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門:古代“糧門”

日期:2016-08-15 14:5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cuile314.jpg.jpg
  • cuile314.jpg.jpg

  原標題:朝陽門:古代“糧門”

  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

  明正統年間改稱朝陽門。意思是“迎賓日出”,門東向,與阜成門遙遙相對。

  舊時朝陽門有“糧門”之稱,專走糧車。因為那時沒有鐵路交通,要完成將南方的糧食向北京調運,必須走通惠河,水運到通縣。糧食運到通縣後再裝車走朝陽門進京。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有谷穗兒。糧食進入朝陽門後,在附近的糧倉中存放,以備用。

  現在朝陽門附近還有 “祿米倉”和“海運倉”兩個地名,就是當年存放糧食的倉庫。當年在城門洞北側墻上鑲砌一方刻有谷穗的石頭,以作喻示。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將朝陽門門洞內的石刻谷穗毀壞。

  朝陽門甕城於1915年修建環城鐵路時拆除,城樓及箭樓於1957年改善朝陽門地區交通拆除。

  朝陽門形制與崇文門略同,面闊五間,通寬31.3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9.2米,樓連臺通高35米,箭樓形制略與宣武門相同,面闊七間,通寬32.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5米。城樓高35米,其甕城面積、大小、長寬均與東直門相同。(趙新義)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