運輸。而東車站是京奉鐵路至北京的終點,主要是客運。直到1906年,前門東車站才正式建成使用,一直到1959年9月北京新車站建成,前門火車站一直是北京最大的火車站。
現在,這裡已經成為北京鐵路博物館,向人們講述北京鐵路的建設史。但我們現在所見的前門火車站建築已經不是當年的建築了,為什麼呢?
20世紀70年代,北京建設環線地鐵,那時候的施工方式是開放式作業,前門火車站正好在地鐵施工沿線,為了保留歷史遺存,不得不以鐘樓為中心做了個“鏡像對稱平移”,將鐘樓左側的部分建築拆掉,在鐘樓右側按原樣重建。這樣一來,只有鐘樓以北西墻和北墻西邊一段真正保留了原有的結構和磚墻,其餘的墻體都是改造後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沒有了灰、紅相間的顏色。我們現在看到的鐘樓就這樣變到了車站的左側,與老照片不一致。儘管被“掉了個兒”,但車站的建築外觀仍然比較真實地保存了歷史原貌。
前門火車站歷經了清朝政府、北洋政府、民國政府、日偽統治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等不同的歷史時期,不但在中國近代鐵路史上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同時也見證了許多重要的歷史時刻和事件。
1905年9月24日,清政府將派遣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洪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承紹英出使歐洲考察憲政,號稱“五大臣出訪”。當時,革命志士吳樾得知這一消息後,便決意要實施暗殺。他假稱是徐大人的隨從混入前門東車站,登上五大臣及隨員所乘專列。誰想“適因接駁車輛,車身猛退,而所攜之炸彈,撞針受震,未及拋擲,轟然一聲,血花鐵片,飛濺人叢”,載澤和紹英僅受輕傷,端方等人倖免,而吳樾“已腸穿肢斷,面目模糊”,犧牲時年僅28歲。柳亞子在《磨劍室文錄》中這樣寫道:“吳樾一擊,鼠首未殉,而鸞翮先鎩,至今談者酸鼻。”孫中山聽到這一消息後,寫下了四個大字:“浩氣長存”。
中國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曾兩度經正陽門東車站來京。第一次是民國元年(1912年),袁世凱在北京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孫中山應袁世凱之請,於8月來到北京“晤商要政”,就是在正陽門東站下的火車。那時候西洋式的候車樓還沒有建成,數千人在站臺上迎接,站前廣場夾道及周邊建築物上擠滿了人群。在與袁世凱“晤商”以後,孫中山以“天下為公”之胸懷,將中華民國大總統之職讓位給袁世凱,卻反遭其追殺,不得不流亡日本,重新積聚革命力量。
第二次進京是在1924年,那是二次直奉戰爭中,段祺瑞宣佈就任臨時政府執政,此時孫中山先生應段祺瑞、張作霖、馮玉祥之邀,從廣州啟程北上,扶病從天津抵達北京,受到北京政府及各界二萬餘人的列隊迎接。抵京後向前來歡迎者發表《北上宣言》,重申入京是為了救國。這次進京後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就在北京溘然逝世。
1929年5月26日,蓋着藍灰色杭緞湘繡棺罩的孫中山靈柩從北京西山碧雲寺啟程,在正陽門東車站上火車,前往中山陵。當時前門箭樓和火車站前都高搭靈棚,30萬人銜哀恭送孫中山先生靈柩南下。
1949年,當毛澤東、周恩來誠邀宋慶齡來北京參與國政時,宋慶齡曾幾度躊躇,因為這裡有她心中永遠抹不去的痛,但她最終還是以國家為重,來到北京,依然是在前門火車站下車。(李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